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梦儿子说想改行了(为了家族的生存和发展)
周公解梦儿子说想改行了(为了家族的生存和发展)商王对周昌的姿态很满意,释放并赐给周昌“西伯”的名号。意味着,从此周昌有了名正言顺的经营西部的权力。周昌父子在朝歌的惨痛经历,在史料中被有意无意抹去,却成为周发永远无法修复的精神创伤。然而, 周昌却坚定地走向追梦的路:引进姜太公治国,加强联系周边部落,西部部族渐渐出现归附周的趋势。商纣王察觉后,很快逮捕了周昌,把他关押在羑里(今天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周昌有三位成年儿子:伯邑考、周发和周旦(周公)。他们立即前往商都城朝歌奔走、营救父亲。周昌的嫡长子伯邑考做了人质被留在朝歌。商纣借故处死了他,把他剁成肉酱、制作成祭祀祖先的“牺牲”。按照当时的礼俗,祭祀后的祭品要分发给诸侯品尝。为了表示真心臣服,周昌忍痛吃下了儿子的肉。
文王周昌继承酋长之位时,周部落只是商王朝众多弱小属国中的一员。周昌的妻子来自东方部落,带来了东方文化。很长一段时间,周部族都在学习东方的先进文化。
周昌特别痴迷东方的甲骨占卜技术。他向占卜师学习之后,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他观察到自然界生生不息、日新月异,从中得到启示并推演出结论:周将获得天命,取代商。
(周文王)
周部落与商相比,实在过于渺小。这个梦想基本等于天方夜谭!
然而, 周昌却坚定地走向追梦的路:引进姜太公治国,加强联系周边部落,西部部族渐渐出现归附周的趋势。商纣王察觉后,很快逮捕了周昌,把他关押在羑里(今天河南安阳市汤阴县)。
周昌有三位成年儿子:伯邑考、周发和周旦(周公)。他们立即前往商都城朝歌奔走、营救父亲。
周昌的嫡长子伯邑考做了人质被留在朝歌。商纣借故处死了他,把他剁成肉酱、制作成祭祀祖先的“牺牲”。按照当时的礼俗,祭祀后的祭品要分发给诸侯品尝。为了表示真心臣服,周昌忍痛吃下了儿子的肉。
周昌父子在朝歌的惨痛经历,在史料中被有意无意抹去,却成为周发永远无法修复的精神创伤。
商王对周昌的姿态很满意,释放并赐给周昌“西伯”的名号。意味着,从此周昌有了名正言顺的经营西部的权力。
经营西部期间,周昌在众多诸侯拥护下称王。他借鉴殷商的法令制度,改进内政,进一步推进灭商的部署。
九年后,周昌去世,次子周发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周武王。
文献记载,武王即位之后,日常生活在惊恐之中。《逸周书》中大张旗鼓地祝祷武王长寿、康宁,实际上从反面证明武王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很差,引起了部族的担忧。
武王时常被噩梦惊醒:梦见灭商的谋划泄露,引起商王震怒,联络的盟国临时变卦,不能如约定前往讨伐商的战场,整个周部族即将被毁灭!
呜呼,谋泄哉!今朕寤,有商惊予。欲与无□,则欲攻无庸,以王不足,戒乃不兴,忧其深矣!——《逸周书•寤儆》
周武王每次从噩梦中惊醒之后,都派人把自己的弟弟周旦请来,向他诉说自己的恐惧、忧虑。
周旦为了宽慰、鼓励哥哥,尽可能积极解读他的梦境:我们的谋划不会泄露的!天下人想像不到我们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有灭商的念头,谁也不敢相信!只有我们无比伟大、英明的父王才能提出这个倡议!
你放心哈!根据父王的推演,天命不会永久眷顾商,只要我们敬重天命,保护小民!我们就会得到天命的眷顾,灭商的大业前途注定是光明的!
因武王噩梦频繁,周公也就一次又一次的为他解梦。经过反复、多次的补充解读、描绘,周公解梦的内容越来越完整、逻辑越来越严密。
(周旦)
周公把最初的愿景“我们会取得灭商胜利”,一步步扩展描绘成一个具体图示:
商王朝立国的时候,由于商的先王们谨慎顺应天命,顾及百姓利益,努力施行教化,所以上帝大力协助殷商立国。但是,到了商纣王时代,纣王根本不遵从商朝先王的教诲,行为举止放纵,从不把天命和老百姓的疾苦放在眼里,所以上天就不再保佑他。上天非常满意我们周的德政,因此授权给周祭天和统治天下的权利。最后决战周必胜!
(周商决战于牧野)
对于这个预言、推演的胜利图景,周公已经描绘得呼之欲出,具体而又明确。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从周昌到周公的这种预言,很接近“自我实现的预言”—— 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图式越强大越发达,人们越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与这些图式相符的信息上。它使人们按照所预言的情况去行动,结果最初预设的东西变成了真实的结果。
周武王在周旦预言的前景鼓励下,继续执行父亲的方针政策,发展壮大国力,联合诸侯,重用姜子牙、周公旦等人治国。
前1046年,武王率领诸侯联军进攻商都朝歌,在牧野决战。
商大败、灭亡,周取代商而统治天下。
周部族原本出于生存压力谋求向东拓展,尽管国力弱小,但在强大精神力量引领下,终于成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
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晋)皇甫谧撰,(清)宋翔凤等辑 :《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年。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美)默顿著,林聚任等译:《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三联书店,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