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参与将领(他参与策动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参与将领(他参与策动西安事变)告翁书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筹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1935年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积极推动张学良与杨虎城合作,直接参与了西安事变的策划与发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为党的统战工作作出卓越贡献。1947年在哈尔滨东北行政委员会部分委员合影,右起邹大鹏、高崇民、冯仲云、李立三、吕正操、张学思、钟子云等。东中校董高崇民简介高崇民,原名高恩浚,字健国,辽宁开原人。
高崇民是北平东北中学成立时的校董。
1934年9月28日出版的《东北中学校刊》第十一、十二期合刊上,登载了一篇高崇民撰写的文章《东北魂》,他在大部分国人尚在沉睡之时,发出全民族抗战的声音:
东北有魂,东北不亡。今后东北失之愈久,东北之魂,将愈发挥而光大。换言之,东北收复之日,即中华民族复兴之时。或曰:东北之魂何所寄?曰:寄于知识分子有志之士,此种知识分子、有志之士,已蔚然而生,形成集团,此集团无以名之,名曰:东北魂。斯魂也,行将感动全国,为全国人民收复东北之前驱,全国动员以之感动世界,世界必予吾国人以奋斗之机会,东北之收复,要在不失机会而已。
将“东北魂”寄于知识分子有志之士,这也是高崇民积极筹办东北学院(东北中学前身)的初心。
1947年在哈尔滨东北行政委员会部分委员合影,右起邹大鹏、高崇民、冯仲云、李立三、吕正操、张学思、钟子云等。
东中校董高崇民简介
高崇民,原名高恩浚,字健国,辽宁开原人。
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筹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1935年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积极推动张学良与杨虎城合作,直接参与了西安事变的策划与发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为党的统战工作作出卓越贡献。
告翁书
您大可放心了,革命自有后来人
亲爱的爷爷:
您已经离开我们50年了,这么多年来您的音容笑貌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脑海里,您和蔼可亲的身影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您。
特别是当我们接过父母手中笔,开始《高崇民全传》写作的时刻,我们才真正深入地走进了您的思想深处,深刻地了解到您的爱国爱民的革命情怀和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理解了您给我们讲的那些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后面,是您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虽然我们用了55万字重新记录了您的奋斗一生,但我们仍然感到它不能够完全反映您60年的革命一生。
每当我们拜读您撰写的《东北魂》和《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之组织与战绩》时,都让我们心潮澎湃。“东北不死,东北有魂!”“复土还乡,打回老家去!”文章中字里行间,透露着您对家乡东北的无比热爱,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的刻骨仇恨,对收复失地、捍卫民族之魂的磐石般决心与宏大的气魄。
您提出“东北魂”即是“中华民族魂”内涵的一部分,现在已经为历史所证明。“中华民族魂”是几千年来积累的中华文化的结晶,它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与骨髓之中。它不可能被任何外来侵略势力所压倒,而只能是它推翻与打垮一切侵略者,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您一生革命奋斗的历史也做出了一个有力的证明。从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到复东会,到西安事变,到东北救亡总会……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您坚定地一次次奋起,不屈不挠,直到找到中国共产党,跟定中国共产党。
您的奋斗之史,我们知之不多,即使知道的也都是您讲给我们的,什么南下请愿,卧轨拦车,舌战蒋介石,被蒋介石四次通缉,一次关押,五年软禁……这一切都让我们渐渐理解了:为什么周恩来总理会多次称赞您是“东北人的榜样”。
您一生忠于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1968年10月6日,您把子女叫到一起,郑重地说:“你们要记住三条,我一生最敬仰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们的敬仰我绝不动摇,希望你们也和我一样;第二,我不是叛徒也不是特务,你们可以放心;第三,我这个人什么时候死,在哪里死,怎么死都行,但绝不自杀。”两天后,您和全家一起合影留念,这也是您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
今年是您老诞辰130周年,可以告慰您的是,您75岁时写下的“光明伟大千秋业,期与儿孙步后尘”的愿望,我们做到了,我们都是光荣的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您大可放心了,革命自有后来人,一代代的青年人会继续拼搏与奋斗下去,去完成他们的使命与担当。
您的孙女:高凌、高劲松
2021年11月23日
参与筹办东北学院
高崇民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传播反帝和民治思想。1929年,高崇民被聘为张学良的秘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目睹了家乡的沦落,痛苦难以言表。他秘密前往北平,见到张学良。
时任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问:“刚离开沈阳吗?那里情况怎样?”
高崇民说:“前天离开沈阳,那里情况很糟。”
张学良眼里含着泪花,长叹道:“东北沦陷我有责任,东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忧心忡忡,我的家乡父老,我的祖宗坟墓,我岂有不爱之理!”
高崇民说:“东北的大好河山行将断送,我这次离开东北,一不是入关逃难,二不是入关谋事,而是要驱逐日寇,以收复失地为己任。我想辞去您的秘书职务,不做官,也不经商,专门从事救亡工作。现在的关键是要宣传民众,欲抗倭寇,非发动民众不可,您看如何?”
张学良点点头:“这倒也是一个办法。”
1931年9月27日,高崇民与流亡北平的东北爱国人士阎宝航、卢广绩、杜重远等人在北平组织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组织和支援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侵略,共谋收复失地。至11月,从东北各地陆续逃亡来平的大批难民中,大中学教师、学生达千余人,他们大多在难民收容所度日,弃家失学,苦不堪言。救国会商请张学良,决定筹建东北学院。学院以西单皮库胡同24号北平市社会局开办的东北难民救济所为校址,分大学部和中学部。张学良亲自兼任董事长,副董事长为王卓然,董事有:高崇民、阎宝航、卢广绩、杜重远、车向忱、王化—、孙恩元等。随后,大学部分离出去(后并入东北大学),剩下的中小学生仍留原处。1932年初,东北学院中学部改称东北中学。
高崇民非常关注东北中学的发展。
1934年9月28日,高崇民在《东北中学校刊》第十一、十二期合刊上发表《东北魂》一文,就东北的由来、东北丢失的直接责任和历史原因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高度概括和提炼了东北流亡同胞救亡图存的思想策略和救国精神,把复土还乡与中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东中学子将“东北魂”升华为“中华民族魂”,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不懈斗争。
1949年9月,高崇民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言。
参与策动西安事变
1935年7月,屡遭挫折的高崇民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上海。
在这里,他与故交杜重远相遇,两位挚友抱头痛哭,他们为东北3000万民众受苦受难痛心,为中国的前途命运而悲伤。杜重远将共产党人孙达生介绍给高崇民。在与孙达生接触后,高崇民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心抗日救中国的政党,他决心跟着共产党走。
同年10月,高崇民、杜重远等人在上海讨论东北军前途的问题,一致认为东北军应该联共、联西北军,否则别无出路。为了说服张学良,他们起草了《给张学良的建议书》,决定让高崇民送抵西安。
高崇民到达西安后,把意见书交给张学良,说:“蒋介石调东北军‘剿共’是一个阴谋,伤哪一边都是蒋介石的胜利。共产党是根据马列主义理论要建立一个像苏联那样的新兴国家,是从穷苦老百姓利益出发的。所以,红军到什么地方都得到人民拥护。按道理是不应该‘剿’的,按力量也是‘剿’不了的,因为国军不能把老百姓都消灭干净……应当与共产党联合,也应当同各地方实力派联合共同抗日。只有国内大联合,才能驱逐日寇,收复东北失地。”张学良说:“西北军和东北军之间存在着误会,消除误会方能成大事。现在急需有人进行疏通,你来做这个工作很合适。”
高崇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前往杨虎城处,与之分析了蒋介石的“剿共”政策就是调非嫡系部队打头阵,使他们的实力消耗掉,直至毁灭,这就是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前途”。杨虎城觉得高崇民态度十分坦诚,赞同高崇民的见解,愿意在张学良的领导下,从事抗日救国工作。
在中国共产党和高崇民等民主人士的努力下,东北军和西北军的隔阂逐渐消除。张、杨二人进行秘密会谈,确定了不打内战、共同抗日、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合作的方针。
由于与张学良的特殊关系,高崇民在张学良的思想转变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西安事变前,高崇民等人编印的《活路》小册子,经张学良默许,发到东北军各军、师。《活路》对于提高东北军将领的抗日觉悟作用很大。在西安事变的前一天晚上,高崇民应张学良之邀,参加研究扣蒋后的各项措施并参与起草“八项主张”的电文。
1961年8月,高崇民在吉林长春视察农业生产。
周恩来称他是“东北人的榜样”
1937年6月20日,高崇民等人在北平组织成立“东北救亡总会”(简称“东总”)。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抗日救亡旗帜下,吸收东北各方面代表人物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1937年11月11日,“东总”迁至武汉,在武昌明月桥14号顺直会馆内办公。高崇民负责“东总”的组织工作,对于确定谁去前线、谁去延安、谁去由郭沫若任厅长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简称“第三厅”),逐一认真研究,根据抗日工作需要及本人愿望和特长,恰当安排他们的去向,以充分发挥他们在抗日斗争中的作用。
12月底,东中百余名师生因反对国民政府教育部派赵雨时来接收学校,跑到武昌明月桥求助东中校董。高崇民等校董多方募捐,呼吁有关方面尽快解决学校问题,同学们亦多次派代表到汉口请愿。1938年4月,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被迫撤换赵雨时,派马廷英接替任校长,并将东中改为国立东北中学。
“正义”两个字始终流淌在高崇民的血液里。1941年,因营救好友杜重远,他被骗至重庆,遭软禁长达5年。在周恩来的指示下,高崇民不断约请身在重庆的东北各界名人,团结了一大批东北籍抗日志士。1942年,“东总”被国民党“取缔”后,他在自家门前挂起《反攻》半月刊的牌子,团结一切抗日进步力量,反对分裂,反对投降,反对倒退,坚持宣传抗战到底。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在望之际,他为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独裁、实现民主做了大量工作。周恩来赞扬他是“东北人的榜样”。
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中共中央任命高崇民为安东省民主政府主席。1946年10月,在张学思的介绍下,高崇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实现多年的夙愿。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幕。会上,高崇民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0月1日,他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此后,高崇民曾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为党的统战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
1971年7月29日,高崇民逝世。1979年4月20日,“高崇民同志平反昭雪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党中央给予高崇民的评价是“立场坚定、爱憎分明、襟怀坦白、刚直不阿、光明磊落、无私无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周贤忠 伏桂明 撰稿 图片由高劲松提供
编辑 王沛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