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为什么剪掉了辫子(细读呐喊七)
呐喊为什么剪掉了辫子(细读呐喊七)农村里依然一副正常生活的景象,老人、男人们坐在路边闲谈,孩子们在玩石子,而女人们在做饭。鲁迅先生在文中借用“文豪”口中“无思无虑的农家乐”来讽刺当时中国旧社会依然封建闭塞,国民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暗示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社会,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这一大段景色描写全是隐喻,其中渐渐收光的太阳代表着刚刚结束的辛亥革命,干巴巴的乌桕树叶代表着虽然已经覆灭但是还在苟延残喘的大清王朝,树叶底下几只花脚蚊子代表类似于张勋之流的保皇党。这么一场复辟风波同样也引发了中国底层社会间的风波,那么这场风波会对中国底层的农村老百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让我们来阅读这篇名作吧!小说的开篇便是一大段的景色描写,由远至近,由大至小,逐渐将我们的目光锁定在了一个偏远闭塞的江南农村。我们引用一下原文: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
大家好,我是神经蛙,今天我继续向大家分享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今天我们讲第六篇小说《风波》,《风波》的故事讲述的是在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至12日倒台前后,一个普通的江南农村关于“辫子”引发的一场风波。
当时张勋带军打入北京城,拥护溥仪复辟。他在清朝赴灭之后依然誓死效忠清朝,不让下属剪辫子,因此他的军队也被称为辫子军。
不过他的复辟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就失败了。
这么一场复辟风波同样也引发了中国底层社会间的风波,那么这场风波会对中国底层的农村老百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让我们来阅读这篇名作吧!
小说的开篇便是一大段的景色描写,由远至近,由大至小,逐渐将我们的目光锁定在了一个偏远闭塞的江南农村。我们引用一下原文: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这一大段景色描写全是隐喻,其中渐渐收光的太阳代表着刚刚结束的辛亥革命,干巴巴的乌桕树叶代表着虽然已经覆灭但是还在苟延残喘的大清王朝,树叶底下几只花脚蚊子代表类似于张勋之流的保皇党。
农村里依然一副正常生活的景象,老人、男人们坐在路边闲谈,孩子们在玩石子,而女人们在做饭。鲁迅先生在文中借用“文豪”口中“无思无虑的农家乐”来讽刺当时中国旧社会依然封建闭塞,国民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暗示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社会,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
这时候登场了小说的第一个角色九斤奶奶,和她的曾孙女六斤。鲁迅先生分别用两个人的一句话,九斤奶奶的“一代不如一代”和六斤的一句“这老不死的”,反映了强烈的新老对立。
而九斤奶奶一面说着“自己活够了,还是死了好”一面又对下一代指指点点,指责他们“一代不如一代”,正是在讽刺当时中国旧社会的保守派,他们一边接受着清王朝统治行将就木的结局,一边却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皇权重来,而又以老传统的思想,对带有新思潮的革命者们指指点点。
可笑的是,九斤奶奶,指责他们一代不如一代的理由,竟是他们家一代比一代体重轻。因为他们农村的孩子,都以出生时的体重作为自己的小名。九斤奶奶出生的时候是九斤,而她的儿子、孙子则是八斤、七斤,到了她的曾孙女变成了六斤,因此“一代不如一代”变成了她的口头禅。
难道她真的是因为体重逐渐变轻而得对他们不满吗?自然也不是,她只是以这个事情作为一个骂他们的借口,只是为了用于宣泄对当前生活的不满罢了。
鲁迅先生用这么一个老旧的人物来影射当时社会中的保皇派、保守派。这些人支持传统,拒绝新思想,无非就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个人利益受到损害,而他们的个人利益是与传统皇权、君权绑定在一起的。
但他们对外却用各种荒唐的理由来粉饰自己的自私,然后向外抛出了什么国家、民族、传承等所谓大义来抨击新生一代。
鲁迅先生这样的影射堪称尖锐!
而代表新生一代的曾孙女六斤,看到这个老旧的奶奶只是躲在树后面默默的骂了一句“这老不死的”,表现了新生一代在面对老旧一派强大的权势与压力之下,处境的无奈。他们没有太多话语权,慑于权威而不敢直面相抗,只能在背地里暗暗骂人。
鲁迅先生这里直接影射当时与张勋一起复辟的康有为之流!
他们虽然接受了新思想,但是懦弱无能的,他们一边要反抗传统,又慑于旧派的权威。想要躲在皇权的大树下,以皇权之威来改革!这是本末倒置!
这时候夹在六斤跟九斤奶奶之间的人物,也就是新生代跟老一代之间的人物出场了,那就是六斤的父亲——七斤。
文中说,七斤他从祖辈开始就已经飞黄腾达了,他们不用再像农村人那样捏锄头,而是买了艘船在城里面跑运输。他似乎比在这个闭塞落后的农村里面的人,要进步得多。因为他来往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没有人比他了解时事。
七斤代表了当时中国旧社会大多数人,他没有任何思想,精神麻木,只知道在当时动荡社会里随波逐流,随着统治阶级的变化改变立场。
就这么一个能了解时事的人,他传达给农村里的消息又是什么呢?
是什么地方的雷公劈死了一个蜈蚣精,是什么的地方的闺女又生了一个夜叉。
这种可笑封建的传闻,反而在农村里变成了先进的时事,这也体现了中国底层社会国民的愚昧麻木,不思进取。
他进出城市与农村之间本应该能更多的了解到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但他却只在乎那些新奇的封建故事,根本没有去了解社会正在经历的变革。这里再次体现了辛亥革命脱离社会的弊端!
而这一次,他又从城里带回了什么消息呢?我们可以直接引用原文: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这一段对话其实就是在讲辛亥革命跟张勋复辟,可是底层的小老百姓,却只在乎皇恩大赦和要不要辫子的问题。
他们本身对革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革命也对他们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没有给社会普通老百姓带来新思想、新思潮的革命都是不成功的!在他们眼里不过是皇帝倒了,捡个辫子,皇帝又坐上皇位了,又要有辫子罢了。
这时候七斤非常的担忧,因为七斤他没有辫子,如今皇上又登上龙位了,要有辫子了,于是他害怕被杀头。
就在这样的一种担忧下,赵七爷出场了,赵七爷是这方圆三十里内最有学问的人。
可笑的是,他的学问却只是读过一本《三国演义》,并且能说出《三国演义》里面的五虎将。而更可笑的是,他竟把《三国演义》当成《三国志》,还买了十几本,还一字一句的去读。
他最大的学问表现就在于他知道黄忠字汉升,马超字孟起,看到这实在令人发笑。他拥有学问,反而凸显了他学识的浅薄。
出现这么一个所谓非常有学问,其实异常浅薄的人,让人立刻就想到了张勋、袁世凯之流。他们自以为高高在上,其实一文不值,必然被社会所抛弃!
这个赵七爷在之前辛亥革命时,将辫子盘到了头顶,而今天过来却把辫子放下了,想必他一定也是听到了皇帝重登皇位的消息。他如此神采奕奕,因为他做梦都在想着复辟。
而皇帝复辟,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报复,因为他穿了一件“宝蓝色竹布的长衫”。这件衣服他不常穿,只有在他的仇家遭殃的时候,他才会穿出来。
他今天穿着这件衣服直奔七斤家而来,很明显就是来报复的。七斤心里很明白,因为以前他曾经骂过赵七爷。
他一见七斤便开始问七斤的辫子呢?恐吓他说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曾经皇帝倒台,这个赵七爷也是把头发盘到过头顶上去的人,如今皇帝复辟,仿佛一朝得势,又开始小人得志,欺负起愚昧无知的农民。
这时候张勋复辟还没多久,影响也只限于北京城,并没有扩散到全国各地。因此府衙也没有出告示明确是否要留辫子,可是一说到这,赵七爷就很不高兴,因为这就是在戳他的痛处,打他的脸。
于是,他把张勋说是《三国演义》里面张翼德的后人,说如张飞那般勇猛谁抵挡的住,暗示七斤被杀头是逃不掉的,吓得愚昧、落后的农村人直发抖。
看到这,我不禁想到了现代社会,像赵七爷这样的人物,现在又何尝没有呢?
我们底层的劳动阶级当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明明自己也处于劳动阶级的地位,也赚着劳动阶级的收入,思想却牢牢站在资产阶级那一边,幻想着资产阶级到时候一朝得势,能拉上自己一把。每天幻想着自己跟资产阶级站在一块,从而获得对底层劳动阶级无限优越感。
就如同小说当中,张勋复辟跟赵七爷有什么关系吗?就算皇帝又在位了又如何,他也不过就是个底层老百姓,无非就是有点学识罢了,而且还只是读过一本《三国演义》,天天拿那些无用的知识炫耀。但他却如此趾高气扬,威慑四方,仿佛自己当了皇帝似的。
这不就是现在的那些精神资本家吗?而那些资本家赚了钱,会给那些人一分一毫吗?只不过也是被资本家吸血的一份子而已。
自己不努力,不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应该属于自己的幸福,反而幻想着站在权势的一方,希望有朝一日,他们能将这权势、这地位,双手送上。
多么可笑,别人得势了,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思想与之统一,就有了优越感了!
悲哀!悲哀啊!
在双方争执的过程中,六斤打破了一个碗。摔摔破了很大一个洞,七斤上来就是一巴掌。
这一段的描写,一是在反映旧社会农村人民的穷苦,仅仅是打破了一个碗便如此大动肝火。二也是在影射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六斤作为新生一代打破了这个碗,便被老一辈的人掌掴警告,而她也只能迫于权威接受。
现在的人又何尝不是呢?抱着那些封建老思想不放,一旦有人对封建传统提出一两点反对,犹如烧了他祖屋、扒了他祖坟似的,恨不得杀人灭口!
在赵七爷的恫吓下,七斤非常害怕。但他还是冒险进了城,给摔破的碗补好了缺口,用了十六个钉,花了四十八文钱。待他把这补好缺口的碗带回家时,九斤奶奶又开始骂道:一代不如一代,我们这里直接引用一下原文:
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三文钱一个钉;从前的钉,这样的么?从前的钉是……我活了七十九岁了,——
以前的钉自然不是现在钉的样子,用现在的钉在补过去的碗,不就是现在张勋在复辟封建王朝吗?
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总算是被辛亥革命给推翻了,但是张勋带着现代的兵却又补上了这个口子,将清王朝给复辟了。这样补上的碗长久的了吗?这样复辟的王朝存活的长吗?
虽然七斤怕得要死,但他还是每日进城,农村们看七斤没了辫子,生怕惹祸上身,也都不再搭理他,躲得远远的。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可是没过几天,再次见到赵七爷的时候,他又将辫子盘在了头顶,也没了之前趾高气昂的神气。说明张勋失败了,皇帝又倒了。
再看七斤呢,农村里的人又给了他尊敬,又给了好待遇,大家见了又笑嘻嘻的。
这一段可谓把旧社会当中,麻木的国民那种趋炎附势、反复无常、见风使舵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也不需要太过赘述什么,在阅读这种情节的时候,我总能想起身边的某些人,这种性格依然存在,这真是太大的悲哀。
这场在农村当中关于辫子的风波终于是随着张勋复辟的风波结束而结束了。
而这场风波带来的影响却从未停止过,七斤的女儿六斤开始缠上了足,它的手中还拿着那个被铜钉补过的碗。
皇权的复辟已经结束了,国家又变成了民国,可是孩子还是照常裹上了脚,依旧遵循着大清朝的律。
这里鲁迅先生正是在抨击着当时辛亥革命的不彻底,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是非常失望的。
辛亥革命因为自身能力不够,而又为了尽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只好有委曲求全,与北洋军阀合作。这样的革命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接连有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在老百姓眼里,只不过是来了一个不留辫子的皇帝罢了,而他们心中那几千年留下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无法拔除。
文中的六斤是一个小孩子,她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她也在老一辈的教化下缠上了足。可见中国社会的年轻人们依然在受到封建礼教的荼毒,她的手上还是捧着那个打过铜钉的碗,捧着的是虽然已经被推翻但依然遗留着的大清的精神!
虽然张勋失败了,鲁迅先生暗示着大清的封建精神还存在。这种封建礼教只要一日尚存,人民的思想就不可能有所进步,就如同六斤手上的那只碗依然捧在手中。
现在,我们头上的辫子没了,手里的碗也变了!我问问大家,心头的辫子,心里的碗真的消失了吗?
谢谢大家阅读,我是神经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