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年春联100句(记录变化的时代)
迎接新年春联100句(记录变化的时代)今年73岁的老哈尔滨人秦先生回忆:“在过去,春联都是手写的,还得贴‘挂钱’和‘门神’。我小时候住在道外,腊八过后,总有一个学究摆出桌椅笔墨,给人写春联赚钱。很多春联都是事先写好的,如果街坊没相中,自出新词儿,老学究就得用大毛笔蘸着烫金的颜料,在裁好的红纸上现写一副。老学究到了三十晚上都舍不得收摊。有一年他还给自己写了副对联:‘有客可怜寒彻骨,冻毫冰砚写春联’。”春联记忆春联起源黑龙江省楹联专家、省诗词协会副主席柳成栋对本报记者说:“春联源于桃符。上古的时候,人们常把一些危害人们生活的现象称之为‘鬼’,把能够克制‘鬼’的现象称之为‘神’。人们为了企盼生活和生产的平安,就用两块桃木板,画上或刻上避邪图形或字迹,制成桃符,挂在家门两旁,用以驱鬼避邪。从桃符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时空发展,直到唐朝,人们才发现所能考据到的真正意义上的春联成品。经研究发现,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发现十二副联语
柳成栋为大家写春联
“再过一两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农家小院,巷陌人家,祭灶王,杀“年猪”,捞“年鱼”,磨豆腐,贴年画,打扬尘……买红纸写春联更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儿。
记忆中,老一辈的人们总是把一年的收获浓缩在置办年货的喜悦中,而把来年的愿景寄托在门楼下的春联里。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腊八开始“忙年”了,什么年糕、春卷、炸货都不用准备了,只有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贴春联”习俗还存在着。
本报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的楹联专家和几位老哈尔滨人,写春联、贴春联,记忆里的那份对过年的期盼又被重新拾回。
春联起源
黑龙江省楹联专家、省诗词协会副主席柳成栋对本报记者说:“春联源于桃符。上古的时候,人们常把一些危害人们生活的现象称之为‘鬼’,把能够克制‘鬼’的现象称之为‘神’。人们为了企盼生活和生产的平安,就用两块桃木板,画上或刻上避邪图形或字迹,制成桃符,挂在家门两旁,用以驱鬼避邪。从桃符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时空发展,直到唐朝,人们才发现所能考据到的真正意义上的春联成品。经研究发现,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发现十二副联语。”
柳成栋介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五代蜀后主孟昶所写的一副春联。《宋史·蜀世家》和北宋张唐英所撰的《蜀梼杌》中都有这样的记载。一年除夕前,蜀后主命人写春联,认为不工,便自己动笔写出这样一副春联:‘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这副春联曾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我国春联的发端。从单纯地‘符咒’,走向了现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联记忆
今年73岁的老哈尔滨人秦先生回忆:“在过去,春联都是手写的,还得贴‘挂钱’和‘门神’。我小时候住在道外,腊八过后,总有一个学究摆出桌椅笔墨,给人写春联赚钱。很多春联都是事先写好的,如果街坊没相中,自出新词儿,老学究就得用大毛笔蘸着烫金的颜料,在裁好的红纸上现写一副。老学究到了三十晚上都舍不得收摊。有一年他还给自己写了副对联:‘有客可怜寒彻骨,冻毫冰砚写春联’。”
今年53岁的大学教授赵立成对本报记者说:“我老家在依安县,二大爷是县中学老师,每年春节他都要为村民们写春联,我经常帮着牵纸或晾晒,跟在后面忙得不亦乐乎。每逢过年,好多人都买来红纸让二大爷帮忙写春联,我也习惯性地跟着‘打下手’。那时的春联特别讲究寓意和内容,有在报纸上选摘的,有广播里听到的,也有根据自己的愿望编写的。类似‘天增岁月人增寿’‘五谷丰登庆有余’这样的内容写得最多。”
二大爷见赵立成书法功底好,就试着让他写写,没想到写得有模有样,很快被村民一抢而空。“后来我到哈尔滨上大学,看到家家户户贴的大都是印刷好的春联,没滋没味儿的。现在,过年的意识已经没有小时候那么强烈,在街头遇到卖春联的摊位,也不会有啥感慨了。回到依安过年,春联也大都是印刷的,自家门上贴着买来的大红春联,印上各种祥瑞、华丽的图案,虽然看起来做工精致,装帧豪华,可我总觉得少了内涵,少了温情。”
春联趣话
有关春联的趣事,从古至今经常有。专家柳成栋介绍,时逢除夕,明朝皇帝朱元璋颁发百姓家家都要贴春联的谕旨后,他微服下到民间去检查落实情况。看到有一户没贴春联,一问,原来是阉猪户无人代写,所以没有张贴。朱元璋性情所致,就为其当场撰书一联:“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副春联写得极为切题,不但对仗工整,意境豪壮,紧切户主身份,而且联语幽默风趣,联意双关深远。在这里,朱元璋借用阉猪为题,抒发自己打天下的豪情壮志和惬意心情。写完这幅对联,朱元璋满意离去。过了一天,他又来到这家门前查看,仍不见悬挂。他有些忿怒,并进门责问。这家户主答道:“因这幅对联是皇上的御笔,我贴到神龛上燃香供奉着。”朱元璋听了很高兴,赐银三十两,教导屠户让孩子好好读书。
有一年除夕,乾隆微服私访,走出紫禁城,只见北京城里,千家万户都悬挂彩灯,张贴春联。唯独一个鞋铺门口冷冷清清,没挂灯笼,也没贴对联。乾隆走进小屋,发现一个老人正在黯淡灯光下做鞋子。乾隆问:“人家都在挂红灯,贴春联,贺新年,你为什么连对联都不贴?” 老鞋匠回答道:“顾客不多,生意不好,没啥心思贺新年,再说我也不会写春联。”
“让我给你写吧!”乾隆皇帝来了兴头。老人弄来纸墨笔砚摆好,乾隆皇帝笔走龙蛇,写了这样一副春联:“锥、锥、锥,锥出穷鬼去;拉、拉、拉,拉进财神来。”老人不识几个字,他也不理解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就贴在了门上。后来鞋匠知道了这是当今皇上的御赐春联,于是就把鞋铺改名为“天赐鞋庄”。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是个清官,著名的画家。有一年春节前夕,他看到一个人家写了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对随同的知府说:“回去给这家备点过年的物品吧。”他们拎着肉,拿了几件衣服,还背了一袋粮食到他家之后,一看果然灶里没有柴火,缸里也没有米。知府就问:你怎么知道他家没有粮,没有菜,没有肉呢?郑板桥说:那对联不写的吗?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少食”。
有一年除夕,明代徐子建家门上贴了红纸,就在他去请名家来题写春联之际,才子祝枝山正好路过其门前,见红纸空白,一时兴起,遂提笔一挥,大书了两副对联。正门上是:“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侧门上是:“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伤悲。”徐子建回来一看,气得七窍生烟。了解到是祝枝山写的,他找到祝氏,又请来众多秀才,当面指责祝氏为何恶语伤人。面对大家的责难,只见祝氏哈哈大笑:“请诸位仁兄息怒,新春佳节怎能骂人,我这是故意卖弄。”接着随手拿笔在四句上各加一点,结果两副对联变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伤悲。”
春联还有弄巧成拙的事儿。柳成栋说,旧社会盗贼横行,老百姓常在街口建道闸门,筑起高墙,就是所说的村规。每逢春节,闸门上也要贴上春联。有一年,轮到一个目不识丁的王老汉贴对联,他把春联贴成“盛世无须掩闸门 太平不用敲更鼓”。一个秀才告诉他贴反了,怎么办?秀才帮他想了个主意,说裁去一个字,把上联那个“门”、下联那个“鼓”裁去,这样就变成了“盛世无须掩闸,太平不用敲更”。这样平仄就合了,意思也没变。之后,有一户财主,说裁去一个字好啊,把他家“发财户金银尽是,积善家福寿无穷”对联也各裁去一个字,于是就变成:“发财户金银尽,积善家福寿无”,结果弄巧成拙。
还有一户人家,春节前正好赶上他老母亲过生日,文化不高的他想给老母亲祝寿,看到一副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给妈妈祝寿嘛,把“人”改成“妈”,不就变成了“天增岁月妈增寿”?他想“妈”相对的最恰当的词是“爹”呀,所以下联就把那个“福”改成“爹”了,变成了“爹满门”,就这么贴上了,弄出了大笑话。
春联变迁
老一辈人都有感触,对联的内容在随着时代变化。除了少数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样古今通用的对联外,时代性都很强。今年83岁的吴先生对本报记者说:“1950年,建国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家贴了一副对联:‘好山好水好地方,新人新事新国家。’横批‘国恩家庆’。”
抗美援朝时期,很多人家的春联是这样的:“抗美援朝万民一心,保家卫国众志成城。”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变成了:“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人民公社长青藤,贫下中农向阳花。”“人民公社般般好,路线光辉日日新。”“人民公社是金桥,共产主义是天堂。”横批:“一大二公”。再后来的春联还有“反帝反修反封建,备战备荒为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排除万难不怕牺牲。”
吴老先生介绍,上世纪60年代,人们还喜欢将毛主席诗词贴在自己家的门框上作春联。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还有“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70年代早期,春节提出的口号是“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所以家家户户贴的春联也大致相同,都是“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之类的。吴老先生回忆:“有一年我邻居家的春联是‘多打粮食多织布,少吃烟酒少花钱’,横批‘勤俭持家’。”
改革开放后,庙会、传统小吃恢复了,人们团拜,嗑瓜子、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当时最显著的改变是人们对亲情、友情、交际的热爱也达到了巅峰,春联上的内容也五花八门。当时的春联有“喜气洋洋过春节,身强力壮迎长征。”“四化美景振人心,人心思跃;公报春风拂大地,大地生辉。”“政通人和百业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盈。”“富国安邦人欢财旺,移风易俗送旧迎新。”“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
吴老先生回忆:“我记得1983年看到一副春联:‘秋雨难耐羊肠道,春风再渡玉门关。’那一年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果,老百姓过了一个快活的新年。到了90年代,大家都搬进了楼房。有一年我抱着小孙子从1楼走到8楼,挨家挨户看他们的对联,那时候春联都已经是印刷品了。小孙子说,爷爷,还是咱家手写的大红对子最气派!”
近十年,人们最喜欢“财”“富”“宝”之类的对联。不管是百年老宅,还是新建的高层小区,都千篇一律的书写着“发福生财地,堆金积玉门”之类的,横批不是“恭喜发财”就是“财源滚滚”“招财进宝”。有人感慨:“看样子大家真是想钱想疯了!”
吴老先生说:“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那些卖花圈、寿衣、医院、诊所也写‘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春联。我记得2001年春节刚过,路过通达街一社区诊所,大门上贴的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这才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含蓄而深奥。”
如今,年味淡了,但贴副吉祥喜庆的春联依然是忘不掉的习俗。有从市场买的,也有像银行、保险公司、商场赠送的,今年还出现了“智能春联”“扫码集五福”。春联的内容、形式在变,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春联的喜爱,对一年美景的回望,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一年好景堪回首,又到春联绽放时。(李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