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写作技巧(作文六要素)
小学作文写作技巧(作文六要素)黄老师拿出一张钞票,在小明的面前举着。举例:所以一篇文章的好坏取决于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开头就说到文章是“自己”写得好。如果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西游记》《红楼梦》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了。这个里面用了一个联想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让你的文章有话可说。
无意之中听到了樊登老师讲新书,《作文六要》,这本书真的是犹如知己,给我的人生又开辟一条新道路!
在《作文六要》里,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要靠自己去寻找自己去感知,那么你创造出来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
作文的第一要—观察里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三只口琴的例子,这个完全是通过姐姐去观察写出来的一篇文章。弟弟非常想要通过唱歌比赛得到自己想要的口琴!所以非常的努力练习,老师和妈妈也非常支持弟弟去参加。妈妈提前告诉弟弟比赛竞争非常激烈的,不一定就可以得到的,于是悄悄地给弟弟买了一只口琴。老师也因为弟弟如此努力,唱的也是真的很好,也怕比赛的结果万一失利打击到弟弟的积极性也悄悄给弟弟买了一只口琴。比赛结果出来了,弟弟如愿得到自己梦想的口琴。因为一次比赛弟弟收获了三只口琴!一口琴是奖励,两只口琴是爱。
一个中学生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把小弟去参加比赛的事情写得如此生动,离不开调动了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官体验进行观察,结尾还进行了升华。这无疑是一篇满分作文!
所以一篇文章的好坏取决于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开头就说到文章是“自己”写得好。
作文的第二要—想象如果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西游记》《红楼梦》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了。
这个里面用了一个联想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让你的文章有话可说。
举例:
黄老师拿出一张钞票,在小明的面前举着。
“这是什么”
“钱”没有一点疑问
“看见钱,你想起什么?”
“想起学费”
“不错,每年你至少有两次从爸爸手里拿过一包钱来,送到学校去。为什么要交学费呢?”
“因为要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不读书,没有知识。”
“对,这证明你由学费可以联想到读书,由读书可以联想到知识,再由知识联想到什么?”
“有了知识,长大了去做事,赚钱。”
“你由知识联想到职业,由职业又联想到钱。你的思想兜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这样,你已经得到了一篇文章的材料。文章多半是这样组成的:由一件事物,联想到很多事物。这是思想的散步。散步,最好在你住宅附近的草地上,不要离家太远。思想的散步,也该围绕着主题,活在稍稍离开以后又立即回到主题。”
那么第二个想象的训练的方法叫做“变奏”就是把我们读过的古典诗改编成白话文变成一篇散文。例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写离别,四句就解决了。但是作者说只写这四句,这是王维,那我能不能够用现代的白话文,把这四句诗写成一篇散文?你想想看,你有多少素材可以写。大家可以念一念,你就能感觉到白话文和诗词的区别:
连日春风把柳枝染绿,拉长。早晨一阵细雨把高原的尘土压下去。这样的好气候好景色,旅行的人也要多住几天,你却要开始远行。
这是“渭城朝雨浥轻尘”的“变奏”。
所以这个是第二个要诀,叫作想象。有了观察,其实素材已经不少了,再加入一点想象,整个就生动起来了。
作文的第三要—体验什么是体验,没经历过就不是体验了?其实很显然不是这样的。
比如:
有一家中学在招考新生的时候出了这么一个作文题:“上月,公路发生车祸,丰址学校林老师因救护学生伤重身死,令人感动。把你自己设想成在那次车祸中受伤的学生,写一篇文章。”
有人说:文字这么啰嗦,哪里还像作文题?有人说:绝大多数考生并没有看到那次车祸,教他们从何写起?
考中学的人没有车祸,作文题偏偏要他写车祸受伤。这样的题目,怎么下笔呢?办法到有,叫做“体验”。
什么叫做“体验”呢,
那天学生们在黄老师家谈话,那天天气很热,黄老师不仅打开了电扇,还准备了冰块橘子水。然后黄老师举起一杯橘子水说:“天气那么热,我们说了那么多话,每个人的舌头都可能有点发干。现在,你们先不要喝水,看我来喝。”
他一气灌下半杯,砸砸嘴唇,说:“我喝到了橘子水,你们却没有喝到,但你们好像能够感觉到我喝上这杯水多么痛快,我的口腔,我的喉管,我的肠壁是如何欢迎他们,你们怎么会知道的呢?因为昨天你们喝过橘子水,你们在很热很渴的时候有过喝水的经验。你们拿昨天自己的经验来体会明天别人的心境就是体验。能体验,就能写别人的事情。
所以说,体验就是设身处地,就是将人比己,他们不认识那些人,但他认识自己。
再比如秦观的《鹊桥仙》,可以说大部分靠“体验”的功夫写成,牛郎和织女那天河分开,一年只能见一次面,到了可以见面的时候,喜鹊来替他们搭乘,秦观描写的就是他们的悲欢离合。秦观既不是牛郎也不是织女,甚至他们既不认识牛郎,又不认识织女,凭什么写牛郎和织女的心情?凭体验的功夫。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而体验的另外一种重要来源——间接经验,最有效的获取方法是多读多看。所以你要多读历史、多读小说、多读纪实文学,你能够看到、找到很多写作的素材。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说:“演戏的人不能保守秘密,他最后什么都告诉你。”你如果看好的悬疑剧之类的,多看几遍你就能发现,其实谜底他早就告诉你了,早就从细节中体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所说通过共情去体验的能力。
作文的第四要—选择所谓“选择”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能拿来用,比如我搭积木,我需要组装成一辆汽车,需要轮子,车厢,车头,其他东西就不需要了,放上去就是多余了,起不到针对性的作用。
再比如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其实是个小乞丐。有些国家规定不能进行乞讨,穷人也有自尊心,乞丐拿着一些小东西以沿街兜售的方式求人施舍,所以那个小女孩子要在雨雪交加的夜晚出来卖火柴,但是安徒生在选择素材的时候有选择比如路上小女孩子遇到了一只小猫么?再比如这个小女孩子遇到善良的有钱人饱饱吃了一顿么?都没有,而他只是想表现那个社会穷苦人民的悲哀,对小女孩子命运的同情,所以那些素材都没有被选用。
而且在文章中选择词语的时候,作者尤其提到我们需要用“含蓄”的表达方式,任何词语都要仔细进行推敲!
例如:有一个老师得了眼病,治来治去治不好,黄老师带几个学生去探望他。由他家里出来以后,一个学生问黄老师—“老师,他的眼睛会不会瞎?”
老师回答:“瞎,这个字不要随便用,因为这个字不好听。”
在我们说话和作文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种习惯,遇见不好听的字,不要赤裸裸地说出来,最好转一个弯,抹一个角。即使对面走过来一个人,他手里拿着一根竹竿探路,你不要说:“看,一个瞎子。”你不如改成:“那个人看不见路。”或者“那个人眼睛不好”
比如还有“穷”,张三是一个穷学生。
改成张三是一个清寒的学生。
原句:“脾气坏到极点”
改正:“没有耐性”
原句:“有事不藏在肚子里”
改正:“有事不藏在心里”
原句:“我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太太”
改正:“父亲又结婚了。”
再改正:“父亲又给我们迎来了一位母亲”
同样是这个道理,就是遣词造句的选择、含蓄,代表你品位的逐渐提升。这是第四个要诀,你要学会选择。
作文的第五要—组合我们经过观察、想象、体验累积了很多材料,材料还不是文章,好比砖瓦石板还不是房子,就像螺丝齿轮还不是机器。这些分散的、零碎的、彼此没有关系的材料,怎么聚成形状,成为有机体,这一步功夫叫做“结构”,也就是我们现在要说的“组合”。没有材料,无从结构,没有结构,不成文章,所以组合很重要。
这个好比拼图,可以选择一些图片拼在一起表情达意。比如一双男人穿的皮鞋旁边摆上一双高跟鞋可以表示伴侣;在这两双鞋后面放一双儿童穿的鞋子,可以表示家庭。一双陈旧的皮鞋后面放一双刚刚擦过的皮鞋,皮鞋后面放一双球鞋,球鞋后面放一双童鞋,童鞋后面再放一双婴儿在襁褓里穿的那种装饰性的绒鞋、那么这一行鞋子好像在诉说一个生命的成长。
那些图片应该摆在一起,有一个原则:“一加一大于二。”比如“枯藤老树昏鸦”是一幅图,“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幅图,“古道西风瘦马”是一幅图,到了最后“断肠人在天涯”才说出来,有了这一句,前面四句也️为一体了,整首作品膨胀发酵了
组合,用你的材料,给你的作品做出形状来。不但雕塑、建筑有形状,舞蹈、戏剧也有形状,按文言的说法,这是“诚于中,形于外”,连音乐也有结构式。
文章中的组合有很多种,第一种是陈列式,比如《儒林外史》一个人一个人地写,一件事一件事地写,都很好,可是没有什么贯穿全局。“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赋白雪诗。”各个独立,应该算是陈列式。陈列式适合写景。
如果文章内容是一直向前发展,起伏不定,图片和图片之间有因果关系,那就要用另一种方法去组合,可以称之为“波浪式”,比如塞翁失马的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塞翁得祸,焉知非福?一波三折,环环相扣。 波浪式适合记事。
第三种组合方法,回环往复,去了又回来,去了又回来这就叫做“穿梭式”。比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游人还是这么多,天气还是这么好,可是去年的人面在哪里?人面也是花,而且是花中之王,人面不再来,这一片桃花减去多少灿烂。又是一年春风,这些花都变成果实,不知人面怎么样了……如此这般,你得变着花样说。穿梭式适合抒情。
还有诸如纵剖面的写法(比如孔子十五岁时候怎样,三十岁怎样,四十岁怎样,五十岁怎样)和横断面的写法(二十岁骑马,三十岁开飞机,四十岁开吉普车,五十岁骑脚踏车)、直叙的写法,倒叙的写法,还有串珠的写法《西游记》和织网的写法等等
所以组合就是把拼图构造好。
作文的第六要—表现这本书前面的一切谈论,最后都要归结在“表现”上。表现,露两手,“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你的经验阅历,你的理想抱负,你的才华智慧,让我们能拥抱,能分享。最初的动机、最后的目的。
比如《妈妈和猫》。妈妈爱猫,夸奖别人家的猫,收容流浪的野猫,原谅猫捕食邻家的雏鸡,挂念失踪的猫,欣赏老猫的童心。这些都是一加一。作者写的是猫,表现的是母爱,母爱是他的大于二。读完这篇文章,觉得心中只有母爱,没有猫,或者说母爱包裹了猫。我们从这篇文章发现作者心地慈善,能把动物当人。这一切非常自然,没有勉强。
各位还记得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吗?现在被很多网友玩坏了,总模仿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朱自清先生描写爸爸那个胖大的沉重的身躯,爬站台,然后爬过来,爬过去之后,为他带来了一袋橘子,最后走掉了的那个感觉。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就是爸爸老了,但是爸爸对儿子仍有关怀,以及成长所带来的失去,这是每一个人所共通的情感。
作者最后总结了自己写文章的三个阶段,我觉得每个人都会很受启发。第一个阶段,叫作文从字顺。我觉得咱们要求别太高,四十岁以前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错了,就是没有特别奇怪的病句,文章写出来流畅,符合基本的表达规则。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叫意新语工。就是你能够有一些不同的表达,你描写一个东西,可以有发明、有创造,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叫言近旨远。言近旨远不需要过多的发挥,就描写眼前的东西,但是回味悠长,已经跑到了很远的地方。你看“夜半钟声到客船”,就有言近旨远的意味。
如果你会像我一样,听完这本书产生一点点写作的冲动,请珍视这个冲动,并且真的动手去写。只要你坚持下来,我相信你的文章会写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