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冷门但又出名的作家(作品畅销全球被数亿人喜爱)
国外冷门但又出名的作家(作品畅销全球被数亿人喜爱)要想了解这本《刀锋》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首先要从毛姆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创作这本书的背景聊起。因为,在《刀锋》刚刚完成初稿之时,他就说:“写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乐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是好是坏,我终于可以一吐为快,对我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毛姆这位20世纪最为畅销的英国小说家来说,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和看重。因此,毛姆自嘲自己是“在二流作家中排在前面的那个人”。在中国,毛姆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月亮与六便士》。但,假如让毛姆本人来评价他的所有长篇小说中最满意的一部,我觉得他很可能会把这份荣誉交给《刀锋》这部小说。
听到毛姆这个名字,你的脑海中跳出来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小说家”,有人只能想到《月亮与六便士》。其实,毛姆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小说作家、剧作家。曾在1954年被英国女王授予“荣誉侍从”称号,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
如果非得要用世俗的标准定义毛姆,我觉得“一个靠创作赚下数亿财富的二流作家”可能最贴切。
我这么说,首先因为毛姆是20世纪英国最畅销的小说家。他的小说粗略估计在全球大约卖了8000万册。除去书的稿费,他的小说还被改编成了电影,他还兼职给好莱坞写剧本。因此,写书的稿费加上剧本的创作费加上他自己的投资理财收入,换算到现在,1亿只少不多。
其次,毛姆的作品虽然广受大众欢迎。但是当时文学界的批评家却不喜欢他,认为他的作品不能和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这样的文学巨匠相提并论,是个“二流作家”。
因此,毛姆自嘲自己是“在二流作家中排在前面的那个人”。
在中国,毛姆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月亮与六便士》。
但,假如让毛姆本人来评价他的所有长篇小说中最满意的一部,我觉得他很可能会把这份荣誉交给《刀锋》这部小说。
因为,在《刀锋》刚刚完成初稿之时,他就说:“写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乐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是好是坏,我终于可以一吐为快,对我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毛姆这位20世纪最为畅销的英国小说家来说,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和看重。
要想了解这本《刀锋》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首先要从毛姆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创作这本书的背景聊起。
01、医生、剧作家、间谍,他的人生比小说精彩的多毛姆,出生于1874年的巴黎,父亲是律师,在英国驻法使馆工作。毛姆还不满十岁,就因为父母双亡而被送到英国的伯父家抚养。小时候的毛姆身材矮小,严重口吃,这样的先天条件让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数的阴影,而这样的经历对他日后的世界观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892年毛姆进入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开始了为期五年的学医生涯。学医的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大量底层人民的生活情况,而这也成了他后来文学创作的素材来源。
可能是医生这个职业看多了生离死别,不管是鲁迅也好,毛姆也好。他们在弃医从文后都通过他们对社会现状的洞察,用像解剖刀一样锋利的语言解剖社会现状,创作出了大量反应社会现实、针砭时弊的文章和小说,观点独到辛辣、一针见血,直指人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毛姆先是比利时当火线救护员,后加入英国情报部门,成为一名特工,负责搜集敌情。之后,又成为秘使出使俄国,劝俄国退出战争。
毛姆的一生活了91岁,横跨19、20两个世纪,同时经历了一战和二战。并且,他还有丰富的冒险和游历世界的经验。他去了印度,还到过中国。两次游历中国,创作了《面纱》等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粉”。
你可能会觉得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了解毛姆的生平呢?
这是因为《刀锋》这本书很特别。书的内容源自毛姆自己和友人的亲身经历,虽然人物改头换面,情节也有一些艺术加工,但是内容却几乎没有虚构。因此,我们只有在简单了解了毛姆精彩的一生之后,才能真正看懂《刀锋》中的这些人物和他们的命运。
02、从《刀锋》里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刀锋》讲述了主人公拉里,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位飞行员。退役后原本有着大好前程和美好爱情。可是在战争中,他遭遇了自己的爱尔兰好友为了救自己而中弹牺牲的惨痛事情。之后,他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疑惑:人生是为了什么?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成了他不断求索的核心命题。
回到美国的拉里拒绝工作,跟彼此相爱但理念不同的妻子伊莎贝尔解除婚约,踏上了漫漫追寻人生意义的历程。
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并不是拉里。因为,他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社会流浪儿”。
他自小父母双亡,没有家庭和亲情的羁绊。其次,他没有职业、没有婚姻。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无牵无挂的清白之身。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就可以踏上追寻自己人生意义的旅程,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由不得自己的。
父母年迈了需要赡养,孩子需要照顾。一系列的社会责任和现实压力注定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成不了拉里这样的”追光者”。
我对拉里的青梅竹马——伊莎贝尔更加喜欢。因为这个女人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以及奋斗拼搏的韧劲,和我们普通人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伊莎贝尔出生在外交官之家,舅父艾略特是欧洲社交界的名人。伊莎贝尔与拉里从小一起长大,年轻的她对爱情和未来有过美好的憧憬,甚至一度和拉里订婚。但,伊莎贝尔对拉里这种不工作、不结婚的吊儿郎当样非常不满。
他们两个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追求上。拉里认为丰富充盈的精神生活能够让人对任何世俗的权力和荣誉都失去兴趣。而伊莎贝尔则不同,她喜欢参加宴会、喜欢打高尔夫球和骑马,想穿漂亮衣服。
两人分道扬镳之后,伊莎贝尔目标明确,顺理成章的嫁给了富二代证券经纪人格雷。不过,你要是就此认为伊莎贝尔只是一个好看的花瓶、“物质女”那就大错特错了。
1929年大萧条期间,夫家和娘家的经济条件都受到重创。伊莎贝尔主动投靠舅父,靠着自己的努力和钻营重新让一家四口过上了哪怕不工作,也能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此时的伊莎贝尔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转而成了一个坚强、有责任感的中年女性。
在我看来,伊莎贝尔的变化轨迹正是我们身边许多女孩子人生的转变轨迹。从青葱岁月,不用担心柴米油盐,抱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一头踏进了婚姻。可是当人到中年,却不得不从青葱少女转变成文能买菜砍价、武能训娃管家的”女汉子”。
伊莎贝尔所实现的目标也是我们大多数人一生的奋斗目标——衣食无忧,母慈子孝。至于人生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去追寻和思考。
03、《刀锋》的精神内核是尊重,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在我看来,世界上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人心、人性的洞察都是相似的。
《刀锋》所表达的是目标或者理想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每个人都是“求仁得仁”。这个思想与“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绝交书》中所主张的“四民;有务,各得志为乐”是一个意思。
有人曾经说过:如果人的一生必读三本书的话,那么:
20岁之前应当读雨果的《悲惨世界》,因为它能让你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你能做什么;
20-40岁要读毛姆的《刀锋》,因为它会让你的格局变得豁达,懂得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生活;
40岁以后要读托尔斯泰的《复活》,因为它让你知道这辈子你总有人对不起,总有事做不好。
一部小说,之所以能够跨世纪的畅销,一定是因为它能引起大家对于自身切实的感悟和思考。一部小说要被人记住,要么是因为深刻的洞察,要么是因为优美的文字。
毛姆的书这两样都具备了。除了《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他还有一本《人生的枷锁》也非常值得阅读。现在这三本原价165元的书,只要99元就能拿到手。这套书,个人认为,放在书架做展示不是他最好的用途。它们最好的归宿是被你拿在手里,放在枕边甚至摆在厕所旁当做“厕所读物。”
因为,你只需要翻看它第一页,你就会因为精彩的情节和毛姆深刻的洞察而惊叹不已,拍手叫好。甚至,上厕所蹲的腿都麻了还不舍得放下。
#618好物趋势##遇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