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草莓为什么那么贵(今年的草莓怎么又贵了)
现在草莓为什么那么贵(今年的草莓怎么又贵了)但是只要我们稍微动动键盘就能发现产量不足显然只是一个偶发性的浅层原因,在过去的十年里,草莓的价格水涨船高,涨价幅度远超物价涨幅。2011年12月,钱江晚报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当年杭州果品批发市场草莓的批发价仅有6.5元每斤,这样的价格在十年后的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涨得比杭州房价还快!好奇的不只是小编,上个月上海新闻晨报也针对草莓涨价采访了果农和水果商,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受去年台风、暴雨、高温等恶劣天气影响导致本地草莓产量低,转而采购成本更高的外地草莓提高了市价。如今的草莓这么贵,究竟是因为什么呢?01草莓的网红之路
“今年草莓好贵啊!吃不起了”听到购置年货的同事说起草莓的消息时,我脑海里印出的第一画面却是一段如今看起来有点凡尔赛的经历。
五六年前,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每次从家出发去车站的公路边上都是草莓园。店主们就在路边支个摊子,摆上一盆一盆又大又红的草莓,大的20,小的15,大棚里面无限量畅吃39元每人。
每次“莓瘾”犯了,我就钻进那一个个灰白的温室里大快朵颐。那时的草莓真的只是一种水果,远远没有如今那么高的溢价和话题度。
而现在打开杭州当地的生鲜电商平台上,品质较好的丹东草莓价格已经超过100元/斤,最普通的本土草莓价格也超过50元/斤,实现草莓自由看起来比实现车厘子自由都困难了。毕竟在同一电商平台,4J级高品质的车厘子售价也仅有80元/斤。
如今的草莓这么贵,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01
草莓的网红之路
好奇的不只是小编,上个月上海新闻晨报也针对草莓涨价采访了果农和水果商,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受去年台风、暴雨、高温等恶劣天气影响导致本地草莓产量低,转而采购成本更高的外地草莓提高了市价。
但是只要我们稍微动动键盘就能发现产量不足显然只是一个偶发性的浅层原因,在过去的十年里,草莓的价格水涨船高,涨价幅度远超物价涨幅。2011年12月,钱江晚报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当年杭州果品批发市场草莓的批发价仅有6.5元每斤,这样的价格在十年后的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涨得比杭州房价还快!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畅销。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的升高反而会增加,它所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挥霍性的消费心理。换句话说,贵才是成为爆款的基本前提,有时决定消费者需求的,并不只是便宜的价格和商品所具有的效用,人类的心理和文化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和享受,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因此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无论是草莓还是车厘子,在互联网时代,它们已经不再是只具备食用功能的水果,草莓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因素和社交属性。
打开朋友圈、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我们经常能看到人们分享各种精致生活,而丹东草莓、新西兰车厘子这些高档水果也成为了人们彰显格调、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道具。
参考水果界上一任C位网红车厘子,#车厘子红#成爆款色、#月薪多少才能实现车厘子自由#等涉及时尚、社会等角度的话题设置,吸引更多网友参与讨论,让车厘子在一众水果中成功出圈。
如今的草莓也大有重走这条网红路的迹象。听过白色草莓么?这类像笔者一样的直男第一眼就以为没熟的草莓最近就在社交媒体上话题不断。
特殊的白色品种草莓被互联网加持浪漫唯美的幻想。水果商也把自家白草莓的名字起得越来越像化妆品,比如淡雪、天使的实力、雪兔、美白姬,让它作为网红单品像白色恋人巧克力一样席卷全网,少数精明的商家甚至喊出了“没吃过白草莓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口号。
而成名更早的丹东草莓在这个冬天早已占领了B站、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各类网红带货评测不断。
从奇异果、奇亚籽、牛油果到车厘子、晴王葡萄、淡雪草莓……中国新中产们隔一段时间总要换一种水果来封其YYDS。这些价格不菲的水果也逐渐代表一种被互联网和网红经济渲染的精致生活,在各种大V和网红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随和追求这种“精致生活”,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们都变得越来越昂贵。
02
资本盯上高端果礼市场
社交经济、网红经济火热的背后,资本暗流涌动。在 #冬天里的第一颗草莓 的话题上热搜的同时,精明的中国商人也已经嗅到了高端水果市场的商机。
去年11月底,订阅制果礼品平台“采果猴子”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由餐饮产业公司投资。据官方介绍,成立于2019年的采果猴子是一家主打高端赠礼场景的订阅制果礼平台。采果猴子旗下主推丹东草莓的iMei Max品牌正是其主要业务,另外还有TOP MELON(网纹瓜)、16°(江城沃柑)等数十个高端果礼品牌。
与百果园、鲜丰水果等行业老大哥不同,采果猴子瞄准了高端果礼市场,巧妙地避开了与传统水果商超以及生鲜电商的直接竞争,正如其创始人刁瑞所言,“我们和每日优鲜以及百果园针对的人群不同,消费场景也不同,想要送礼才会想到采果猴子,而想吃水果,则会选择上述购买方式。”
针对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采果猴子重包装、重颜值、重宣传,看看下方他们家今年主打的粉草莓礼盒,包装美轮美奂,文案引人共鸣,直击年轻消费者的心。
创始人刁瑞说采果猴子在重新定义水果,用互联网思维做“水果”,当水果不是水果,而是一份高端果礼,为物质产品赋予情感价值和溢价空间,它就变成连接“人与人”的情感工具。“一份水果也是一份情感的见证,是一种关系维护、是一种情感连接行为,客户消费的也是这个行为。采果猴子不止于果礼市场,也属于爱和关怀市场。”
在这样的产品定位下,采果猴子积极拥抱社交媒体,官方宣称目前采果猴子全国线上有超过3000 品牌推荐官,也就是俗称的网红和大V。
仅凭借以私域为主的渠道,采果猴子在2020年的总营收就已经达到3000 万,成功吸引了资本的注意。今年品牌也将进入天猫、抖音等公域渠道。
采果猴子的商业模式值得创业者们思考,它采用高端果礼订阅制消费模式,顾客购买周期卡后,只需下单一次,就可以享受鲜果每周送达的服务,目前已推出月卡、季卡、年卡等订阅制套餐。以基础年卡为例,定价3988元/张,涵盖52份时令鲜果,每周配送一次。定制版则针对企业客户提供,会在基础套餐上额外包含节假日水果礼品和管家服务。
在供应链上,目前采果猴子储备有100多个千亩水果合作基地,均以稀缺性独特性、口感等综合维度进行选品,包括丹东草莓、吐鲁番葡萄、海南金钻凤梨等时令性水果,均采用优质产地和品质的水果,公司储备共有80 款水果。
采果猴子在打造订制的同时,也给到供应链一定确定性和稳定性。传统水果流通下,供给两侧并非信息流通和匹配,订阅制模式下,提前售卡能够以销订产,提高水果行业的流通效率。目前采果猴子的最快交付时间是15个小时,约为行业平均的3-10倍。
03
Z世代改变中国水果消费市场
“200元/斤的淡雪草莓供不应求”、“300元/斤的晴王四处断货”,高档水果市场火爆的背后是不断崛起的中国新生代的消费力量。
今天,中国有2.28亿80后,1.74亿90后,1.47亿00后,强烈的消费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正在社会漫溢,这些年轻人愿意消费、敢于消费、不怕负债。
融360消费调查显示,中国90后在借贷市场中占比高达49.31%,位居亚洲同龄人首位。这群从小就负债的年轻人中,每4人中就有1人使用花呗,每3人中就有2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最新款的手机,每2人中就有1人没有存款。
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尤其是1995年后出生的Z世代。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几乎从来没有挨饿受冻过,通常对苦难缺乏深刻的记忆,也没有省钱或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概念。
他们不同的消费观念也将影响整个水果消费市场,相对于价格,他们更加在意水果的品质和新鲜程度。他们对水果的附加价值也有了更高要求,颜值高不高、有没有话题性、符不符合他们的个人标签,值不值得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小红书,都成为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草莓的价格是100元还是50元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喜不喜欢。
而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预测,2020年我国水果人均消费量约为60kg,相比健康标准人均消费70kg以及发达国家人均消费105kg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由此来看,水果消费赛道仍然给创业者留有很大机会。
其实不只是个人消费,在健康生活理念愈发深入人心的今天,越来越多人也将水果作为了逢年过节送礼的选择,上文的采果猴子就是看到了这一赛道。而就礼品行业来看,根据全国工商联礼品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礼品市场规模超1.2万亿元,个人礼品市场份额约为23%,商务礼品约占21%,中国礼品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年复合增长率约为8.06%。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让人们养成了固定的日常送礼习惯,无论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还是生日、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重要的标志性时间。
如何让高端水果更高程度得融入到人们的礼品消费习惯,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行业的创新。
对后来者来说,更大的好消息是与其他行业不同,水果行业长期处于“品牌稀缺”的境地。上文提到的采果猴子的创业便始于创始人刁瑞发现面向国内新中产阶层这么大送礼需求市场,却找不到一个高档水果礼品品牌。
品牌化一直是水果乃至整个农产品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国内能被大众叫出名字的优质水果也就“丹东草莓”、“褚橙”那么几个。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小众水果、各类新培育的水果品种,虽然不断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中,却并没有给消费者留下记忆点。如果水果行业创业者能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挖掘新生代消费者在不同场景的需求,做出差异化的品牌,或许就能先拔头筹。
参考文献:
吃200元一斤的日本淡雪白草莓,就是财富自由?—— Vista氢商业
吃不起的水果背后,是网红经济下的过度消费与盲目升级!——同话财经
获数百万天使轮融资,采果猴子如何打造破亿销售额的“网红草莓”——红碗社
车厘子在三四线城市的走红,绝非偶然——真叫卢俊
草莓价格同比下跌三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