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句子(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句子(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这样的人总是感觉自己就是世界中心,其实他们行为很难得到尊重。这种心态导致世人喜欢排斥异己,只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共处,无法体谅别人的感受。懂得理解别人,才是真的伟大庄子曾说:“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大多数人都喜欢和自己相同的人,喜欢别人顺着自己的心意说话做事,而讨厌和自己有不同的人。
当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天鹅看到一只懒蛤蟆趴在臭水里,它认为这样太脏了,于是伸过去一树枝,想把蛤蟆救出来。
癞蛤蟆却不领情,它生气地跳起来,质问天鹅是不是想抢走这个的臭水沟。
当一个人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他会给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找个理由,哪怕是你想帮你,也别指望他会感激。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他会让你觉得清醒才是错的。
懂得理解别人,才是真的伟大
庄子曾说:“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
大多数人都喜欢和自己相同的人,喜欢别人顺着自己的心意说话做事,而讨厌和自己有不同的人。
这种心态导致世人喜欢排斥异己,只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共处,无法体谅别人的感受。
这样的人总是感觉自己就是世界中心,其实他们行为很难得到尊重。
看过这样一则笑话:一个富豪对新请来的女佣说:“如果你不介意,我以后就叫你阿芳,这是我前任女佣的名字,我不想改变自己的习惯。”
女佣回答他:“我很喜欢这个习惯,如果您不介意,我以后会叫您牛二先生,因为这是我前主人的名字。”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就算是身份地位悬殊,也不能因此践踏别人的内心。
一个人不能总是沉迷自我,面对别人的意愿,我们也要酌情给予理解。
摆脱顽固迂腐,才是真的聪明
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里的青蛙,我们永远无法和它谈论大海,因为他眼前只有一个井口;夏天的虫子,我们永远无法和它讨论宾雪,因为他的一生只有三季;
迂腐的人,我们永远不能和他坐而论道,因为他的目光太短浅,教养太有限。
在我们的生活中,相信不少朋友都有劝说别人的经历。愿意劝说他人,也是善良的表现,自己关心的人误入歧途,谁不想规劝几句,提醒一下呢?
然而,劝说有时候更像开门做生意,我们吆喝叫卖,不代表对方愿意买账。
人家本来想朝南走,我们非要劝他向北看。忤逆了对方的心意,难免产生误会。
如果此时我们继续唠叨个没完,说了不少真心话,对方却表现的很不难烦,这次劝说也就失去意义了。
自己出于好心,结果闹了一肚子委屈,何必呢?何苦呢?
好良言难劝该死鬼,大慈悲不度自绝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虚心纳谏的修养。
说服一个思维拧成死疙瘩的老顽固,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守好自己的本分,才是真的善良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尧让天下”的故事。
尧帝想要把自己的天下让给隐士许由,许由说: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只需要一根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也不过是喝饱小小的肚子,我要这天下有何用呢?
庄子曾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厨师即使不愿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理祭祀的人也不该失了本分,代替他下厨做饭。
成语“越俎代庖”就是这么来的。
在人际关系中,“越俎代庖”的心态更是要不得。无论是对打亲人,还是对待朋友,关心都是要讲究适度原则的。就算是我们心怀善意,也不能逼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想法生活。
真正成熟的人,从不逼迫一个人改变主张,而是等待他自我醒悟。
关心不能越位,爱护不能强求,出发点再好,也不能强行改变他人的选择。
本分地做好自己,不去越俎代庖替他人决定人生,这才是善。
顺应自然规律,才是真的智慧
庄子说:“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不要用人的意愿改变自然规律,也不要用人力去改变天命。最好的状态,就是一切顺其自然
人类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面对充满神秘和未知的大自然的时候,需要尊重自然法则。
庄子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宋国人,他发现自己国家的男人有戴帽子的风气,于是觉得买帽子这种生意很有市场。
于是他开始买帽子,并且想要把自己的生意做到越国去。此人本来充满了细心,但是真的到了越国的时候,完全傻眼了。
越国的风气和宋国完全不同,可是越国地处沿海边疆,当地人早已习惯了烈日海风,习俗和宋国不同。
为了适应延边生活,当地男性都是剃着小平头,把纹身当成时尚,根本没有人戴帽子。
古代的交通不比如今,需要更多时间和物力才能穿越国界。这个宋国商人费尽心思来到越国,结果发现没有生意可做,最终赔光了家底病死在异乡。
我们愿意相信:“人定胜天”,但这个世界确实很大。
千年之前,宋国人无法想象沿海地区的模样。
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同样无法知晓地外文明是否存在。
顺其自然,才是最顶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