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松树前世今生(松树啥时候出现的)
一口气看懂松树前世今生(松树啥时候出现的)所以,我们在看古人的诗时,一定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当时的大环境来看,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诗中的含义。古人这么爱写松,这个松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既然古人爱自比松,为什么松却老是被人栽在坟地前?在古代种植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人皆欲得长年少,无那排门白发催。一向破除愁不尽,百方回避老须来。草堂未办终须置,松树难成亦且栽。沥酒愿从今日后,更逢二十度花开。 王建这人出身贫穷,一生潦倒,郁郁不得志,他喜欢写松也就可以理解了,看着是在写松,实则在写自己的状态。因为诗在古人心中本来就是说出来的谋,吐出来的志。 《毛诗》中记载:
在众多的树木中,松树是个奇特的存在!因为其独特的生活习性而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别的色彩,比如说一个人节操坚贞时会用到松,比如说一个人不向权贵低头时会用到松。林林总总,松成为了一种志向高远、为人高风亮节的寄托。
古人在无数的典籍和诗词中去记载松,借着松去比喻人。比如唐朝房玄龄等人共同编撰的《晋书·列传·第六十二·庾阐传》中收录了庾阐为纪念贾生而写的散文《吊贾生文》,里面开头是这样说的:
伟哉!兰生而芳,玉产而洁,阳葩熙冰,寒松负雪,莫邪挺锷,天骥汗血,苟云其隽,谁与比杰!
看看这比喻的都是品德高洁,看似写物,实则夸人,而松名列其中,可见松在古代读书人心中的份量。古代写松树的诗不计其数,唐朝颖川人王建最喜欢写松,他写了好些首关于松的诗。比如这首押灰韵的七言律诗《岁晚自感》中这样写:
人皆欲得长年少,无那排门白发催。一向破除愁不尽,百方回避老须来。草堂未办终须置,松树难成亦且栽。沥酒愿从今日后,更逢二十度花开。
王建这人出身贫穷,一生潦倒,郁郁不得志,他喜欢写松也就可以理解了,看着是在写松,实则在写自己的状态。因为诗在古人心中本来就是说出来的谋,吐出来的志。
《毛诗》中记载: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所以,我们在看古人的诗时,一定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当时的大环境来看,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诗中的含义。古人这么爱写松,这个松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既然古人爱自比松,为什么松却老是被人栽在坟地前?在古代种植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一、关于发端松在我国的记载非常早,众多古籍文献中都有记载,我们随便一翻,就能在《诗经》、《左传》、《庄子》中找到关于松的记载,而且都是正面记载,这说明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对这种树已经有了极深的好感。
《诗经·商颂·殷武》中记载:
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
啥意思呢?说登景山,松和柏挺拔参天。我们知道,《诗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前面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代代的口口相传,而且这里写的是商朝,说明松树在我国古代出现的时间是非常早的。同时,几乎是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对松树已经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情。比如在《庄子·杂篇·让王》中写孔子困在了陈蔡两国交界处,于是跟子路和子贡谈话,有一段是这样记载的:
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知松柏之茂。
说严寒来了,打霜下雪万木凋了,我们才发现松柏的健茂,总之就是个借树说自己的不得志,说要到最危急的时候,才能知道什么人是最有用的。另外这里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庄子》在战国和秦汉时期流传的版本已经佚失,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十三篇是西晋玄学家郭象整理而成的。我们这里不再多考证。
其实我们看这些记载就能发现,古代人写东西时不明着写,非要拿个东西来做比较,就好比现在的旁征博引一样,目的是为了用比喻来让别人明白自己话中的道理。《左传·襄公·襄公十四年》中,楚王进攻郑国用以救援齐国,于是别的诸侯决定帮助郑国,晋平公向郑国借司机,也就是能够驾战车的人,郑国派了个名叫射犬的人去,临走时记载了这么一段对话:
子大叔戒之曰:大国之人,不可与也。对曰:无有众寡,其上一也。大叔曰:不然,部娄无松柏。
啥意思呢?说他临走时子太叔跟他说跟大国的人别平行抗礼,射犬说不管兵多兵少,我司机的地位都是一样的,太叔说不是这样,小土堆上可长不出松柏。这段对话时,松当然不是主角,只不过被借来用以比喻别的事物,可能用已经足见松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既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很高,为什么会流行在坟地里栽松树呢?这有什么寓意呢?
二、关于象征其实,这跟生长环境和生长习性有关,松树可以在贫瘠之地生长,而且寒冬而不凋零,被人们感觉生于贫穷而不怕寒冷和冬雪的压迫,所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直上升,被比喻成一个人意志坚定,节操坚贞。
汉朝礼学家戴圣在《礼记·礼器》中是这样写的: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首先有了代表节操坚贞,然后松树的寿命又非常长,古代人觉得这是种长生树,而古人对去世人讲究的是什么呢?视死如事生。就是人虽然死了,但对待他要像生前一样,而松树代表的长生有着好的寓意,自然而然的就会被人们种在坟地之中,代表着墓里的人虽然去世了,但他还跟活着一样,而且能够长生。这是一种美好的寄托。
汉代谶纬类典籍《礼斗威仪》中记载:
君乘木而王,则松为常生也。
关于《礼斗威仪》的作者和成书我们在别的文章里考证过,这里不再重复。汉朝时把这种树的品格拔得太高,到了三国时,开始有人在墓前种松树,三国时期,吴人陆胤在《广州先贤志》中记载:
猗顿至孝,母丧,猗独立坟,历年乃成,居丧踰制,种松柏成行。
这是我们在古籍中找到最早在坟前栽松的记载,当然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手头资料匮乏,有没有查阅到的地方也是可能的。《广州先贤志》原本已经佚失,现存的是清朝人王漠重新辑录的。
魏晋南北朝时,那帮文人动不动就谈虚论玄,松树这样意味着长生的树自然不能逃脱,原作者名字已经不可考的魏晋志怪小说《汉武内传》中记载:
药有松柏之膏,服之可延年。
这里只差把松树写成仙家宝贝了,而在去世人坟前栽种松树成为了一种孝的表现,所以后世多在坟前栽种,并且一直流传。房玄铃与人合著的《晋书·列传·山涛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山涛遭母丧,归乡里。涛虽年老,居丧过礼,手植松柏。
所以,松树是因为独特的生活习性和被人们一直歌颂才走上了坟前栽种的命运,松树在古代象征着长生。另外,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松和柏是两种树,虽然多组合在一起,但代表的是两种树。
那么,古代的种植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三、关于种植作为一种远古而生的长生树,前期应该都是野生,但到了汉朝时,已经开始人工种植,不过汉朝农书《氾胜之书》中,氾胜之并没有收录松树的种植方法,东汉农学家、文学家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提到过,但并没有说具体的栽种方法,只说从正月初一到月底,可以移栽松树、柏树、桐树、梓树、竹子和漆树等各种树木。原文是这样的:
正月自朔暨晦,可移松、柏、桐、梓、竹、漆诸树。
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并没有收录种松树法,仅仅是提了一句,而且他提的这句是完全照搬的《四民月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时候多是野生,并没有人工栽培,有人在坟前种时,多是从原本野生的地方移栽而来。同时说明还是挺容易成活的。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宋朝,宋朝人陈元靓在《博闻录》中记载了这么一句:
栽松,春社前带土栽培,百株百活,舍此时,决无生理也。
春社都在二月,说明栽松的时间宜早,假如过了这个时候,就栽不活了。而且这个记载的地方是比较神奇的,《博闻录》可不是什么农书。不过原本已经消失,我们在这里无法考证经过了几次改编。
到了元朝时,结合前面的种种记载,官方农书《农桑辑要·松杉、柏、桧附》中详细记载了栽松、移栽、管理、栽大树,我们这里仅引用种子栽法:
种松、柏:八九月中,择成熟松子子,柏子同去台收顿。至来春春分时,甜水浸子十日。治畦、下水、上粪,漫散子于畦内,如种菜法,或单排点种。上覆土厚二指许。畦上搭矮棚蔽日。旱则频浇,常须湿润。至秋后去棚,长高四、五寸。
明朝时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没有收录种植松树法。
由于松的品种多样,所以世界很多地方都有起源,我国是重要起源地之一。这是一种原产于我国的古老树木。从遥远的远古就已经生长在广袤的大地上,商周之际开始被人重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广泛进入记载并且被架高,从此以后在百木中的地位再没有跌下来过。这主要是跟它的生长习性有关,这不免让别的树心生嫉妒。但世事往往就是这样,有很多东西因为习性和出现地不同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命运。我们说的虽然是松树,但又何尝不能发现一丝人生哲理在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