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解读冯小刚最催泪电影芳华(长得最不贺岁的芳华)
温情解读冯小刚最催泪电影芳华(长得最不贺岁的芳华)而且部分影片的豆瓣评分与猫眼上的评分之间也存在一些偏差,成龙的新作《机器之血》在猫眼上是8.7分,与豆瓣上的5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反观同档期的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有些差强人意,比如热门的《妖猫传》分数是6.9,成龙的新作《机器之血》是5.0,《奇门遁甲》甚至一度跌至4.8。今天,小编想和大家看看,这部长得“最不贺岁”的影片,何以成为贺岁档的最大赢家?1实力:豆瓣&猫眼双认证《芳华》从在多伦多首映到现在正式在国内上映与观众见面,豆瓣评分一直在7.9分上下浮动。
作者:删删【原创】
编辑助理:Kaka & 白云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圣诞的前两天,三部大片同时上映,战况十分激烈,但是没想到仅用了一天半时间,《芳华》就用成绩超越三部新片,夺得了周六的单日票房冠军。周六过后,《芳华》的票房也正式达到了7.18亿,打破了冯小刚作为导演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此前为《私人订制》的7.14亿),而目前《芳华》的总票房已经超过了8亿。
今天,小编想和大家看看,这部长得“最不贺岁”的影片,何以成为贺岁档的最大赢家?
1实力:豆瓣&猫眼双认证
《芳华》从在多伦多首映到现在正式在国内上映与观众见面,豆瓣评分一直在7.9分上下浮动。
反观同档期的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有些差强人意,比如热门的《妖猫传》分数是6.9,成龙的新作《机器之血》是5.0,《奇门遁甲》甚至一度跌至4.8。
而且部分影片的豆瓣评分与猫眼上的评分之间也存在一些偏差,成龙的新作《机器之血》在猫眼上是8.7分,与豆瓣上的5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特别是在今年,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观众对于影片的口碑越来越看重,这就导致了口碑不理想的影片,票房表现一定是“高开低走”:经历上映几天的“热乎劲”,就很难再保持刚上映时斩获票房的实力了。
《妖猫传》和《机器之血》在上映首日,分别以30.3%和23.7%的高排片率把《芳华》挤下了排片率第一的位置。但是,这样的状况到了25号就被逆转,《芳华》又以当天票房分账第一和排片率第一的好成绩,赫然在首。新片的上映没能压住后劲十足的《芳华》,该片以巨大的优势蝉联了周票房冠军。在这样在一个能够凭借口碑逆袭的市场中,《芳华》的票房已经突破了 8 亿,大超预期。
这些市场的反馈足以证明,《芳华》从实力上来说是过硬的。
因此,小编认为,《芳华》这次在猫眼和豆瓣上的评分情况足以说明它突围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内容质量过关——讲好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芳华》表面上看是属于一个特定时代的“致青春”,但又不仅仅是“青春故事”。一部讲述青春的片子,要想拍出更高的质量,就得在“青春”这个套路之外,加入其它更加深刻的东西,芳华加的,是时代和战争。它用电影化的语言,视觉化了这场战争带给青春和这个时代的残酷。
另外,小说的原作者严歌苓作为芳华的编剧,从《喜宴》《天浴》《少女小渔》《梅兰芳》《金陵十三钗》《归来》再到现在的《芳华》,可以看到,一方面导演们对她的作品青睐有加,另一方面,她对于小说语言和电影语言之间的转化有着自己的理解,这也是这部电影最终收获好口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2越禁越火,观众加了一把火
除了内容过硬之外,不得不说,这次《芳华》的成功,还有很多微妙的外部因素。
这部影片从定档到撤档再到最终上映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而围绕着这个过程,离不开的三个词便是“撤档”、“审查”、“被删减”。而观众们对这部影片的期待值,也随着这一波三折的过程,而不断地上涨。
当初《芳华》本来被认为会参与国庆档各影片激烈的厮杀,但是却在确定了上映时间之后,突然撤档,同时,关于撤档的原因,当时“冯小刚电影官微”也没有明确的告知,而冯小刚在自己的微博上也没有说明个中缘由,只是否认了一些外界的猜测。
一时之间,撤档背后的真正原因成为了观众津津乐道的谈资。
这种“不说明”,从某种程度上,会让人觉得这次的“禁止”显得理由不够充分,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
对于这一点,从猫眼上的数据也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来。9月24日冯小刚导演在自己的微博上宣布了撤档的消息之后,猫眼上的映前想看人数也在这一天达到了最大增长幅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许多观众,都把《芳华》列入了不得不看的must-do list。
另一方面,小编在官方宣布撤档的微博中,节选了一些呼声很高的评论,很多观众对于电影撤档原因的猜测,都落在了电影本身题材涉及到了一些历史的敏感话题,而在审查上遇到了一些阻力,使得片子没有办法顺利上映。
没有得到解释的禁止会引发各种推测和假设。当人们对禁止感到理由不充分时,会导致心理平衡朝被禁止的方面倾斜。
另一方面,对于因为审查原因没有能与大众见面的影片而言,在话语权上,相比于审查部门和监管部门,影片更像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样的力量对比,让观众们本能的希望去给予影片更多有利的支持。就像,从《芳华》官方宣布撤档到重新定档,观众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影片是否会有删减,“求不删减”的呼声更是不断高涨。
这样的“撤档”,对于冯小刚导演自己来说,就像一个“军功章”,对于观众来说,也有了更要走进影院去支持这部影片的理由。
3“老”观众们,同样给力
《芳华》因为其讲述的故事的独特时代背景,激发了或者说带动了一部分“非主流”年龄段观众的消费能力。
从猫眼上的数据来看该影片的观影观众的年龄层的分布情况:40岁以上的观众,占据了不小的比重(猫眼上的数据显示的是10.8%,超过了35—39年龄层的观众),这一点,在现在的商业电影中,属于并不常见的一种现象。比如相比起同档期的《奇门遁甲》,《妖猫传》,《机器之血》,这三部影片40岁以上的观众所占比重分别是8.3%、8.1%以及8.9%,而且这部分人群所占比重,是所有年龄层中,占比最小的。
同时,还要考虑到一部分电影票是由年轻消费者为有观影需求的老年人购买的,因此可以看到的是,《芳华》的实际消费观众的年龄层会比数据呈现出来的更老。
在各影片都在争抢年轻消费者的时候,《芳华》却因为自身的特征,激发了非主流人群(人口占比小的一线城市观众与30岁甚至40岁以上的大龄观众)潜在的强大消费能力。这也为许多影片的发行提供了另一种新的思路。
结语
在口碑为王的现在,《芳华》的后劲,即使有很多微妙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还是自身过硬的实力。
只是它背后所昭示的很多有趣的现象,倒像是现在这个时期某些趋势最好的注解。
大家都在讨论,冯小刚从商业电影转向了“做自己”的影片的时候,小编在想,他“做自己”的电影的想法的转变,与观众们需求的转变也是同步的。在大家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注重口碑的时候,“做自己”,意味着不再为了圈钱而做电影,这样的片子,被青睐,才应该是最合理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