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东晋和刘宋谁强(东晋刘宋北伐成功)

东晋和刘宋谁强(东晋刘宋北伐成功)东晋的北界,原为淮河一线,现在向北推进到黄河一线。后秦灭亡,至此,东晋完成了收复失陷百年之久的两大故都长安、洛阳的宏图伟业。前416年,东晋兵分五路,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其中的主力一路,由宋王、太尉刘裕亲自率领,由宋王国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出发,自泗水、巨野泽,再入黄河,西趋洛阳。晋军势如破竹,一路所向披靡,十月,占领洛阳;417年三月,攻入潼关;七月,攻破武关;八月,攻克长安。

一、东晋刘宋北伐:

自400年开始,后秦先后吞并西秦、后凉、胡夏,成为西北最强大的国家。

不过,在这些战争中,后秦也消耗了不少国力,减损不少,而此时,东部的北魏,建立不久,处于自保状态,而南方的东晋,则是一代雄杰刘裕掌权,空前强大。

因此,北伐后秦,收复失陷百年的故都洛阳、长安,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前416年,东晋兵分五路,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

其中的主力一路,由宋王、太尉刘裕亲自率领,由宋王国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出发,自泗水、巨野泽,再入黄河,西趋洛阳。

晋军势如破竹,一路所向披靡,十月,占领洛阳;417年三月,攻入潼关;七月,攻破武关;八月,攻克长安。

后秦灭亡,至此,东晋完成了收复失陷百年之久的两大故都长安、洛阳的宏图伟业。

东晋的北界,原为淮河一线,现在向北推进到黄河一线。

东晋和刘宋谁强(东晋刘宋北伐成功)(1)

刘裕北伐,兵分五路

二、南宋“端平入洛”:

南宋,有志中兴的宋理宗,亲政之初,1234年,蒙宋联军,攻占金帝国最后的都城蔡州,金灭亡。鄂州诸军副都统制,孟珙,率宋军,载着金哀宗的遗骨回到南宋都城临安,将金哀宗的遗骨送到太庙,告慰那些被金兵欺侮过的先人,南宋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因气候炎热,大汗窝阔台率蒙军北归,驻扎于黄河以北,只在黄河以南留下塔察儿和速不台两支机动部队。蒙宋虽是灭金的盟邦,却没有划定边界,黄河以南,并未明确规定属于哪一国,一部分金城,降蒙,由金的汉人把守。

北宋三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皆位于黄河以南。

从南宋的立场看,收复三京,势在必行。

两淮制置使赵范、淮东制置使赵葵兄弟,提出“据关守河”的建议,即“西守潼关、北依黄河”,与蒙古对峙。他们计划收复三京,以黄河为宋的北界,潼关为宋的西界。

但是,真正主持进行了灭金之战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乔行简等多数大臣,均持反对意见,认为已经被战乱破坏殆尽的中原地带,无法提供粮草,再加上南宋军队没有骑兵,机动力有限,无法抵御蒙古骑兵,同时,他们也担心,这会造成借口让蒙古向南宋宣战。

年轻气盛的宋理宗,在爱国愤青赵范、赵葵等人的鼓动下,相信宋军必胜,战意为要,战力次之。于是,1234年的六月十二日,庐州知州全子才,率淮西兵万余人,占领了原先金帝国的归德府,即北宋的南京应天府。

蒙将塔察儿,遂率所部蒙军北撤黄河以北,但是,撤退之前,蒙古人掘开黄河大堤,黄河泛滥,淹没两淮一带,出现大片黄泛区,从淮南寿春到河南开封一带,有些道路的水甚至漫到颈部,这造成宋军进军过程非常艰难,后勤补给无法提供。

七月二日,全子才军,抵达开封郊外扎营,当时,开封城由已经投降蒙古的金将崔立、李伯渊防守,李伯渊杀崔立,以城来献。

七月五日,全子才,率宋军进入汴京城,实现了岳飞等抗金将领一辈子都没有实现的梦想。 然而他们看到的,已不是《清明上河图》中那座繁华的都市,曾经超过百万人口的开封,此时只剩守军六百余人、居民一千多人。

蒙金长期交战,蒙军大肆烧杀,抢掠,彻底毁坏金国基础,使得中原一带,市井残毁,白骨蔽野,几乎是一片空地,而宋军后勤补给线被洪水破坏,全子才军的粮食供给面临着很大困难。全子才,率多数士兵,只得在开封等待粮食,而以偏师占领了陈州(今河南淮阳)、蔡州(今河南汝阳)等地。 宋军所到之地,为蒙古守城的金降将降卒,均望风归附。

七月二十日,赵葵率兵五万,由泗州抵达开封。

这一前一后两支部队,所到之处,都是空城,人口都被蒙古军杀完了,因此,根本无从获得粮草,而史嵩之把持后方,又刻意拖延提供粮草的工作。尽管如此,赵葵还是命令徐敏子率一万三千人先行,杨谊率一万五千人为接应,带了五天的口粮,开赴洛阳。

塔察儿派出蒙军,再次渡过黄河,到洛阳龙门一带设伏。七月末,徐敏子到达洛阳后,发现洛阳全城只剩下三百余户。

此后,接应的杨谊一部,在城东遭蒙古军伏击,全军覆没。八月初,徐敏子一部,在断粮四日的情况下被迫撤退。蒙古军趁机掩击,徐敏子部被消灭。

在开封留守的赵葵、全子才,得知洛阳宋军惨败后,再加上粮草不济,也被迫撤军。“端平入洛”以失败收场。

宋理宗有热情,出兵收复三京,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宋军实力不济,因此遭到失败。

宋军没有骑兵,只有步兵,因此行动缓慢,完全丧失了机动性,无法把握战机,一切都在蒙军掌握之中,而蒙古骑兵行动迅速,机动能力强,可以迅速达成作战任务,两相比较,南宋军战力低下,一目了然,失败是必然的。

端平入洛行动,为蒙古大举进攻南宋提供了口实,给南宋提早带来了边患。1234年年底,蒙古使者王檝来到临安,谴责宋廷“败盟”。1235年春,窝阔台派皇子阔端、曲出,出师攻宋,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三、两次北伐对比:

刘裕北伐,晋军也缺少骑兵,但是作战犀利,行动快速,为何,因为,当时,北方水系发达,大河纵横,各路晋军,都是乘坐舰队,乘风破浪,因此,行动迅速,其速度,不次于骑兵,并且,还不费草料。

晋军名将如云,刘裕主力,王仲德先锋,自彭城出发,沿泗水、黄河,一路进军;沈林子军,也是自彭城出发,沿汴水进军;王镇恶、檀道济军,自淮水寿阳出发,沿颍水进军,这四路人马,会师围攻洛阳,然后打进潼关,再沿渭水西进,当时,王镇恶率先头部队,乘坐快艇,乘风前进,势如利箭,直扑长安,岸上后秦人见了,无不惊骇,望风披靡;沈田子、傅弘之军,自襄阳出发,沿着汉水进军,攻破武关,也打进了关中。

可见当时北方水系的发达。

北朝统一天下后,隋炀帝修大运河,使得天下水系,联为一体,更为发达。

安史之乱爆发后,藩镇割据,朝廷财力大减,造成北方水系无力治理,日渐衰落,唐朝廷屡次疏通渭河以南的运河广通渠,一次比一次失败,终至湮废,就是明证。

唐末五代黄巢之乱,关中一直陷于战乱,关中水系,大半被废,因此,关中失去了建立天下都城的资格。

不仅是关中,洛阳一带水系也衰落了,北方当时,只剩下开封一带尚算水系发达,为了运粮方便,因此,北宋只得定都于无险可守的开封。

北宋时期,北方水系已经多半衰落,水势大减,河面严重变窄,并且,因为水量减少,因此不少河流变得水浅,还时不时断流,所以,北宋主要是步兵作战,行动缓慢,严重丧失机动性。

北宋末,金兵南下,宋将杜充为阻挡金兵,下令扒开黄河大堤,造成黄河改道,原先入渤海,改道后入东海,杜充这一扒,黄河南下,不时夺淮暴走,直接造成此后八百年淮河水系的混乱,烂作一团,因此,南宋军完全无法利用水系,只能是靠两条腿走路,沦为彻底的步兵,效率极差,没有机动性,在蒙古骑兵面前,只有被动挨打。

宋理宗、赵范、赵葵等人,空有爱国热情是不够的。实际上,北方水系衰落,南宋无法进攻,但是,南宋善于防守,当时,其正确做法应该是,不出击,利用南方发达水网,阻止蒙古骑兵南下,同时,与蒙古议和,依北宋契丹故事,以金钱换和平,以守势等待蒙古内部的变化。实际上,蒙古一直内部纷争不断,窝阔台、察合台两系,与拖雷系长期缠斗,特别是海都及其子孙,几乎推翻忽必烈及其子孙,如果南宋还在的话……

北方水系的兴衰,造成东晋刘宋北伐和南宋北伐的不同结局。

不过,北方水系虽然产生阻碍,不能运兵了,但是,直到民国时期,北方的一些河流,提供沿岸居民的用水,还是没问题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