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也许就是你生活的底色(孤独是生命的底色)
孤独也许就是你生活的底色(孤独是生命的底色)有人说,爱是孤独的解药,而布恩迪亚家族没有爱,所以注定百年孤独。这个说法我不认同。乌尔苏拉说,只要我还活着,这个家就不会缺钱花。奥雷里亚诺第二死前拼命赚钱为了女儿能继续读书。阿尔卡蒂奥(第三代)被执行死刑前告诉妻子给女儿取名乌尔苏拉。他想说还是改成蕾梅黛丝吧,话未说出就被击毙。女儿出生后,乌尔苏拉说叫乌尔苏拉的人一生都很苦,还是叫蕾梅黛丝吧。尽管记忆里上校描述了战争的种种,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仍感受到上校心中对战争最真实的想法——恐惧。家人间延续到生命尽头的奉献、心照不宣的默契、对先人跨越时空的理解,都是对爱的真切写照。作者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让情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对于爱和孤独的刻画却真实到似曾相识,只因其表现的孤单与矛盾将现今人们的困惑都涵盖无余,对现实有着无限的反思价值。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三十二场战争甚至背离初衷于战争中迷失自我。阿玛兰妲被告知做完寿衣就会死去,从想尽办法拖延到宁静地迎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布恩迪亚家族从诞生到灭亡,七代人都舔舐着他们刻在骨子里的孤独,历经百年,灿烂而孤独。
《百年孤独》围绕着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描绘出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百年兴衰的轨迹,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
起初拿起这本著作时,我险些被书中冗长而高度重复的名字劝退,但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后不难发现——“所有叫奥雷利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乌尔苏拉是乐观坚毅的代表,蕾梅黛丝则象征着美好善良。叫相似名字的人有着相似的性格及品质,一代代周而复始。这个为躲避因近亲结婚生出猪尾巴孩子而创立马孔多小镇的家族终因生出猪尾巴的孩子而灭亡,羊皮卷上的预言直至命运上演才终显现。
作者马尔克斯巧妙运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将现实与虚幻相融合,绘制出一个奇丽世界。在这整整一世纪之间,小镇马孔多从创立、兴盛走向衰败,人们从“兽性”到“理性”,最终又归于“兽性”,看似日渐发达的小镇实际原地不动甚至在退步。马孔多小镇由最初的乌托邦,转变为政府干预、党派分立、斗争肆虐、规则遍布的牢笼,最终在经历了三十多场战争的百年间被击溃,随一阵狂风隐入尘烟。
书中每个人物都鲜活具体,他们身上不乏优良品格,但在一百年间他们刻在骨子里的孤独临终都没能让他们爱人与被人爱,更没能让那个他们梦想开始的家园延续下去。那份历经百年的孤独如同最终掩埋马孔多的尘土般将人们的心尘封,哪怕是面向最亲的家人与朋友,也不能走入彼此的内心。反之,人们在战火中寻找斗争的意义,为战而战,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毫无意义则停下反抗,却将自己置于余生的悔意中靠着一遍遍炼金、铸造小金鱼,拆了寿衣又编织起来的活计度过暮年,至此一生人们终将在找寻自己追逐的那份心安,找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在这漫长岁月中寻觅答案,将自己置于永久的孤单之中。这漫长的一个世纪也曾光辉灿烂过,但最终却将人们淹没在了无边黑暗中,随尘烟逝去,这未免太过凄凉,令我思绪万千。
一、亲情也曾孤独
乌尔苏拉是见证整个家族诞生、辉煌、没落的人,也是这个家族兴衰的代表。她穷尽一生一心延续家族血脉,即便年老丧失视力也不肯服老,依靠暗中记下物品的位置和辨别声音来识别方向,以此瞒过了所有人。终究“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晚年身体羸弱娇小的她被孩子们提在手中当作玩具耍弄。随着她身体的每况愈下,似乎也揭示着这个家族即将走向消亡。事实上,乌尔苏拉是整个家族最清醒的人,她看着一代代身上相似的性格,叹息着:“世界好像在原地转圈。”她已经在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代血脉的孤独里预见了这个家族悲观的结局,故而竭力挽留。然而她似乎也只能做个旁观者,在她年轻时丈夫醉心探求奥秘整日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不闻窗外世事,更不用说照顾家庭了,在一次次的规劝中乌尔苏拉最终也没能改变什么,最后丈夫以“疯癫”的状态了却余生。看着一代又一代相似的命运,她深知这是个轮回却只是担负着家中事物,将庭院的秋海棠养的生机勃勃。她深知乱伦的背俗,却也只是在后辈们生下孩子时不断祈祷不要生出“长有猪尾巴”的孩子。在我眼中,乌尔苏拉是书中最温柔的存在,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照顾六代人直至生命尽头,但也是她的温柔让其在家中缺失了长辈的引领和指导力,最终让她成为家族也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旁观者。在那个不断轮回走向衰落的时代里,她独醒却无力,怎么能不孤独呢。
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三十二场战争甚至背离初衷于战争中迷失自我。阿玛兰妲被告知做完寿衣就会死去,从想尽办法拖延到宁静地迎接死神降临。他们都是孤独的。上校的孤独来自他对这个世界的冷漠,阿玛兰妲的孤独来自对付出爱和接受爱的恐惧。然而他们面临的这些困境时刻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使孤独无孔不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大多数人都谈不上幸福,物质匮乏的人们渴望触及不到的权利与财富,不缺钱财的人家渴望枯萎的温暖与爱,大多数人也说不上苦难,他们吃穿用度尚可过得去,只是缺乏生活的动力,像缺水滋养的黄绿色的草坪,没有生机。也许,没有不幸就是幸福。
有人说,爱是孤独的解药,而布恩迪亚家族没有爱,所以注定百年孤独。这个说法我不认同。乌尔苏拉说,只要我还活着,这个家就不会缺钱花。奥雷里亚诺第二死前拼命赚钱为了女儿能继续读书。阿尔卡蒂奥(第三代)被执行死刑前告诉妻子给女儿取名乌尔苏拉。他想说还是改成蕾梅黛丝吧,话未说出就被击毙。女儿出生后,乌尔苏拉说叫乌尔苏拉的人一生都很苦,还是叫蕾梅黛丝吧。尽管记忆里上校描述了战争的种种,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仍感受到上校心中对战争最真实的想法——恐惧。家人间延续到生命尽头的奉献、心照不宣的默契、对先人跨越时空的理解,都是对爱的真切写照。作者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让情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对于爱和孤独的刻画却真实到似曾相识,只因其表现的孤单与矛盾将现今人们的困惑都涵盖无余,对现实有着无限的反思价值。
有了爱,也会孤独。书中有人把孤独当特权,不希望被打破,有人把孤独当灾难,想尽办法摆脱,有人把孤独当常态,与之和解。人生而孤独,又试图把孤独变成独处,期待在独处中获得自我圆满。而孤独是无法百分之百地转化为圆满的独处的,是逃避,是和解,还是机械地重复,这是由心情与境遇决定的。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孤独无处不在,所以我们更应当牢牢建起积极的信念 ,与孤独为伴而非与其为敌。我们还应时刻记得再亲近的人也不会一丝不差地体会我们的所感所想,人各不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互相关心,及时交流,不让孤独见缝插针。
二、友情也曾孤独
“马孔多在下雨。”
“别傻了,赫里内勒多,八月份下雨很正常。”
轻描淡写的对话,实际上已经孤独至极。或许我说的不是雨,而是我渴望得到关心的心境,却只得到轻描淡写地回复。更可怕的是想倾诉的人能感受到这样言简意赅的回复背后暗含的冷漠。痴情的马尔克斯上校被阿玛兰妲回绝了爱意后,他向至交发电报企图得到一丝安慰,却被看作对下雨天的直陈,收到同样描述的话语,让一颗急于分享与渴望安抚的心灵失去意欲。马尔克斯上校与奥雷里亚诺上校的革命友情的根基在于他们同为自由党,在不知为何支持自由党的当下已然投入到战火之中,直至老年时期马尔克斯上校仍然支持着奥雷里亚诺上校,与其同一战线。然而他们不会多分出一分心思抚慰友人因失恋而陷入绝望的心情,怎么能不孤独呢。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其实不想悲欢相通。我们时刻都在渴望理解,但不应当奢望理解,而是要安于孤独,更乐于孤独。在那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专注于真正的自我,与我的天性相符的我,这样才能够既无烦扰又无羁束。
三、爱情也曾孤独
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孤独在于他逐渐将心爱的雷梅黛丝遗忘,独自在实验室里将雕刻的小金鱼熔化、再次雕琢,不断反复。直至他将雷梅黛丝的所有东西烧去,也试图将过往的心动了结,将自己存在于世间的痕迹全部抹去。尽管上校在战争中与十七个女子相识,并且她们分别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但没有一个人曾走进过上校的心。大概是那个时候,他明白了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忠贞的爱情也会枯萎,最终归于转瞬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生命仍在跳动,时钟还会转动,人生漫长,我们要学会与孤独和解,与孤独为伴。
阿玛兰妲的孤独在于她终身守贞,独自沉浸于缝制寿衣中。阿玛兰妲对爱情十分深沉,她性格内敛不愿坦露心声,最终却为与姐妹爱上同一名男子而变得不择手段。但是实际上她付诸实际并造成的所谓的后果就是——日夜祈祷能发生重大的事情以阻止贝丽卡成婚,最终因雷梅黛丝的意外“飞升”而内疚了一生,面对她的追求者她都一概回绝,直至孤独终老。在重读一遍过后我才发觉,她实际上爱的人是她的同胞哥哥上校奥雷里亚诺,阿玛兰妲对上校的爱十分隐晦,如果一不留神,很难觉察。阿玛兰妲深藏不露的性格很难表现出来,但从很多细节中,我们还是能够敏锐觉察出她内心深处的真实所爱。这份爱如此隐秘,如此深沉,以至于很难捕捉得到。这是一份在混乱时代有悖人伦的爱恋,是不被世人所容的感情,是足以让家族引来“猪尾巴孩子”的祸端,所以她只能小心翼翼地怀揣着这份心动,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而她则用一生的孤单来祭奠那份不曾开始就结束的爱情。
在书中布恩迪亚家族灭亡的一大重要原因是近亲结合与乱伦的循环往复,无论在小镇马孔多繁华到以纸币糊墙的地步,还是在房屋遭虫蚁啃食几近倒塌的落破之时,他们的情欲仍在轮回中进行,以至以生下猪尾巴的孩子告终。在面临呼之欲出的爱情时,他们有的选择克制进而孤独终老,有的选择接受爱从而服从命运的安排。在那个混乱的时代,经济的发达没能给他们带来思想上的进化,人们一次次在人性之中徘徊,有的遵从本心,有的顺应命运。布恩迪亚家族除却第一代与第七代,剩余几代都在道德与本能中追逐,沉浸在与自我和他人的思想斗争之中,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以自己孤独的灵魂喂养自己。
看完顿觉荒凉。但同时我也对孤独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孤独感,更是一个时代下人们冷眼相对,权利争斗的荒凉感。当再次读到最后那句“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我仍意犹未尽。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感受大抵是拿起它时爱不释手,一边迫切期待看到结尾,可真读到结尾时又觉得读得过快,未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只得再放慢读的速度,耐心咀嚼每句话所要表达的情感。哪怕拉美文学的一些言语表达实在晦涩难懂,但慢慢品读下来你就会为它的魅力所折服。如果说文学有什么不可替代之处,想必就是一种直击心灵的感受,是不曾经历的人生带给我们相似的情感,也是无数个驱使我放慢脚步,化孤独为独处的力量。
物质纷繁,经济社会日渐充盈,人们的心气也变得浮躁起来,沉心静气地拿起一本书来细细品读似乎也变成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百年孤独》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再读会觉得之前的自己浅薄。作为一本将魔幻现实主义运用得惟妙惟肖的著作,《百年孤独》将拉美文学那股将文学融入政治、融进历史的韧劲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就是拉美文学的魅力所在,读过一本就会再读无数本。每一部经典都会有人品读,读过后总有人为其写下评价。随着网络的发达,信息互换的速度加快,自称无暇读书之人游走于各类经典著作的故事梗概中,于各类名人名言中找补自己的文学素养,而那些经典也随之变为“经典”,这些任务式阅读似乎已然成为以学生为主的人群无限循环的怪圈,这是文学的一大损失,更是不知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一本好书的人们的损失,这类经典的存在不失为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对我们孤独灵魂的良好慰藉。
“他看到羊皮卷卷首的提要在尘世时空中完美显现: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至此,布恩迪亚家族从诞生至灭亡那与生俱来的孤独被大风刮散在了尘世间,而我们的孤独仍在继续。《百年孤独》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百年梦想幻灭的遗憾,是与永存的孤单友好相处的反思和决心。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我们只需在每个孤独的瞬间,与孤独共存,以孤独为乐。毕竟,生命各色,孤独才是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