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玺印钮样式:古玺方寸地千年雁门关

古玺印钮样式:古玺方寸地千年雁门关雁门设郡,要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史记·匈奴传》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唐朝于天宝初年设雁门郡。《旧唐书》卷三十九记载,“代谢中都督府,隋为雁门郡,武德元年置代州总管,管代、忻、蔚三州。代州管雁门、繁畴、崞、五台四县……天宝元年改雁门郡,依旧为都督府,复为代州……。”唐朝建国之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雁门郡为代州。天宝初年(公元742年)复置雁门郡,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为代州。由此推断,唐朝雁门郡建置存续为公元742年至公元758年之间,前后共16年。所以,该印当为唐中天宝至乾元年间的雁门郡官印,其“年龄”应该有1360多岁了!“雁门郡之印”为铜质、鼻钮,方形,纵5.5厘米横5.5厘米,通高4.3厘米,重261.6克。印背镌刻“雁门郡之印”五字,为楷书款。从印面印

古玺印钮样式:古玺方寸地千年雁门关(1)

三关冲要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

这是雁门关北门嵌镶的砖刻对联。上联三关指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长城外三关。下联指“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雄关,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群峰挺拔,依山傍险,是古代中原农耕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天堑,历代镇守边关的咽喉,千古兵家征战之地,也是历代为无数文人墨客吟咏题颂的神往之地。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可见雁门关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厚度。《雁门关志》载:“勾注山,古称陉岭。岭西为西陉关,岭东为东陉关,两关石头边墙联为一体,历代珠联璧合互为倚防。雁门关明代前址西陉关,东陉关倚防;明代后址东陉关,西陉关倚防”。由此可见,雁门关的关城在明代是有变化的。古雁门关北口为白草口,南口为太和岭口。明代以来雁门关北口迁为广武口了。雁门关东西两翼分别延伸至繁峙、原平。雁门关整体布防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古代在这设隘口十八座。雁门关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雁门向北,就进入塞北的大漠了。雁门关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在此与匈奴作战。汉朝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曾经率兵和匈奴在此作战。李广就曾任过雁门太守。宋辽之战,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雁门关就是宋与辽对峙的主战场,现在景区内还立有杨六郎的塑像。据传雁门关北口白草口原名败草口,就缘于杨业兵败此地绝食而亡。宋夏之战,时任并州通判的司马光经此视察麟州屈野河西边防。抗日战争中,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此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取得著名的雁门关大捷。而以雁门为名的雁门郡,也历经秦、汉、隋、唐,前后多次改复置废,至唐肃宗乾元三年,前后共一千多年。雁门关因其独特的军事地理要冲和奇异的山河风貌,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咏诵。诗仙李白云“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把雁门关平川走沙、胡天飞雪的壮丽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古玺印钮样式:古玺方寸地千年雁门关(2)

中唐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就出身雁门田氏,系唐朝中期将领、军阀、藩镇,安东副都护田守义之子。史载田承嗣骁勇善战,跟随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屡立军功,迁左武卫将军,率军攻陷洛阳。安史之乱平定后,归降朝廷,拜魏博节度使。而后田承嗣割据一方,不听朝令,魏博镇俨若独立王国。唐代宗实行姑息之政,用心笼络,下嫁永乐公主,授予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封雁门郡王。汉书名碑《鲜于璜碑》主要叙述鲜于璜的祖先世系及其生平仕历。鲜于璜初举上郡孝廉后,曾为度辽右部司马、赣榆令、太尉西曹、安边节使等,终官雁门太守。他为官乏善可陈,过世后却为现代书法爱好者留下一套名碑,也不失为一个美谈。

今天,我们有幸让藏友从日本回购的“雁门郡之印”重见天日。这是书法、金石史上的一大幸事。那么,这方官印是什么年代的呢?这方古印背后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古玺印钮样式:古玺方寸地千年雁门关(3)

古玺印钮样式:古玺方寸地千年雁门关(4)

“雁门郡之印”为铜质、鼻钮,方形,纵5.5厘米横5.5厘米,通高4.3厘米,重261.6克。印背镌刻“雁门郡之印”五字,为楷书款。从印面印文风格和鼻钮的形式来判断,当为唐朝的中期的雁门郡官印。

雁门设郡,要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史记·匈奴传》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唐朝于天宝初年设雁门郡。《旧唐书》卷三十九记载,“代谢中都督府,隋为雁门郡,武德元年置代州总管,管代、忻、蔚三州。代州管雁门、繁畴、崞、五台四县……天宝元年改雁门郡,依旧为都督府,复为代州……。”唐朝建国之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雁门郡为代州。天宝初年(公元742年)复置雁门郡,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为代州。由此推断,唐朝雁门郡建置存续为公元742年至公元758年之间,前后共16年。所以,该印当为唐中天宝至乾元年间的雁门郡官印,其“年龄”应该有1360多岁了!

对于印章的研究,从元明文人印初兴以来,至明清时期,印学流派纷呈,而近代更是景象繁荣,名派林立。秦汉印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他们高举“印宗秦汉”的大旗,一时使得除秦汉以外的印章备受冷落。尽管浙派鼻祖丁敬提出了“早知唐宋元朝妙,何曾墨守汉家文”的口号,但追随者却也寥寥可数。直到晚清瞿中容《集古官印考证》首倡隋唐官印考释研究之先河,继而民国金石学家罗振玉大力搜求辑其印文成《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一书。该书共收官印225枚,其中隋唐官印25枚,成为研究隋唐以后历代官印的必备书目。上世纪七十年代罗福颐所著《古玺印概论》,从古印书体、名称、钮制、材质、类别到古印的由来、古印时代、用印遗迹、印文排列方式等诸方面做了全位的研究。其中对隋唐官印从印文、形制方面详细并举例说明,归纳精准的鉴别要点。当代孙慰祖先生所著《隋唐官印研究》一书,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全面、最系统、最具权威性研究隋唐官印的专著。该书总结前人隋唐官印研究成果,广泛罗列新近发现文献资料,通过由官而私,由内而外,由前而后,由实物到文献的多层面考究,对隋官唐印分期考释,其体制的形成,材质制作工艺均有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鉴定隋唐官印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和系统的指导,同时也丰富了金石学、书法篆刻学、考古学的学术内容。据孙慰祖《隋唐官印研究》介绍,目前发现的隋唐官印仅三十余方,其中大多数仅仅只见印文。可知隋唐官印非常稀见,学术研究也滞后秦汉印。但通过几代学者筚路蓝缕,使中国印史这一薄弱地带逐渐呈现出比较清晰的轮廓。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来考略“雁门郡之印”,从学术上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雁门郡之印”印文释读

古玺印钮样式:古玺方寸地千年雁门关(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