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秦楚之战秦灭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楚之战秦灭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楚国的急剧衰落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的,对于这件事情,后来的楚国人民耿耿于怀,他们扬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渐渐地,这就成了一种传言,所以,在人们的认知当中,谁能够兴盛楚国,谁最终就有成功的机会。那么,一个国家就极其容易发生动荡,楚国也不例外,楚怀王客死异乡之后,楚国国内迅速兴起了争权夺位之风,整个国家内斗不断,秦国趁楚国内部混乱的时候,发动大举进攻,把楚国的国土打到一缩再缩,楚国为了避免秦国继续南下,不得不数次迁移国都,以此来保证国家的安全。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陈胜起义的时候,会打出楚国的旗号呢?为什么会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的言论呢?为什么不是其他的五个诸侯国而单单是楚国呢?本篇文章,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首先,在战国时代,楚国和秦国的对立就是最明显突出的。实际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最开始指的并不是后来的秦王朝,而是曾经的

对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想必大家都是不陌生的,事实上,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我们并没有实际的证据去证明,也没有足够的基础去进行考证,但这句话确实是被流传了下来。

秦楚之战秦灭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1)

但很巧的是,最终,真正将秦王朝灭亡的人确实来自楚国,这个人就是项羽,后来的西楚霸王。所以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虽然是传言,但是确有其道理。

实际上,不仅仅是后来灭亡了秦朝的是楚国,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陈胜打出的旗号也是大楚,所谓,张楚兴,陈胜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陈胜也是楚王。

这也就说明,在当时人们的某种认知当中,楚和秦是对立面,想要灭亡秦王朝,那么,打出楚国的旗号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陈胜起义的时候,会打出楚国的旗号呢?为什么会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的言论呢?为什么不是其他的五个诸侯国而单单是楚国呢?本篇文章,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楚之战秦灭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2)

首先,在战国时代,楚国和秦国的对立就是最明显突出的。实际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最开始指的并不是后来的秦王朝,而是曾经的秦国,是楚国人民针对楚怀王事件而说的狠话。

楚国历史上有两位楚怀王,最开始的那位楚怀王死得并不光鲜,他是被骗到秦国去,受到了秦国的软禁而客死异乡的,也正是因为楚怀王在秦国的死亡,让楚国出现了权力的空当,要知道,虽然楚国并不是一个集权程度很高的国,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国君出现了问题,还是出现了意料之外的问题。

那么,一个国家就极其容易发生动荡,楚国也不例外,楚怀王客死异乡之后,楚国国内迅速兴起了争权夺位之风,整个国家内斗不断,秦国趁楚国内部混乱的时候,发动大举进攻,把楚国的国土打到一缩再缩,楚国为了避免秦国继续南下,不得不数次迁移国都,以此来保证国家的安全。

而楚国的急剧衰落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的,对于这件事情,后来的楚国人民耿耿于怀,他们扬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渐渐地,这就成了一种传言,所以,在人们的认知当中,谁能够兴盛楚国,谁最终就有成功的机会。

秦楚之战秦灭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3)

事实上,陈胜之所以打出大楚的旗号也是因为这个,要知道,陈胜不仅是打出了楚的旗号,更是定都在了陈,而陈对于楚国的意义是非凡的。

我们上面说过,为了避免秦国的进一步进攻,楚国的国都一再迁移,在这数次迁都的过程中,楚国的国力都在不断地衰落,除了定都在陈的时候。

当楚国定都在陈之后,曾经一度挽回颓势,楚顷襄王收复了15座城池的失地,楚考烈王消灭了鲁国,所以,对于楚国来讲,陈这个地方是一种情怀,甚至这个地方更是被楚国人民看作是复兴之都。

因此,后来的陈胜定都在陈并不是随意决定的,这其中必有考量。

当然,秦国与楚国的对峙,并不仅仅表现在战争这一个方面,更加体现在制度上。我们都知道集权的行为在秦国发展得最为兴盛,尤其是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更是在集权的道路上一骑绝尘而去,它的国家权力基本上是整合在君主手中的。

秦楚之战秦灭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4)

在秦国的多番教育之下,富国强兵成了整体秦国人民的共识,再加上人民本身就在贵族的践踏之下水深火热的生活,是效忠于贵族、还是效忠于君主,对他们来讲并没有区别,所以,秦国的集权和专制的道路就走得比较顺遂。

同时,秦国的法律又比较严格,因此,秦国的国民只能够为君主的集权做出自己的牺牲,久而久之,秦国就成就了独一套的发展体系,君主总揽整个国家的权力,其他的国家体系按照既定的规则运转,平民百姓要对皇帝负责。

当然,秦国的国民能够接受这样的制度,并不单纯的来自于法律的压力,要知道后来的秦王朝执行的法令更加的严苛,不依旧没能够压住所有的平民百姓吗?所以说,单纯的依靠严格的制度,并不能让秦国井然有序地运转。

秦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接受这样的政策,一是因为秦国本身没有太多的文化底蕴,他们没有受到过其他政治制度和政策的熏陶,更没有多少历史文化,这就让他们的思想没有太多的束缚,接受起新鲜事物来比较容易。

所以,变法在秦国的推行相比于在其他国家更加顺遂一些。

秦楚之战秦灭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5)

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当秦国还是一个诸侯国时,国民们所有的牺牲都是有补偿的,最主要的体现在物质上,比如说,在秦国的军事制度中,他们以斩首的数量来记录军功,获得军功的人就可以加官进爵,可以享受战争的战利品,可以将爵位世袭为自己的子孙后代争取生存的资本。

因此,在这种补偿和牺牲相对平衡的条件下,秦国的发展突飞猛进,权力也就更加的集中。

但相比于秦国,其它的国家则不具备着集权的条件,或者说,他们从来没有推行过集权的制度,更没有企图实施过有关集权的变法。

虽然说,战国时代最先的变法不在秦,也不仅只有秦国一个国家进行过变法,但是除了秦国之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变法都不涉及到专制,不涉及到君主集权,他们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因为变法而改变,国家的制度更是稳固而不动摇。

因此,除了秦国之外的其他诸侯国,基本上都是生存在一种比较松散的环境中的,没有条条框框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进行约束,活动起来比较自由。

秦楚之战秦灭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6)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秦朝统一实施法治的时候,原属六国的居民就受不了了,他们以前过的可不是这种处处受到限制和约束的生活,不仅仅是原属六国的居民们受不了,连最开始的秦国人也逐渐出现了怨言。

因为,我们上面说到当秦国还是一个诸侯国的时候,他的国民有牺牲,但同时国家也会针对国民的这部分牺牲做出补偿,可是,这样的补偿得益于战争,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斩首记录军功,这种规定的实施条件在于有战争,毕竟有战争才能够斩首。

但当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土地发生了兼并,战争也就被搁置了起来,平民百姓就受不到曾经的物质补偿了。

所以说,无论是原属山东六国的居民也好,还是原属秦国的居民也好,他们对于秦王朝的法律制度都难以从心底上接受。而在此其中,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楚国。

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楚国一直以来的生存方式就是最为散漫的,从春秋时代开始,楚国就不受中原王朝的控制。

楚是一个自立为王的国家,在其他的诸侯国还要顾及到周天子面子时,他们就已经开始我行我素了,这也就说明,从它建立之初基本上就不习惯有人压在他头上。

秦楚之战秦灭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7)

后来,周王室势力衰微,楚国又是天高皇帝远,他们领土疆域面积广阔,人口稀少又散漫,自由惯了的人,哪里能受得了秦朝的条条框框呢?

其次,在整个战国时代,各个国家都针对自身的发展状况,做出过不同的改良,唯独楚没有进行过任何一次完整的变法,这就说明楚国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是很低的。

再加上秦王朝实施的政策和制度,又与他们原本的政策制度相去甚远,所以,在秦朝的约束之下,楚国人的怨恨最深,他们感受到的压迫也是最大的,因此,他们最有可能站起来反抗。

而事实也是如此,秦朝统治后期,动乱最多的地方就是原本的荆楚之地。

都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必定是勇敢的人,那么产生动乱次数最多的地方,也就最容易被想要起义的人盯上,最容易被打出名号,所以,无论是陈胜还是后来的诸多想要起义的势力都推崇楚,项羽就是因为拥立了怀王而得到了人心,也是因为杀死了楚怀王而失去了人心。

当然,在这样的行为当中也不免有人们心理因素的原因,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每到革命的关键时刻,人们总会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穿着他们的衣服,喊着他们的口号,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秦楚之战秦灭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8)

当秦王朝的制度非常不能够被人们接受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怀念过去了,但是怀念归怀念,楚怀王真的有那么好吗?其实不然,相反,楚怀王其实也是一个混蛋,可是没有关系,在当下的生活已经极度混乱的时候,回忆就是甜美的,哪怕这份回忆原本苦涩,人们也会甘之如饴。

因此,人们推崇楚,其实是因为痛恨秦,拥护楚怀王也是为了对抗秦始皇,就好比陈胜一样,他不仅定都在陈,甚至也借用过楚将项燕的旗号。

再者,楚国在没有灭亡的时候,就有着非常强劲的国家势力,他们特殊的国家制度,也让他们对于曾经的国家实力有所保留。

我们上面提到过,楚国是从楚怀王客死异乡之后实力才大大跌落的,在此之前,楚国一直都是一个诸侯强国,其实,哪怕是后来楚怀王去世之后,楚国的实力大不如从前,但是,在紧急关头能够爆发出来的实力,依旧不是其他的国家能够匹敌的。

比如说,秦国在灭国之战当中唯一的一次失败,就是楚国人造就的,秦国的那次失败还非常重。当时,李信带领20万秦军南下灭楚,最终,被项燕带领的楚国军队击溃,军队死伤过半,所有的重型装备、军事资源全部遗失,给了秦国当头一棒。

秦楚之战秦灭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9)

而实力已经跌落大半的楚国,依旧能够拥有如此强劲的军事实力,那么,其曾经的实力可想而知。而事实也是如此,楚国给所有诸侯国的印象都是强的。

所以说,在秦朝末年,要推翻一个政权,要寻找一个依靠,人们自然是要寻找那个实力最为强劲的给自己支持,因此,他们找上楚也就不意外了。

再者,楚国的政治制度与其他各个国家都不相同,虽然,其他的五个诸侯国并没有像秦国那样的高度集权。

可是,他们国家内部却也不像楚国一样过于分裂,楚国的国家制度,类似于西周的分封制度,楚王将国家权力和领地分给其他的王室,给予他们自治权,让他们可以建设自己的军队,如此一来,楚国的国家实力其实是分散的,这当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比如说,因为各大势力的掣肘,让楚国无论是在如何危险的情况下,都没有办法发挥出自身的真正实力,毕竟每一个势力群体都不想做出头鸟被打,因此,楚国内部心不齐,容易发生动乱,成为了秦国的突破口。

秦楚之战秦灭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10)

但这样的制度却也有着一定的好处,那就是,虽然楚国整体上算是灭亡,可是原本楚国内部割裂的残余势力却极其容易得到保存,这点可以类比一下周,周王朝虽然灭亡,但是在周王朝灭亡之后,曾经分封的诸侯国照样强,照样发展。

所以,在楚国灭亡之后,国家内部的一些世家大族依旧保留着一定的实力,比如说,江东的项氏一族,其实项燕、项羽所在的项氏就是曾经楚过的一个割裂势力,属于楚国内部大族,在楚国灭亡之后,他们名义上是灭亡,但实际上自身的实力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保存,而其他的国家就不一样了,虽然不是高度集权,但是每一个贵族都是要依靠着国家才能够发展和维持的,

因此,当国家灭亡之后,所有的贵族也就不复存在,哪怕他们人还在,那也没有足以与秦军匹敌的势力。

在秦朝末年的时候,只有楚国拥有与秦国军队一战的能力,这就让他们成为了众多人拥护的对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之所以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因为楚国与秦国自古以来就是对立的,他们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对立程度很深,所以,当人们想要灭亡秦,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秦的死对头楚,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秦楚之战秦灭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11)

其二,是因为楚国特殊的政治制度,让他们保留下了一部分国家实力,在秦朝末年,这部分实力,可能没有办法与秦国所有的正规军相抗衡,但也绝对比那些起义军队是要有素质的,要强大的。

因此在这个时候,与其说楚备受人们的推崇,不如说,楚就是这些人的救命稻草,这些人只有推崇和拥立楚,才能够反抗秦朝的统治,也才能够有获得更好生存机会的可能。

而楚也没有让人们失望,最终西楚霸王项羽带领诸多诸侯消灭了秦王朝,只不过,霸王的统治也没能够存在太久,后来,他又被自己分封的诸侯刘邦给消灭,项羽所有打下来的领地,也都成为了刘邦的囊中之物。

虽然说,亡秦必楚,但楚的所作所为,最终却是为汉做了嫁衣,这也说明,其实人们并不是从内心深处都拥立楚,而只是希望楚能够成为他们团结一致的对象,能够将他们拉拢起来共同对抗秦,他们看重的是楚的功能,而不是楚这个国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