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精测精调技术未来的发展(这位青年工程师给高铁轨道装上)
高铁精测精调技术未来的发展(这位青年工程师给高铁轨道装上)高速铁路轨道安全服役健康监测平台。作为长期奋战铁路运维一线的人员,林超深有感触。为了解铁路养护维修需求,他曾经创造一个月夜间上道27天的“个人记录”,一天睡眠时间常常不足4小时。给轨道监测装上“千里眼”截至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到4万公里,年运送旅客人数累计超过300亿人次,运营安全不容丝毫闪失。过去,养护维修部门主要是利用零点到4点的天窗时间进行轨道巡检,耗时、费劲。
林超获得“湖北青年五四奖章”。
轨道是保障列车安全、平稳运行的核心要件之一。我国高铁行车密度大、作业天窗时间短,如何实时准确掌握轨道设备运营状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养护维修方案,进一步提高养护维修效率?
在铁四院线站院,青年工程师林超带领团队研发了“光纤传感 视觉测量”长期监测技术,如同给轨道装上了“千里眼”,实现了高铁轨道毫米级变形识别、数据智能采集分析以及实时预警预报。
林超在凌晨天窗时间与工务部门一起上道巡检。
给轨道监测装上“千里眼”
截至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到4万公里,年运送旅客人数累计超过300亿人次,运营安全不容丝毫闪失。
过去,养护维修部门主要是利用零点到4点的天窗时间进行轨道巡检,耗时、费劲。
作为长期奋战铁路运维一线的人员,林超深有感触。为了解铁路养护维修需求,他曾经创造一个月夜间上道27天的“个人记录”,一天睡眠时间常常不足4小时。
高速铁路轨道安全服役健康监测平台。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减轻铁路运维压力?于是,林超立志要研发出一套轨道远程监控系统,来解决高铁轨道监测安全性、精度性、环境适应性要求高等难题。
经过多年攻关,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光纤传感 视觉测量”的综合监测方法,通过在轨道上安装光纤传感器,实时采集轨道结构的位移、应变、温度等数据,其位移测量精度可达0.05毫米。
“每当高铁列车经过线路,轨道状态曲线便会像心电图一样在显示器上显示,并自动生成报表,当监测数据超限时会产生报警,并实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养护人员。”林超介绍,有了高速铁路轨道安全监控平台,设计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在综合监控中心看到实时画面,就像如同给轨道装上了“千里眼”。
钢轨伸缩调节器变形视觉识别方法。
非接触式测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轨道日常养护,也是维修的重难点。采用人工检查的方法,一组调节器夜间检查往往需要花费半个多小时。
国外钢轨伸缩调节器监控系统采用传统的接触式监测方法,不仅价格昂贵,而且需要在轨道上安装传感器,长期监测存在传感器脱落的风险,对列车安全运行存在一定的隐患,因此国内仅在个别工点尝试使用过。
为突破这一技术瓶颈,林超以钢轨伸缩调节器日常养护维修需求为切入点,发明了钢轨伸缩调节器伸缩变形的视觉测量方法,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钢轨伸缩调节器变形的非接触测量。
用于视觉测量的位移识别标识牌的研发。
为了保证识别的毫米级精度和长期稳定性,他带领团队钻进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在用于视觉测量的位移识别标识牌研发方面,单单是标识牌颜色、尺寸、材料的设计及效果测试,就花了将近半年时间。”林超说。
据介绍,目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钢轨伸缩调节器监控系统已运用到了合福高铁铜陵长江大桥、昌吉赣高铁赣江特大桥、商合杭高铁裕溪河特大桥、张吉怀高铁酉水河特大桥等监测项目,该监测系统在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0年3月商合杭高铁裕溪河特大桥轨道监测系统安装。
据了解,入职铁四院7年以来,林超和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共授权专利40项,出版专著1部,获得湖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大赛特等奖等8项省部级奖励。林超个人也先后被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和2022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左晨 通讯员黄铁兰)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