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玄奘西行求取佛经(玄奘西行求法共译佛经七十五部)

玄奘西行求取佛经(玄奘西行求法共译佛经七十五部)麟德元年圆寂,年六十五岁,葬于白鹿原,送葬者数万人。玄奘一生共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为中国古代四大译师(鸠摩罗什、真谛、义净和玄奘)之一。在西域十七年,经一百余国,熟悉各国语言,并记录当地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高宗永徽三年,朝廷在慈恩寺西院建大雁塔,收藏玄奘在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佛像。显庆元年,高宗又令人一同润色玄奘所译佛经,共有七十五部呈奏。京城人多来拜谒,玄奘奏请于僻静之处翻译,便移到宜君山故玉华宫(属今陕西宜君)。经过一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行经二十余国,到达北印度的滥波国(今阿富汗拉格曼省)。自此南行,经揭罗喝国到达犍陀罗国,后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温弥罗国(都今克什米尔印控匹之斯利那加)。停留两年,学习《俱舍论》、《顺正理论》,以及因明学、声明学等,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后,开始新的旅程。辗转来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菲罗兹布

玄奘,著名高僧,西行求法,建立法相宗。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卒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俗姓陈,名祎,洛州偃师(今河南偃师)人。

玄奘生于官宦之家,父陈惠曾任江陵县令,家中兄弟四人,他是幼子。自幼聪颍,熟知典故,父亲讲“曾子避席”故事,玄奘也象曾子一样,整襟而起,离席而立。兄长捷出家于洛阳净土寺,他也经常到寺中听诵经和讲论,对佛教产生深厚兴趣。隋炀帝大业八年,朝廷在洛阳剃度二十七名和尚,玄奘因年小而落选。大理寺卿郑善果见陈祎潜质不凡,破格让他剃度,取名玄奘。出家后,即随长捷在洛阳净土寺习诵听讲。法师教授的《涅槃经》、《摄大乘论》等一遍即理解,两遍可复述,令法师们称奇,便让他升座复述。玄奘能尽到师责,自此名声远播,其时才刚刚十三岁。

唐朝建立,随兄长来到长安,居住在庄严寺,又到四川成都空慧寺,系统学习《摄大乘论》、《毗昙》、《迦延》等。高祖武德五年,二十三岁时在成都受比丘戒。在这段时间内,他潜心研究佛学经典,后又到湖北荆州天皇寺,讲习《摄大乘论》和《毗昙》,北上向道深法师学习《成实论》后,返回长安。武德九年,遇到来自印度的波颇密多罗,听说他的师傅、印度佛教高僧戒贤在那烂陀寺(今印度巴特那尔南)讲授《瑜迦师地论》,就有了赴印度求法的想法,并开始学习西域各国语言和梵文。

太宗贞观元年入长安大觉寺,向道岳法师学习《俱舍论》。当时的佛学智者法常和僧辩都对他特别欣赏,称其“千里驹”,因而闻名长安。贞观二年,向朝廷请求西行,未准。翌年,河南、关中、陇右等地区饥荒,二十九岁的玄奘随饥民和商人开始西行求法之路。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受邀讲习《涅槃》、《摄论》等月余,受到当地人士和商人赞许,西行求法之事逐步在西域传开。凉州都督欲阻止他西行,幸得当地佛教众帮助,日夜兼程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东),之后一人步入茫茫沙漠,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今新疆哈密地区)。

经过一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行经二十余国,到达北印度的滥波国(今阿富汗拉格曼省)。自此南行,经揭罗喝国到达犍陀罗国,后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温弥罗国(都今克什米尔印控匹之斯利那加)。停留两年,学习《俱舍论》、《顺正理论》,以及因明学、声明学等,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后,开始新的旅程。辗转来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菲罗兹布尔),居住一年多。贞观五年到达中印度,游历三十余国家,学习佛教经典。

此后,继续向那烂陀寺进发,寺中僧众久闻其大名,上千人迎接,并引其参拜寺院主持戒贤,收其为徒,倾心相授。五年时间,着重学习《瑜伽论》,兼学婆罗门书、印度梵文。后来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学习两月,又到杖林山向胜军居士学唯识、因明两年。贞观十五年,回到那烂陀寺,为寺众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当时,大乘佛教分作空、有两宗。玄奘用梵语写成《会宗论》三千颂,融汇两宗思想,赢得戒贤法师等人赞许。玄奘口才出众,知识广博,每到一处都会讲解佛教学说,西域各国人士都很尊敬信服他。贞观十六年,戒日王举行无遮大会,玄奘为论主,赢得大、小乘佛教的一致认可,被尊称为“大乘天”和“解脱天”,按当地风俗骑大象游行一周,又参加了七十五天的施舍大会后,启程回国。

贞观十九年,四十六岁时回到京师长安。第二天,即展示了他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佛像。玄奘到洛阳拜见了太宗,太宗非常高兴,打算让他还俗从政,玄奘谢绝,并请求到少林寺翻译佛经。后来,太宗下诏梵本六百五十七部在弘福寺翻译,广召知识渊博沙门五十余人,帮助他整理。贞观二十二年六月,玄奘应诏拜见太宗,太宗再一次让他从政,再次谢绝,太宗被他的至诚感动,特为他的译经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高宗永徽三年,朝廷在慈恩寺西院建大雁塔,收藏玄奘在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佛像。显庆元年,高宗又令人一同润色玄奘所译佛经,共有七十五部呈奏。京城人多来拜谒,玄奘奏请于僻静之处翻译,便移到宜君山故玉华宫(属今陕西宜君)。

麟德元年圆寂,年六十五岁,葬于白鹿原,送葬者数万人。玄奘一生共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为中国古代四大译师(鸠摩罗什、真谛、义净和玄奘)之一。在西域十七年,经一百余国,熟悉各国语言,并记录当地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玄奘墓在今洛阳市偃师缑氏镇唐僧寺村,国道207可达,地理坐标北纬34°35'48.24",东经112°48'42.36"。现辟为玄奘墓园,为后人修建的纪念性墓。墓葬位于村庄内,南临国道207,东临玄奘寺。墓冢建于方形台基之上,周边砌筑栏杆。墓冢呈圆形,直径约13米,高约4米。周以石围砌成须弥座,高约1米。冢前有现代墓碑,书“大唐三藏法师玄奘之墓”。冢正前有五层方形砖塔和经幢。园内尚有玄奘弟子纪念碑刻数十通。

玄奘西行求取佛经(玄奘西行求法共译佛经七十五部)(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