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乡愿德之贼也)
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乡愿德之贼也)孔子说乡愿是德之贼,是一个全乡人都喜欢的德之贼,一个懂得如何包装自己的德之贼。孔子说:我不能肯定他的为人。好的为人应该是乡里的好人喜欢他,乡里的坏人讨厌他。有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乡里人都喜欢一个人,这个人如何?孔子说:我不能肯定他的为人。子贡又问孔子:乡里人都讨厌一个人,这个人如何?
《论语》阳货篇中:“乡愿,德之贼也。”孔子是反对乡愿的,同时也强调说是败坏道德的人。
乡愿:特指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乡里的,以忠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愿”就是谨厚,老实的意识。
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提醒世人不可不辨。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这种人”四面讨好八面玲珑,看来无是无非对谁都好,谁也不得罪,实际上是一种支持了坏人、坏事,削弱了正义的力量。其最大的危害是有迷惑性,让别人看来最“中庸”,其实不然。它是打着“中庸”的幌子办坏事,以中间派的面目混淆是非。孔子愤怒地把这种人称作“德之贱”是破坏德的一种坏人。
孔子把人分为四等,中行、狂、狷、乡愿。 中行是符合中庸的人,这种人生境界很难达到。而狂呢,古典儒家解释说,处于这种人生境界的人是果敢扬言,一心一意立志于古圣人的理想主义者,但却被世俗认为言行不一而招致诽谤。 如果你连这种人生境界都不敢追求,那只好求其次,不屑于不洁之事,这就是狷者。至于乡愿,孔子爆粗口道:“它是道德的贼!”孟子注解道:“同流俗一个步调、与浊世同呼吸,态度似忠信,行为似廉洁,人人都喜爱他,是个老好人,尤其要命的是,他也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对的…
有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乡里人都喜欢一个人,这个人如何?
孔子说:我不能肯定他的为人。
子贡又问孔子:乡里人都讨厌一个人,这个人如何?
孔子说:我不能肯定他的为人。好的为人应该是乡里的好人喜欢他,乡里的坏人讨厌他。
孔子说乡愿是德之贼,是一个全乡人都喜欢的德之贼,一个懂得如何包装自己的德之贼。
如何避免成为德之贼?
伪君子、伪善、圆滑等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说一套做一套。他们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早在明朝的时候,王阳明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主张知行合一,就算只做到基本的言行一致,也能有效避免成德之贼。但很可惜,王阳明的心学一直受到腐儒们的打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