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春秋人物语录(许为天鼓词杂谈)

春秋人物语录(许为天鼓词杂谈)最后有人将这故事拉出“赵五娘型”的故事,以“赵五娘型”的女人为乙之嫂,以杀婢之凶手为“赵五型”女之兄,而成土戏中之全本“裴秀英寻夫”,颇见匠心。其见于大雅之堂者,有昆剧《钗钏记》、元曲《非衣梦》。某甲有女配某乙,乙穷了,来投甲。甲悔婚,逐乙出,甲女素抱贞操主义,暗使婢约乙于晚间相会,拟赠钱财往京求官。以时间关系,乙未往而婢为人所杀。甲控乙于官,几抵罪,后经某显者明其冤,出乙于罪,痛斥某甲。(或作乙自监逃出,中状元而回人。)然而现在还有人在期望着“大人私访”吗?现在的“大人”还“私访”吗?现在还需要这个“大人私访”吗?唉!我们如果再不赶紧给他们些新的,只怕那“现状”还是非常的普遍着!公子差不多都是漂亮的,全是写的男女相恋的事。土财主的眼光,是嫌贫爱富的多,将种种卑劣手腕尽加于“公子”之身。再把“公子”写的中了状元,以便作弄土财主。故事的内容都差不很多,大略是:

灵风按:《鼓词杂谈》,作者许为天,连载于1936年08月11日至22日《青岛时报》第13版,共计12期。原报纸11日第1期及21日第11期当日版面今已缺失,故仅存10期。

第1期当是鼓词概说,因当期报纸缺失,今内容已无存。自第2期以下,分述流行鼓词的几种常见故事类型,如“大人私访”“公子落难”“小将招亲”“太子走国”“主仆恋爱”等。最后对鼓词“六部春秋”系列做了着重评介,对了解“春秋”系列的流变有一定的帮助。

春秋人物语录(许为天鼓词杂谈)(1)

一、大人私访

“私访”之“大人”,作者是照例用着“实人”,如包拯、海瑞,刘统勋、刘石庵。但是同时还有一类,如有“桃色”的,将“大人”写的很年轻貌美,私访到土豪的家中看出破绽,下入水牢。后为土豪的妹妹救出,他便收她作了太太成二夫人。(民间骂人,往往好说X你妹子,私访故事之插入“妹妹”事,也无非此种幼稚思想。)因而其中的“大人”也就有了创造的人物,如董玉考、汤文铭!

“大人”之“私访”,当然是为了“忠君”和“爱民”,但在不大念“子曰学”的大众听来,君臣关系是颇勉强的。于是刘统勋的私访动机,成了“三个儿子铡了俩,一心只想报冤痕”;汤文铭的也成了“我的父四品黄堂过了铁,三更夫被奸贼杀在东花厅”了。

然而现在还有人在期望着“大人私访”吗?现在的“大人”还“私访”吗?现在还需要这个“大人私访”吗?

唉!我们如果再不赶紧给他们些新的,只怕那“现状”还是非常的普遍着!

二、公子落难

公子差不多都是漂亮的,全是写的男女相恋的事。土财主的眼光,是嫌贫爱富的多,将种种卑劣手腕尽加于“公子”之身。再把“公子”写的中了状元,以便作弄土财主。故事的内容都差不很多,大略是:

某甲有女配某乙,乙穷了,来投甲。甲悔婚,逐乙出,甲女素抱贞操主义,暗使婢约乙于晚间相会,拟赠钱财往京求官。以时间关系,乙未往而婢为人所杀。甲控乙于官,几抵罪,后经某显者明其冤,出乙于罪,痛斥某甲。(或作乙自监逃出,中状元而回人。)

最后有人将这故事拉出“赵五娘型”的故事,以“赵五娘型”的女人为乙之嫂,以杀婢之凶手为“赵五型”女之兄,而成土戏中之全本“裴秀英寻夫”,颇见匠心。其见于大雅之堂者,有昆剧《钗钏记》、元曲《非衣梦》。

其中,如因抱“贞操主义”而“人约黄昏后”,因“烈女不嫁二夫”而忘了“在家从父”等等,都可见出,这玩意的听众们所要求的是什么,及所顾忌的是什么,且能看“礼教”之在民间是一种什么面目和始末用途。

三、小将招亲

这要说杨宗保了,(历史上有其人否,是另一问题。)这个人物,生逢乱世,正当辽宋之战,他并且参加了那战事,在作者大可将他写成一个“民族英雄”,然而事实并不如是。作者既无此种意识,听者又无此种要求。在这里,作者想出了一条路,在“性”上着笔。于是辽宋之战,成了杨宗保和穆桂英的“拉牵”者。

中国英雄讲究的是“不好色”,须戴守正戒淫花,以致武二郎、秦叔宝都有成了些矫情的伪君子,受不到大众的欢迎。(武松受欢迎,是在另一种水浒中,张口离不了生殖器的原故。)一旦有个能吊膀子的杨宗保,听众们兴高采烈了。一旦有了个不顾礼教的穆桂英,听众们于嘻嘻哈哈中满足了。再一旦有了一个杀丈夫,杀生父,杀亲哥哥的樊梨花呢,听众们虽不敢公开向她佩服,但也不骂她该死。

因了这种种的缘故,这空洞的战事小说,不空洞了。作者是将当时所不敢说的话,以另一种不敢说代替了!但仍免不了“杨穆之爱为奉师之命”,“杨凡之死有薛刚之报”两解说,又如杨延辉在辽招亲,只敢说他“思老母”。戏中的坐宫,大段唱词无一句敢在“别的”上发挥。类此诸事,难道我国人真的缺乏“民族思想”吗?还是有其它顾忌呢?

(按)以前有人曾说,中国民间传说的英雄,都是不好女色的,且举武松、鲁智深为例。实则《水浒传》等书仍是士大夫之流的消闲品,真正的民间读物,却是杨宗保、罗士信的领土,和外国的骑士文学中主角是差不多少的。

春秋人物语录(许为天鼓词杂谈)(2)

瓦岗寨三十六友

四、太子走国

宋元的民间盛行着一些“梁山泊故事”,后来大约因为“诲盗”的关系,行之难盛了。于是这些故事改了妆,扮成了“瓦岗寨故事”。

因为故事的制造者,一方面要避免官家忌讳,而一方面却仍用要应民间的需要。他于是乎把唐初的一群名臣,一齐拉上贾家楼结为兄弟,又全数送上瓦岗寨做了强盗。虽然也是在写“反抗”,但他却说这是“等候真主”。这点小聪明,在这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值得佩服的。

后来大慨又不行了,他们便又想出了一个法子,将压迫者的“幼雏”,弄成反抗者的首领!那么既可畅快的写着反抗故事,一方面又可不违背“真龙天子”,这种故事便是所谓“太子走国”。

因这个原故,汉光武做了孝平的儿子,晋明帝成了王敦的外孙,将史实几乎再造了。然而“刘秀走南阳”“三打邢台”等等的故事,却因能普遍的流传着。

故事的大略是:太子因江山被奸臣夺去而出奔,或被后母逼走,在民间遇到一些英雄豪杰。他们保护着太子,向太子的仇敌反抗,终于把太子送回“金銮宝殿”。

汉光武的故事是如此,司马潜龙的故事几乎和他完全一样。其中写王敦为晋帝的国丈,王导(黄宗道)是一个兴妖作怪的道士,故作豆棚瓜架谈起“王敦之乱”,他们往往会联想到“王葬之纂”的。

此外有将田法章为主角的《走马春秋》,以周宣王为主角的《银合走国》,以宋徽宗为主角的《慈云走国》,及“薛家将”中的《李旦走国》,都是在这种情形下的产物。不过到了现在,这些故事所给听众的印象,似乎只有“真龙天子”了!

(按)据江湖业此者云:“近来之农村听众,似已不甚欢迎“瓦岗寨”,而欢迎“大人私访”。这里我们看出他们对战事是如何的伤心,对响马土匪,是如何的失望,及对土豪恶霸是如何的怀恨。故他们不期望着“杀富济贫”的英雄了,他们在渴望着“斩贪官除恶霸”的“大人”了!但我相信,他们终于还是免不了怀疑和失望的。

五、唐伯虎故事变的“公子攀亲”

唐伯虎卖身投靠,去追求华府婢女秋香的故事,在南方的民间传说,及弹词中,至今仍然流行甚广。北方的鼓词呢?哈哈,也有差不多的那么一套。

唐伯虎的故事,主要点是写唐伯虎之风流放诞,而我们鼓词却把他拿来改削成另一种模样,主要点是在“主仆恋爱”。

乡村的土财主,往往好畜年轻的仆人(俗称小跟学的)。因为小孩子穿房入室较成人便当,既伺候着书房,还可伺候着卧房,书僮兼老妈,于主人的经济上是非常方便的。所以几乎每一家都有此种幼仆,因而也就几乎每一家都有一种艳闻。年深日久,艳闻结晶为定型的故事了,说书的岂肯后人,他们当然立时将这种故事採人他们的脚本。

故事虽然很受欢迎,但须避开伤风败俗的罪名,于是这故事中的男女主角,便变成了未婚夫妇。略谓:

某公子落难,往投丈人,丈人把他遂出大门。他没法子,只好自买自身,又恰巧被丈人买去做了书僮。这么一来,他的未婚妻有机会和他见面了。他们暗地里结合起来,后来老丈人发觉了,这故事也就落入窠臼。此种小书,现通行者,有《双钗记》、《金镯玉环记》。后者以出世较晚故,竟是三四个故事的合造,情节也就因而比《双钗》复杂的多。

  以上说的都是唐伯虎故事的改造。至于朱洪武在牛棚里封宫,薛仁贵在柳家招亲,呼守信之于齐美蓉,司马潜龙之于陈巧云(见《青云剑》),李旦之于胡小姐(见《反唐传》),虽然也是“主仆恋爱”,然那都是“刘智远型”的故事等。谈“刘智远”时,我们再细说。

(按)故事中的“仆”于“酒席筵前”会大展奇才,和小姐出诗答对。其佳句云:

  白对白,三尺白绫雪里拖,
  尖对尖,刺猬背得个栗蓬科(谷)。
  滑对滑,西瓜掉在油篓里,
  黑对黑。煎饼熬子扣着口锅。

于此等处,可以有见士大夫流的稚人韵事。在大众群中,是什么印象,记得某老夫子听书至此,哈哈大笑,我也忍不住哈哈大笑。他笑的许是“词秽意劣”,而我笑的是他的笑。我以为那作品正是某老夫子一流作品之漫画式的写照。

春秋人物语录(许为天鼓词杂谈)(3)

锋剑春秋之五雷阵

春秋种种

鼓词中的春秋故事,因离史实太远的原故,竟具有很好的组织,埋根伏线,处处弄巧,及运用民间原有故事,信手拈入,皆成无缝天衣,在说部中可称上选。兹略述于下,以别于所谓《东周列国志》者。

一、 《左传春秋》

中分《临潼会》、《黄河套》、《游宫》等数套,以伍子胥为主角。谓秦穆公用百里奚计,困十八国王于临潼。为子胥识破,诈为酒醉,逼秦以公主,配始太子建,并于会中拳打卞庄,脚踢蒯瞆,力败姬辇,威震甘英。后来,楚平王竟纳秦公主为妃,因而休妻贬子,子胥一家亦以此被害。胥出奔郑国,卞庄思报拳打之仇。继之卫境,蒯瞆欲复脚踢之恨。历数国,卒至吴谒姬光,光以胥曾于临潼救己,故厚遇之。胥乃求光为之复仇,且荐专诸代光杀姬僚。光即位后,付胥以帅印,孙武为之辅,举兵伐楚。至昭关,经卧虎山下,山寇即胥之子伍辛也。父子合兵入楚,破平王墓鞭其尸。楚臣申包胥奔秦求救,秦以姬辇往,辇衔前恨,子胥终败之,乃立芈胜为楚庄王。(按:此说大谬,庄王实出平王以前。)

二、《吴越春秋》

伍子胥老赴松棚会,大战五国王。越王勾践智定美女胭粉计,范蠡献西施,吴王夫差宠西施,计害伍子胥,剜眼剥皮号令人头。八将反江东,天仙破杀戒。伍辛带兵伐五国,孙武子雷轰张典,武圣人归天。群仙斗胜,大破五国王,伍辛报仇收兵还楚。武子游天堂观地狱,重生凡世,儿媳露乳奶公公。魏子之篡燕国,哙王殡天。

三、《英烈春秋》

此书系春秋时齐宣王之事。齐宣王打猎,钟无艳采桑,三贬寒宫,冰打郯城,法抚藕丝琴,巧穿九曲珠,识破西葫芦二籽,棋盘会力擗猴丞相,湘江会大破五国兵,截龙山收义子,油江口中打鬼箭,魂破骷髅阵,捉胡翁,过阴遭逢魔难,判轮回众魂脱生,三圣归天。白猿献丹救孙膑,修罗道魔障皇陵,兵打枯木岭,火烧胥文龙、胥文虎,毛金眼盗写天书,齐春王皇陵收偏妃,北鲁王撞死金銮殿,众公卿灰心归故里。

四、《斗智春秋》

此书系前七国齐春王之事。孙膑上云蒙山学艺,路遇庞道洪,黄桑店拜盟投师。庞涓下山投魏国,招驸马,立大言牌,徐甲上蒙山,三请孙伯龄。广文入魏国演阵败庞涓,庞驸马怀恨,刀刖十指,孙膑装疯,子夏进茶车,暗盗广文子。怀揣日月救朱亥,入东齐收伏全山九将。伐魏国金莲子斗法,减灶计兵入毛头滩,庞涓兵过黄杨树,马陵道孙膑伏兵计,万弩射庞涓,六国分尸,孙伯龄报仇大团圆。【灵风按:以上2-4三条因当日报纸缺失,今以《集锦书目》相关内容替补。】

按:朱亥非齐人。而俗语孙膑爬了朱亥家却人人皆知。又:《斗智春秋》非坊本《七国志》。

五、《走马春秋》

乐毅投齐,为邹忌所谮。乃投燕,拜帅于金台。下齐数十城,擒湣王于石合县,置烈日下晒死。孙膑下山与战,毅大败,往救其师黄伯场。伯阳摆一邪阵,孙膑几为所害,懒群仙救之出。捉黄伯阳杖之死,魂化为鹤,后转生为韩湘子。

六、《锋剑春秋》

仍以孙膑为主角。谓始皇得仙人曰毛奔,困膑于五雷阵,毛遂救之出。又有黄伯阳之弟叔阳,欲复兄仇,与膑为难。膑与秦相待甚久,后终以天命归秦,膑始作罢。

以上即民间之《春秋》,中以芈胜为楚庄王,以毛遂为孟尝君客,以王敖为鬼谷胞弟,以朱亥为丞相,皆甚可笑。且以膑为燕人,乐毅为齐人,亦颇不经。前有人改订《前七国志》,曾改毛遂为冯驩,自以为很对,但《走马》《锋剑》二书中则仍是毛遂,反使读《前七国志》者因是而莫名其妙,何不达之甚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