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学无止境(看我72变的育人智慧)
终身成长学无止境(看我72变的育人智慧)“当老师累,当班主任更累。”所有教师都有此同感。班主任,是学生家庭、任课教师、社会的直接沟通者。如何当好一个班主任?合肥市的所有“老班”都在努力探讨和研究。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带班必须要有智慧。所谓的“智慧”,就是要多观察、多思考、多想办法,做到以上几点,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做一名充满智慧的班主任班主任,学生眼中的“老班”,也是学生对班主任的智慧和能力肯定后,给予的一种亲切称呼。“老”这个字眼,精准而又传神地道出了辣味十足的老姜味儿。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引领者和教育者,是班级的代言人,一个班级的好坏,班主任起着极大的领头作用。在引领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合肥市的班主任脚踏实地。班级管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于班主任心中的智慧,一路走来,他们择机变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创造性的智能劳动,决定了“老班”不是单纯以教书为谋生手段的工匠,而是身兼多职、会72变的“孙悟空”,对学生有师之尊
葛基雲老师教学生解题
朱俊飞老师带领班级学生春游
李荣富老师
徐刚老师在辅导学生
班主任,学生眼中的“老班”,也是学生对班主任的智慧和能力肯定后,给予的一种亲切称呼。“老”这个字眼,精准而又传神地道出了辣味十足的老姜味儿。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引领者和教育者,是班级的代言人,一个班级的好坏,班主任起着极大的领头作用。在引领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合肥市的班主任脚踏实地。班级管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于班主任心中的智慧,一路走来,他们择机变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创造性的智能劳动,决定了“老班”不是单纯以教书为谋生手段的工匠,而是身兼多职、会72变的“孙悟空”,对学生有师之尊、母之爱、友之情、军之严、法之公、医之术、艺之技。
做一名充满智慧的班主任
“当老师累,当班主任更累。”所有教师都有此同感。班主任,是学生家庭、任课教师、社会的直接沟通者。如何当好一个班主任?合肥市的所有“老班”都在努力探讨和研究。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带班必须要有智慧。所谓的“智慧”,就是要多观察、多思考、多想办法,做到以上几点,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葛基雲,是合肥一六八中学的一名老师,也是有着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一名“老班”。“教育如同养花”,初读这话,葛老师不太理解教育和养花之间有什么必然关系?直到自己当上班主任,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学生的时候,才慢慢领悟这句话的真谛。静待花开,需要园丁播种、施肥、浇水、捉虫,这过程缓慢而幸福。教育,又何尝不是呢?面对家庭环境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性格爱好不同的学生,班主任需要耐心,需要等待,更需要思考孩子的成长规律,合理“修剪”使其更加美丽。
葛老师班上有一个让人操碎心的孩子。从学习习惯上讲,他没有专心听课的习惯,总是不停地玩东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老师走近了呼唤他的时候,他才会“哦”的一声“醒”过来,寻找自己的课本。当老师转身走到讲台上时,他又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去了。从生活习惯来说,他还喜欢吃一些垃圾食品。很多时候,他的举动如同一个六七岁的儿童,可是他的大脑发育却并不落后于他的年龄。
虽然毛病不少,葛老师却没“放弃”他。面对这样一颗并不饱满的种子,该怎么样帮助他?该怎么样耐心地等待他绽放优雅的时刻?
葛老师陷入了深思,这个孩子不是不想听课,而是无法控制自己好玩的心性。对待他不可粗暴待之,否则,他便会将自己的心灵蜷缩起来,躲在自己为自己打造的厚厚茧壳之中。
深思熟虑之后,葛老师拿出数倍的耐心和爱心,不厌其烦地时时对他进行提醒,葛老师相信,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忘记外界的一切时,是需要时间来等待他的心灵舒展。
渐渐地,这个孩子在葛老师的“干预”下发生了改变,他开始主动提问题,对于知识,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能微笑地面对老师和同学,积极地参与班集体的各项活动。
一个班级能否成为良好的班集体,主要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葛老师只是合肥市成千上万名班主任中的一员。为了提升合肥市班主任团队的整体建班育人水平,2016年,市教育局组织了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从主题班(队)会设计方案、相关涉及班主任工作的知识题以及讲述班级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故事等几方面对我市班主任进行了选拔评比。
10月14日,比赛结果出炉,合肥市双岗小学陆晶晶、合肥市琥珀中学(东区)黄峥、合肥市第八中学张春花等9位班主任分别获小学、初中、高中组特等奖,合肥市一六八玫瑰园学校项娟、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李霞、巢湖市第四中学周琴等15位班主任分别获小学、初中、高中组一等奖,合肥市义城中心小学王丽、合肥市一六八玫瑰园学校吕巧灵、合肥北城中学周强等24位班主任分别获小学、初中、高中组二等奖,肥东县店埠学区中心学校李文娟、肥西县梁岗学校刘义桂、合肥市第十七中学陈晨等20位班主任分别获小学、初中、高中三等奖。一系列的精彩比赛过程,充分地展示了合肥市班主任队伍建设专业水平。
亦师亦友走进孩子的世界
“我最难割舍的孩子们,当你们翻阅这封信时,或许我们已经分开多时了。总觉得你们一直都在身边,所以不必那么在意,而就在今天,当我看到你们归乡的行囊,满含惜别的泪水,突然意识到,你们真的就要离开我了……难说再见,也不忍说再见。今日一别留下的唯有深深的眷恋……一千零一十二天,弹指一挥间,有你们,很幸福……我知道,你们的路正越走越宽,希望你们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能实现自己价值的东西,永不停息……祝你们一切安好,我爱你们!”
这是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班主任朱俊飞老师在护送西藏班学生返回西藏前写给他的孩子们的信中的一段话。信中充满万般不舍,饱含浓浓师生情。朱俊飞老师2006年进入三十五中,一直担任西藏班初、高中的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十年的教学经历,十年的心路历程,让他从一个刚刚毕业的师范毕业生迅速成长为学校青年教师中的优秀典范。在他所带的西藏班学生中,一大批学生升入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继续深造,已涌现出一批积极推动民族团结和西藏发展的优秀西藏建设者。
为民族教育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是他的人生追求,他热爱每一个藏族学生,担任西藏班班主任期间,他坚持“将自己放在与西藏班孩子一样的‘高中生’”这一理念层面上,和同仁互换“真心”,和学生互换“世界”,与学生共同“变形”,采用先“亲”后“化”再“育”、重在“化”的教育方式,去理解、尊重和走入孩子的世界,去践行“严、爱、细、实”的方针。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他不断探索,大胆创新,积极推行班级岗位责任制,使班级各项工作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提高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营造了班级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执教十载,荆棘与鲜花一路,坎坷同欢歌齐飞。作为一名西藏班的班主任,在汉藏教育的征途上,他用青春、真情、智慧、使命与责任,以守道的痴情、传道的耐劲,以接地气的思考、方法和包容心,去描绘自己、孩子和民族教育的美好愿景。
在民族教育事业中,有很多和朱老师一样的班主任,他们面前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他们深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民族的希望,世界的希望,人类的希望。
尊重和善待每一位学生
带班的过程是辛苦的过程,是靠积累心血和汗水才能开花结果的过程。带班的过程也是快乐的过程,“斗智斗勇”中,和一群学生一起净化心灵,引导他们步入人生正道。带班,合肥市的班主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全力呵护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合肥五中李荣富老师从教32年以来,常年担任班主任。快乐与辛苦伴随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每当遇到“小刺头”,其“斗智斗勇”的过程显得尤为曲折。
其中,有一件事给了李老师永远的鞭策和启迪。这事发生在2006年,面对个头和他差不多高的53名学生时,李老师心里总是犯嘀咕:“他们怕我这个矮个子老师吗?常言道‘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我必须严厉点,要镇住他们。”当时班里有一个出了名的“捣蛋大王”叫王东(化名),他学习成绩差,还欺负同学,全班学生都怕他,暗地里给他起了个“了不起”的绰号:王捣蛋。一次,他打了班里的学生,李老师火冒三丈地将他“揪”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没想到,他不但不服气,还理直气壮地顶撞李老师,气冲冲地冲出了办公室。
这件事之后,李老师对他“冷若冰霜”,王东也不再听他讲课,经常变着花样捣乱,下课后,照样欺负同学。当时,李老师对这个孩子无计可施。
可后来的事情改变了他,也警醒了他。有一次,李老师在抽屉里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写道:“李老师,你一定非常地讨厌我、恨我吧,但我不讨厌你,因为,我知道你恨我这块铁不能成钢,可我讨厌你对我毫不留情的训斥。”一张字条惊醒了想给学生“下马威”的李老师,他反复地读着这张字条,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那天放学,李老师和这个学生进行了一次和颜悦色的谈话。面对李老师诚恳的道歉,这位学生有点“受宠若惊”,一改往日蛮横的样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李老师,我欣赏今天的你,相信我也会喜欢以后的你。”“小刺头”的这句话至今时时回荡在李老师的耳边,一次师生互相取暖的教育,深深地烙在了李老师的心头。
十年后的今天,这张“教育”了李老师的纸条仍然一直被他珍藏着,它时刻提醒着身为班主任的李老师:每个孩子都有其可爱的一面,他们是灵动的独立个体,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给每一位学生以自尊、自信、关爱和鼓励,让其“亲其师,信其道”,打开心门,不留遗憾。
细微之处见智慧
百年树人,班主任的责任重大,肩负着任重而道远的使命。培养社会脊梁,班主任所做的工作事无巨细,小到落实学生的一饮一啄,细到教育学生的一言一行。
承担起班主任的责任,让自己成为一名无愧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的好班主任,是萦绕在合肥市每一位班主任心头的职业梦想。
合肥十七中的徐刚老师,也是一名班主任,有着同样的梦想,他希望自己带过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道德高尚,敢于担当,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在他的班主任工作中,他注重和学生做朋友,抓住一切机会走进学生的世界。每年他都会参加学生田径运动会中的教职工接力赛。校园艺术节的文艺汇演中,献歌几乎成了他的保留节目。体育课上,他与学生一起运动,巧妙地利用自己的特长“征服”挑剔的学生。
当班主任成为朋友,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时候,学生对其的亲近感也就与之俱来。近距离的接触,有利于观察学生,把握细节,便于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有的放矢。
徐老师曾经教过一名女生,思维敏捷,具有很好的潜质,但学习习惯较差,态度也不端正。可他并没有对其进行一味地批评与惩罚,而是一直鼓励她,试图唤醒她,但效果不理想。为了找到症结所在,徐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到原来这个学生出生在北方,小时候天资聪颖,在宠爱中长大。后来,因父母原因举家搬到南方,多种因素导致其始终不能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小伙伴们总是疏远她,让其逐渐成为班中的“另类”,加上父母忙于应付生活,对她疏于管教,并常常伴有打骂。来到合肥以后,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她开始寻求结识不同类型的玩伴,以求保护自己。她把内心对家庭的不满,转化成对学校、对老师、对学习的无视。
摸清楚情况以后,徐老师通过多次的笔谈,逐渐地打开了她的心结。徐老师的倾心关注,纠正了她扭曲的价值观,班委会的力量让她逐渐脱离了曾经的小团体。班主任徐老师,在生活、学习上的持续帮助,重新燃起了她求知上进的欲望。最终,她不仅顺利地通过了学业水平测试,还成功地考入了二本院校。
采访札记:“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这是爱因斯坦眼中的教育真谛。班主任送走一届又一届学生,如同养大一个又一个孩子。若干年后,班主任曾经的一句话,仍然激励着学生追求成功、励志上进,班主任曾经的一个习惯,仍然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引导,这是对班主任最有力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