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纪伯伦把孩子培养成绅士(论孩子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爱)

纪伯伦把孩子培养成绅士(论孩子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爱)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纪伯伦把孩子培养成绅士(论孩子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爱)(1)

《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把孩子培养成绅士(论孩子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爱)(2)

《论孩子》是由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写。这首诗的题目虽为《论孩子》,具体内容却是论父母之道的。父母们常忽视了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培养独立人格。他们总喜欢干预子女的一切重大人生选择。本诗指出孩子是独立的,是与父母平等的个体,父母只能给孩子以爱,却不能代替他们思想、灵魂的形成。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诗,让我们重新思考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重新思考生命。

慢慢品味,慢慢感悟。

父母是弓,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么,“那射者”是谁呢?

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让我们向生命之神致敬!

纪伯伦把孩子培养成绅士(论孩子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爱)(3)

1、“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

首段亮出的观点颇具颠覆意味--“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Your children is not your children),再娓娓道出孩子的本质其实是生命本身的渴求(life's longing for itself)。当你刚开始深思,作者又趁热打铁,为你剥出了另外两个真相:“他们借着你而来,却不是因着你而来”,“他们虽与你同在,但却不真正属于你。”

这段提醒父母要明白这样的真理:孩子虽你所生,但绝不是你的附属品,更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纪伯伦把孩子培养成绅士(论孩子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爱)(4)

2、“你可以给他们爱,但无法给他们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段进一步罗列了一些让父母感到无奈,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你可以给他们爱,但无法给他们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庇护(house作动词)他们的身体,但无法庇护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dwell in)明日的居所”;“他们心属的未来是你连梦中都无法企及的地方”;“你可以努力地模仿你的孩子,但不能强迫他们继承你的衣钵,因为生命不能倒行,亦无法逗留在昨日...”

这些仿佛从天而降的智慧让父母明白了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心属于未来,作为父母,只能在他们小的时候尽力保护他们的身体,但不要干涉他们的心灵。

纪伯伦把孩子培养成绅士(论孩子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爱)(5)

3、“神比喻”

第三段用了一个“神比喻”表明了孩子和父母的终极关系:“父母是弓(bow),孩子是弦上待发的箭矢(arrow)”,“那射手(archer)在天地间锁定了目标(mark--比喻孩子的天生的使命)”,“用神力(might)将弓拉满(bend),把箭射出”,“请享受被拉满的过程”,“因为祂爱那支飞出的箭,也爱那张沉稳的弓”。我最喜欢最后一段里面的比喻,美妙无比:父母之于孩子,就像一张坚实稳重的弓之于一支弦上待发的箭。作者认为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作者认为是上帝,并把祂比喻成射手-archer),借用父母生命的历练和张力,给孩子供足给养(引满弓),让他们长大成人,一飞冲天。

纪伯伦把孩子培养成绅士(论孩子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爱)(6)

4、让这“箭”射得更遥远

这首诗细细品味下来,不禁让人泪流满面。作为父母,何等无奈又何等伟大,儿女虽是亲生,但无法对其宣示主权,要尊重他们是独立个体的事实。父母能做的就是当好“弓”的角色,唯有这“弓”坚实稳定、尽力弯曲,才能让这“箭”射得更遥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