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呼玛县在什么位置(黑龙江呼玛县概况)
黑龙江呼玛县在什么位置(黑龙江呼玛县概况)呼玛,原名古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设的站之一。1912年(民国元年)建呼玛设治局(驻地金山镇),1914年改为呼玛县,1916年(民国五年)由金山镇迁往古站,故称其呼玛。 1992年,呼玛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黑龙江上游右岸,是我国最北部的边境县之一。东与俄罗斯以江为界,国境线长377公里,南与黑河市、嫩江县、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接壤,西与新林区毗连,北抵塔河县。县境南北长230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全县总面积1433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1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1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5万人。全县除汉族人口外,还有满、鄂伦春、达斡尔、回、蒙古、朝鲜、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人口2547人,占总人口的5.7%。县政府驻地呼玛镇。呼玛县,因呼玛河得名。“呼玛”,又称“呼玛尔”、“库玛尔”,系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之意。汉晋属鲜卑,唐属室韦都督府,辽属东
呼玛县,隶属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地处北纬50°49′20″至52°53′59″、东经125°03′20″至127°01′30″之间,位于大兴安岭东麓,黑龙江上游西南岸。西部和北部与新林区、塔河县毗邻,南部与黑河市爱辉区、嫩江县接壤,东部与俄罗斯施马诺夫斯克市、斯沃搏德内市和马格达加奇区隔江相望。对俄边境线长达371公里,占到大兴安岭地区对俄边境总长的近二分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对俄边境线最长的县份。呼玛县辖6乡2镇1个办事处和54个行政村,总面积为14335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2012年)。县政府驻地呼玛镇,是1993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
呼玛县是大兴安岭地区唯一以农为主的行政县。著名特产有木耳、蘑菇、猴头、蓝莓。
历史沿革
呼玛县
呼玛县,因呼玛河得名。“呼玛”,又称“呼玛尔”、“库玛尔”,系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之意。汉晋属鲜卑,唐属室韦都督府,辽属东京道室韦部,金属上京蒲峪路,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初,始属宁古塔将军管辖。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在黑龙江上游呼玛尔河口附近,修建呼玛尔木城,改隶黑龙江将军管辖,属黑龙江副都统辖区。1727年(清雍正五年),黑龙江将军于呼玛尔城设置呼玛尔卡伦。
清末,1908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清廷批准,拟设呼玛直隶厅,驻西尔根卡伦。后因条件所限,缓设。1909年(清宣统元年),于呼玛尔河口设置呼玛尔河总卡官,节制呼玛尔河、依西肯、倭西门、安干、察哈彦、望哈达卡伦。隶属瑷珲兵备道。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7月1日,设置呼玛厅设治局,驻呼玛尔河口(又称“金山口”,今金山乡金山村)。1914年1月11日批准,将呼玛厅设治局改为呼玛县,为二等县。
同年7月11日,呼玛县知县孙绳武启用“呼玛县印”,隶属黑河道;10月批准,呼玛县署迁至古站(今呼玛镇)。1915年1月,将倭西门卡伦改为呼玛县分驻倭西门县佐。1916年4月,呼玛县署正式移驻古站。1929年2月1日,倭西门县佐升改鸥浦设治局,旋即改设鸥浦县。呼玛县由黑龙江省直辖,同年4月提升为一等县。1930年呼玛全县1.4万人。东北沦陷后,初由黑龙江省直辖,1934年12月划归黑河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47年3月,撤销鸥浦县和漠河县,并入呼玛县。呼玛县改隶黑河专区管辖。1964年8月,将西部林区划归大兴安岭特区管辖。1970年4月,将呼玛县划归大兴安岭地区管辖。1981年5月,将沿江漠河、兴安、开库康、依西肯公社和十八站公社分别划归新设置的漠河县和塔河县管辖。
1992年,呼玛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黑龙江上游右岸,是我国最北部的边境县之一。东与俄罗斯以江为界,国境线长377公里,南与黑河市、嫩江县、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接壤,西与新林区毗连,北抵塔河县。县境南北长230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全县总面积1433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1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1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5万人。全县除汉族人口外,还有满、鄂伦春、达斡尔、回、蒙古、朝鲜、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人口2547人,占总人口的5.7%。县政府驻地呼玛镇。
呼玛,原名古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设的站之一。1912年(民国元年)建呼玛设治局(驻地金山镇),1914年改为呼玛县,1916年(民国五年)由金山镇迁往古站,故称其呼玛。
呼玛又称呼玛尔、库玛尔、古站。呼玛地名是以黑龙江的一条较大支流,即呼玛河而得名。又称:呼玛尔、库马尔,《呼玛县志》(1982年版)记载;“呼玛、呼玛尔、库玛尔,均为蒙语,即行围前列之人的意思。另有资料记载,“呼玛尔为达呼尔语,‘高山峡谷不见日光的急流’之意”。又名古站,是齐齐哈尔通往漠河河的一站,称为古站。
1682年,清政府派宁古塔副都统萨布李甘率1500名士兵驻呼玛尔建木城,作为反击沙俄入侵的前哨阵地。从此加速了呼玛地区的建设开发。到清光绪15年(1889)派一协领专门管理呼玛尔河流域一带的鄂伦春人。至光绪32年(1906)在呼玛境内设15卡。光绪34年(1908年)于金山镇设黑河府署的呼玛直隶厅,加强对采金业的管理,严防沙俄入侵掠夺。
中华民国元年(1912)在呼玛之金山镇建设治局,1914年改丁等设治县——呼玛县,管理区域达漠河、欧浦之远。1917年4月呼玛县公署由金山镇迁至古站,同时漠河升为丙等县,1929年4月16日鸥浦升为丁等县。1934年1月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呼玛县,县实行参事官制度,基层政权实行保甲制,到伪康德9年(1942)改为村屯制。1945年8月8日3时苏联红军解放了呼玛县。
1946年8月13日建立了呼玛县人民政府,为黑河地区领导。1947年漠河、鸥浦为呼玛县的两上行政区。1955年国家对大兴安岭林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先后在县内建4个国营林业局。1967年4月15日成立呼玛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县政府。1969年呼玛县转划大兴安岭地区领导。1980年9月恢复呼玛县人民政府名称。1981年11月,呼玛县一分为三,增设漠河县、塔河县。直至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呼玛县划属黑龙江省,沿续至今。
人口状况
韩家园镇。原名东方红公社。面积2253平方公里,辖三个自然村,三个村民委员会。即韩家园、达拉罕、东兴。韩家园是镇政府所在地,冶金工业部韩家园金矿和韩家园林业局也驻韩家园镇。全镇人口5790人。
椅子圈煤矿,原名古龙镇,面积723平方公里,从1984年开始一直是一个独立的,距离呼玛县36公里处,隶属呼玛县不受任何乡管理,全矿483户,是一个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地方,从2007年国家煤炭局就开始派有关的部门来探矿。
兴华乡,面积761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村,8个村民委员会,即兴华、新立、新生、东山、三合屯、新民、宋家店、日胜利。兴华村为乡政府所在地,全乡人口1772人。
兴隆镇,面积2286平方公里,辖三个自然屯,三个村民委员会。即二道盘查、大砬子、兴隆。冶金部兴隆金矿驻兴隆镇,兴隆是镇政府所在地,全镇人口2242人。
金山乡 面积806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8个村民委员会,即金山、三间房、翻身屯、前进、兴盛、新街基、查哈彦、友谊。金山林场属该乡辖区。新街基村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全乡人口2270人。
荣边乡,面积2020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村,8个村民委员会。即荣边、红边、红星、湖通镇、河南、红卫、西山口、河口。乡辖区内有4个经营所(七棵树森林经营所、三分处森林经营所、椅子圈和古龙河森林经营所)。荣边乡为乡政府所在地。全乡人口3500人。
北疆乡,面积1652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村,5个村民委员会,即北疆、嘎拉河、铁帽山、加格达河、长山。十二站林场、嘎拉河林场在乡辖区内,北疆村为乡政府所在地,全乡人口2804人。
三卡乡,面积1790平方公里,辖10个自然村,10个村民委员会,即三卡、沿江、繁荣、黑山头、宽河、团结、青松、腰卡、老道店、星山。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三卡村。三卡林场、宝盈金矿、宽河水电站、团结水电站(建设中),江湾农场在三卡乡辖区内。全乡人口4213人。
白银纳民族乡,面积436平方公里,管辖红光、新河、新山、新村、胜利、玻璃沟、更新、白银纳8个自然村,8人村民委员会。白银纳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全乡人口1898人。
鸥浦乡,面积1408平方公里,管辖鸥浦、黎明,老卡、曙光、三合、正棋、怀柔、李花站8个自然村、8个村民委员会。鸥浦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全乡人口1481人。
呼玛县总人口44900人,男性占51.33%,女性占48.67%;有汉、满、鄂伦春、回、达翰尔、蒙古、朝鲜、俄罗斯、鄂温克、哈萨克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5.4%。鄂伦春、达翰尔、满等少数民族属远古籍于此游猎民族后裔。十七世纪出现了达斡尔村屯城塞,清朝建制以后,除鄂伦春民族外,各少数民族均已定居。清代后期,由于采金业的兴起,汉民族和其它民族大量进入,形成了多民族混居的现象。和平相处,民族融和,相互通婚。民族交往通用汉语,而汉语词汇中也增加融汇了不少其它民族语言、词汇。
地理
呼玛县
呼玛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的黑龙江之滨。南接黑河、北连漠河,东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国境线长377.5公里。总面积14,335平方公里,南北长230公里、东西宽13公里。
地处大兴安岭东麓黑龙江之滨,北纬50゜49′20″至52゜53′59″ 东经125゜03′20″至127゜01′30″ 东部和北部为黑龙江环绕,黑龙江主航道为国境线,北与塔河县相连,西为新林区、松岭区接壤,南与黑河市、嫩江县毗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