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建筑框架结构的特点(相比较石头建筑的坚固与长久)

古建筑框架结构的特点(相比较石头建筑的坚固与长久)旧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因其土质均匀,且含有石灰质,所以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于是人们挖土为穴,过上了穴居的生活,并把洞穴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黄河流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不过,这里所说的“土”,与现代的混凝土不同。在古代,用作建材的土大致可分两种:自然状态的土称为“生土”,而经过加固处理的土被称为“夯土”,其密度较生土大。清代这种模数称为“斗口”,计有十一种斗口等级,经学者研究,按宋代标准,建筑物的间广、椽架平长、柱高、生起、椽距、出檐、出际等有关建筑设计的数据皆按材分制度加以规定,形成一定的标准尺度。按照材分制度建造房屋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还可保证各类规模的建筑皆可取得和谐的轮廓与均衡的比例。在推行标准化的同时,中国木构体系也非常注重建筑形式的多样变化。不仅在建筑平面上可以简单的个体单元灵活组合形成一字形

经常看历史剧的朋友都知道,如果形容一个帝王非常昏庸,往往少不了大兴土木这个罪状,也就是盖许多漂亮的宫殿或园林,比如历史上的阿房宫和圆明园,都是因为皇帝为了追求极致的生活享受,而开始下令修建的豪华宫殿。尽管后来都被付之一炬,但却因为劳民伤财,帝王们背上了千古骂名。

古建筑框架结构的特点(相比较石头建筑的坚固与长久)(1)

大兴土木在百度上的解释就是大规模地盖房子。出自《容斋三笔》。土木代指房子,这就要涉及到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土和木,本章节,我们就主要来聊一聊土木在古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是木建筑的王国。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人们便发现了木制构件的遗痕。尽管后世帝王们大都热衷于“大兴土木”,兴建了无数宏伟壮丽的宫殿,然而遗留至今的不过是凤毛麟角。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揭开中国建筑的神秘面纱吧!

木构造房屋的标准化和多样化

中国木构体系之所以应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重要原因是它体现了标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标准化的努力包括了模数概念、标准尺度等方面。至迟到唐朝已发现用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母度,这就是初期的模数。

清代这种模数称为“斗口”,计有十一种斗口等级,经学者研究,按宋代标准,建筑物的间广、椽架平长、柱高、生起、椽距、出檐、出际等有关建筑设计的数据皆按材分制度加以规定,形成一定的标准尺度。按照材分制度建造房屋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还可保证各类规模的建筑皆可取得和谐的轮廓与均衡的比例。

古建筑框架结构的特点(相比较石头建筑的坚固与长久)(2)

在推行标准化的同时,中国木构体系也非常注重建筑形式的多样变化。不仅在建筑平面上可以简单的个体单元灵活组合形成一字形、十字形、“冂”字形、曲尺形、“亚”字形,以及圆形、八方、扇面等形式。屋顶部分也可在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四种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演化出重檐、盝顶、抱厦、龟头殿等,并组合成各种复杂的组合体。至于门窗棂格、墙面雕饰、屋顶脊饰、壁画彩绘等细部装饰方面,更显现出各个建筑的特色。

土是建筑材料的先驱

中国建筑虽然以木材为主流,但实际上,中国建筑自远古以来就遵循土、木、砖、石并举的用料原则。现代人对砖、石可能并不陌生——我们引以为傲的明长城,就是砖石建筑的杰作。然而对于土的印象,可能就有点儿模糊不清了。其实,和木材一样,泥土也是建筑材料的先驱之一。

不过,这里所说的“土”,与现代的混凝土不同。在古代,用作建材的土大致可分两种:自然状态的土称为“生土”,而经过加固处理的土被称为“夯土”,其密度较生土大。

古建筑框架结构的特点(相比较石头建筑的坚固与长久)(3)

旧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因其土质均匀,且含有石灰质,所以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于是人们挖土为穴,过上了穴居的生活,并把洞穴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黄河流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由此来看,我们的祖先对于泥土的认识,并不比对木头的认识来得晚。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夯土技术的发展

有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晚期,先民们就已经掌握夯筑技术并开始使用泥土块砌筑墙体了。当时,人们所用的砌块尚未采用模型制作,只是一块块地拍打而成或摊成大块泥片切割而成。近代,民间建筑还有切割潮湿地皮,晒干使用的做法。

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启示了商代“墼”的发明,进而引起了墙体结构的变革。所谓“墼”即预制夯土块,其制作是在小木框内填土夯实,拆框即成一墼。考古人员曾在安阳小屯殷墟发现土墼残块。这种墼经火烧制后,其硬度可与石块媲美,它预示了砖的产生。

从古代与建筑有关的文字可以看出,“室”“堂”等汉字下面,都有一个“土”字,似乎意味着早期的房屋是建在土台之上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有考古材料证实,商、周、秦、汉时期,重要建筑的高大台基都是夯土筑成,宫殿台榭亦是以土台作为建筑基底,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夯土技术是非常发达的。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这里的“版筑”,就是指夯土技术。

夯土技术为修建秦代长城做出卓越贡献

除了用作墙壁、台基等房屋建筑之外,夯土技术还有一项卓越的贡献,那就是秦代的长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长城基本都是砖石的,不过那已是明代重修的长城,秦代的长城是用夯土建筑的。从现在临洮北边的秦长城遗址可以看出:最下一层是生土,生土上有一层压得非常坚实的黄土,黄土上筑起有夯土层的城墙,夯土层为黄色黏土夹碎石。这虽是早期的夯筑办法,却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古建筑框架结构的特点(相比较石头建筑的坚固与长久)(4)

夯土技术历代均有发展。到了唐代,夯土的应用范围除一般城墙和地基外,长安宫殿的墙壁也用夯土筑造。比如唐代长安大明宫的麟德殿,殿身两侧的山墙就是由约4米厚的夯土墙构成,殿两旁的高台亭榭,也是以夯土筑造,外面包砌了砖墙面。说明这种土筑墙体与台座的做法,在当时十分普遍。明清时期,夯土技术有了更高的成就,在民间广泛使用。

福建、四川、陕西等地有许多建于清代中叶的三四层梯房采用夯土墙承重,内加竹筋,虽经历地震仍极坚固。这些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冬暖夏凉,因而可以节约能源;此外也能节约建筑材料,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和木材一样,夯土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的都城和宫城可以在一两年之内建成,就地取材的夯土作业居功至伟。

综上所述,古代的土木在古建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古代土、木并提,称大规模的建筑活动为“大兴土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