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暑昼犹长露荷散处暑诗词10首(暑中无处可追凉)
残暑昼犹长露荷散处暑诗词10首(暑中无处可追凉)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二一开始,杨万里来到了“玉砾金沙”上,即铺着白色碎石的金色沙洲,水边自然要凉快些。可他的感受却是“暑中无处可追凉”,全世界都一样热,哪里有凉可追?不觉间,他来到了荷池边,试图以荷花的高洁清净之气来荡涤心中的烦躁不安,结果他又失败了——“荷不生风水不香”,风不起,荷不香,心不静,体不凉。暑中无处可追凉。独行行到荷池上,荷不生风水不香。
还记得杨万里的“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吗?傍晚时分,暑气犹未褪去,杨万里来到荷池边纳凉,看到荷花藏在荷叶下,仿佛也耐不住暑热,正撑碧伞遮阳呢。这个灵动的瞬间,被杨万里捕捉到,并写成《暮热游荷池上》七绝。其实,杨万里这回觅凉,凉没觅到,诗倒写了不少,《暮热游荷池上》足足有五首呢。来逐个看下: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一
宋·杨万里
玉砾金沙一径长,
暑中无处可追凉。
独行行到荷池上,
荷不生风水不香。
一开始,杨万里来到了“玉砾金沙”上,即铺着白色碎石的金色沙洲,水边自然要凉快些。可他的感受却是“暑中无处可追凉”,全世界都一样热,哪里有凉可追?不觉间,他来到了荷池边,试图以荷花的高洁清净之气来荡涤心中的烦躁不安,结果他又失败了——“荷不生风水不香”,风不起,荷不香,心不静,体不凉。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二
宋·杨万里
寒甃[zhòu]千寻汲井花,
病身一浴不胜佳。
追凉不得浑闲事,
烧眼生憎半幅霞。
不凉,那就冲个凉水澡吧。他从深井里取来一桶水,洗过之后果然畅快许多。他已经接受了“追凉不得”的现实,还故作旷达,称其“浑闲事”(犹言寻常事),但这“接受”总归是被迫无奈的,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他开始憎恨眼前的晚霞,觉得它烧到自己的眼睛了。
“寒甃”,谓冰凉的井壁;“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井深;“汲井花”,即汲取井花水,清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水,谓之井花水,中医认为,此水有安神清热之功效,这里泛指冰凉的井水。末句“烧眼生憎半幅霞”,构思奇拔,用字尖新,表达效果却惊人。“烧眼”即言晚霞红艳,十分耀眼,而这种红对不胜炎热的人来说,无异于一团烈火,烧得人眼睛生疼。一个“憎”字,将畏热的心理刻画得十分真实生动。另外,称霞为“半幅”,也可理解成这是画上的晚霞,这样翻进一层,似乎更显作者笔力之惊人。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三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第三首紧接第一首的“独行行到荷池上,荷不生风水不香”,开始写池上所见。虽然,暮热一时难消,但“披襟拦得一西风”之后,作者的心情也渐渐好转起来。他甚至有了底气,敢同“残暑”叫嚣: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四
宋·杨万里
也不多时便立秋,
寄声残暑速拘收。
瘦蝉有得许多气,
吟落斜阳未肯休。
你这个气焰嚣张的家伙(“残暑”)赶紧收敛些吧,等立秋一过,你的气数也就尽了。“速拘收”三字,带着强烈的命令口气,传达出对残暑的厌恶与不屑。“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二句,是对残暑的进一步警告:你看瘦蝉一天到晚吵个不停,不知哪来这么长的气,太阳都快落了,还不肯罢休。言外之意是说,残暑跟暮蝉一样,外强中干,只能猖狂得一时,等秋风一来,都得缴械投降。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五
宋·杨万里
空中斗起朵云头,
旋旋开来旋旋收。
初作䰒[méng]松松树子,
忽成髣髴[fǎng fú]柳花毬。
最后,作者心情大好,看到晚云变幻只觉可可爱爱。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令人憎恨的“半幅霞”已经散尽,代指而来的是几片白云。“空中斗起朵云头,旋旋开来旋旋收”,夏云千姿百态,卷舒自如,刚刚还像稀散的松子,忽然就变作随风翻滚的柳絮毛球。“䰒松”,稀散,不紧密;髣髴,隐约依稀貌,从字形上来看,它与“䰒松”(䰒鬆)相对应,给人一种毛茸茸、软绵绵的感觉。总之,杨万里将夏天的白云描绘得可感可触,萌态十足,有种独特的美感。
原文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