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怒则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出处(纵横家一怒而诸侯惧)
一怒则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出处(纵横家一怒而诸侯惧)公孙衍凭借雕阴之战的卓卓战功,获得秦国最高爵位-大良造,达到军旅生涯巅峰。公孙衍在魏国出生,后来前往秦国参军,因军功卓著,逐步晋升为将军,并参与到秦国和魏国的河西之争中。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军向魏国发起进攻,魏国抵挡不住秦军进攻,只好割地求和。此后,公孙衍继续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名将龙贾,斩首八万,秦军彻底占领河西之地,魏国再无反抗之力。不过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有学者依据此书考证认为,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当张仪在秦国当宰相时。苏秦还是没有登上政坛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张仪的真正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倡始者。那我们先来看一看,张仪和公孙衍之间精彩的对手戏,领略一下纵横家们的风采!起初,张仪和公孙衍在秦国,那也是同事关系,不过从职级上来说,张仪只是客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纵横家在战国后期,大放异彩,在他们活动期间,战国局势瞬息万变,之前是盟友,转眼间又成了敌人。这一切都是纵横家们的功劳,那么,他们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让各诸侯国相互征伐或结盟的呢?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盟转换称为“合纵连横”。
传说张仪主张连横,苏秦主张合纵,两人又同是鬼谷子门下弟子,师兄弟作为对手,很有戏剧性,又因为水平相当,所以争斗起来相当有看点。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有学者依据此书考证认为,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当张仪在秦国当宰相时。苏秦还是没有登上政坛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张仪的真正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倡始者。
那我们先来看一看,张仪和公孙衍之间精彩的对手戏,领略一下纵横家们的风采!
起初,张仪和公孙衍在秦国,那也是同事关系,不过从职级上来说,张仪只是客卿,公孙衍则已官至大良造,那是秦国最高爵位,本来有希望成为秦国下一任相邦,结果让张仪横插一棒,抢了过去。
公孙衍在魏国出生,后来前往秦国参军,因军功卓著,逐步晋升为将军,并参与到秦国和魏国的河西之争中。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军向魏国发起进攻,魏国抵挡不住秦军进攻,只好割地求和。此后,公孙衍继续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名将龙贾,斩首八万,秦军彻底占领河西之地,魏国再无反抗之力。
公孙衍凭借雕阴之战的卓卓战功,获得秦国最高爵位-大良造,达到军旅生涯巅峰。
就在这时,魏惠文王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希望他能劝说秦惠文王,停止进攻魏国,已获得喘息之机。于是公孙衍提出趁秦魏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
此时,张仪跳出来反对,给秦惠文王好好分析了一下局势:,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
秦惠文王在对公孙衍和张仪不同的路线进行权衡后,任命张仪成为新一任相邦,公孙衍失意离去,投奔魏国。
魏惠王虽然被公孙衍打得够呛,但是战国时期,最重视人才,对于公孙衍的到来非常欢迎,并立马任命公孙衍为魏国犀首,令其统领魏国军队。
而此时,魏国已经被打得千疮百孔,国力衰退。公孙衍于是采取合纵的策略,他先是找到齐国名将田朌,动员他一起进攻赵国,还说只要出兵五万人就可以很快击败赵国,田朌认为赵国没那么多弱,五万人肯定攻不下,公孙衍劝说,如果说的太难,齐国国君不会同意的,先说的简单点,一旦出兵,如果有危险,两国国君肯定会继续出兵支援。后来果然如此,赵国被打败。公孙衍立下在魏国的首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证明了合纵策略可以成功。
秦国和张仪感受到威胁,虽然此次魏国的目标不是秦国,但是为了防止魏齐联盟恢复实力,还是要在萌芽期间就给他灭了,于是张仪软硬兼施,破坏魏齐楚三国合纵,通过进攻魏国,拉拢齐国楚国,第一次合纵联盟被粉碎。
在这种形势下,公孙衍和魏相惠施开始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五国相王,也就是诸侯国之间相互承认对方君主王位。谁知道此举引起齐国楚国的不满,魏国称为也就罢了,燕国、中山这样的弹丸小国也敢称王,那这个王也太没有价值了,秦国更是一如既往的破坏。所以本次合纵联盟,除了标志着周王权威的彻底消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这次合纵失败之后,魏国彻底倒向了秦国,加入连横联盟,主张合纵的魏相惠施被罢免,魏国请来了张仪担任魏相一职。
张仪当上魏相后,秦国便向魏国和韩国借道进攻齐国。齐威王派军应战,顽强抵抗,大胜秦军。
秦国的这场失败,使张仪的连横策略遭受挫折。魏国内部主张亲齐的势力再次抬头。齐、楚两国要求驱逐张仪,魏国也派出使者到楚、赵、燕等国游说,争取合纵。于是,力主合纵的犀首公孙衍被迎为相邦,而张仪则被逐回到秦国。
公孙衍出任魏国相邦之后,先后出访赵国、韩国、燕国、楚国,游说诸国与魏国联合,对抗秦国。在得到列国首肯后,以抗秦为目标,以楚怀王为纵约长的合纵联盟再次形成。公孙衍说服诸侯,组织起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联合出兵攻打秦国。
这是一次成功的合纵,也是公孙衍个人威望的顶峰。
可惜,实力的差距,加上各国利害不同,各国君主各有打算,实际出兵攻打秦国的,只有韩、赵、魏三国,联军气势汹汹来到函谷关外,结果一战而溃,作为主力的魏国再次损失惨重,无奈求和。
合纵再次失败,公孙衍也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后来到了韩国,再次暗中组织合纵事宜,结果秦军直接进攻韩国,盟国竟然无人敢于支援,韩国打败,公孙衍逃走。
张仪和公孙衍作为战国后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相爱相杀多年。我个人认为,公孙衍的外交能力不在张仪之下,军事才能更是远胜张仪。如果不是接受魏王贿赂而停止进攻魏国,从而失去了秦王信任,以他的地位和功绩,也许就没张仪什么事情了。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就是因为戏剧性的转折,历史才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