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麦家作品(作家麦家与休学3年青春期儿子的故事)
著名作家麦家作品(作家麦家与休学3年青春期儿子的故事)那如何才能走出迷茫的青春期呢?所以,相信我,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期的困惑,无助,彷徨,你不孤单,孩子也不孤单。还讲到他的儿子在青春期里整整3年里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只有上厕所、吃饭才出来。但是这些叛逆的青春期并不有影响麦家成为中国当代文坛里最成功的作家。而他的儿子在高考的最后时刻成功的申请到了去美国留学。
文|花姐姐
最近收到很多家长问有关青春期孩子的话题,我们也就这个问题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能更好处理青春期孩子的问题。
为了让大家相信只要我们能用心陪伴,孩子就会战胜青春期的问题,这篇文章中我将和大家分享作家麦家与青春期儿子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里麦家讲述了自己的青春期,因为父亲打他,他一气之下17年没跟父亲说话;
还讲到他的儿子在青春期里整整3年里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只有上厕所、吃饭才出来。
但是这些叛逆的青春期并不有影响麦家成为中国当代文坛里最成功的作家。
而他的儿子在高考的最后时刻成功的申请到了去美国留学。
所以,相信我,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期的困惑,无助,彷徨,你不孤单,孩子也不孤单。
那如何才能走出迷茫的青春期呢?
或许我们能从麦家与儿子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以下是《环球时报》为专访原文:
环球时报:您的儿子对文学感兴趣吗?
麦家:开始是感兴趣的,他11岁就出了一本书,是科幻类的。青春期以后他就跟文学决裂了。
环球时报:为什么?
麦家:他跟我说,他最瞧不起作家。
环球时报:什么理由呢?
麦家: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是作家,我每天跟他朝夕相处。人在什么情况下最美?就是若即若离,距离产生美。我跟他整天搅在一起,还经常吵架,尤其是他青春期来的时候,对我恨之入骨。他觉得我身上任何一切都是缺点,他怎么可能当作家?如果父亲是木匠、泥瓦匠,孩子很容易成为工匠,甚至父亲是画家,孩子也容易成为画家。但如果父亲是作家,他的后代很难成为作家。
环球时报:泥瓦匠、木匠也可能跟儿子有矛盾,为什么儿子还能继承他的事业,不会跟他决裂?
麦家:我觉得有一个原因,就是泥瓦匠、木匠甚至画家,这些职业里有一个技术的东西,它是可以传承的一种技艺。而文学确实没有这种可以传承的技术层面的东西。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主要是来自他的内心,技术层面是次要的。你要能想到别人想不出来的奇特故事,你能对人生、人性有一种奇特的感受,这是你成为作家的先驱条件。因此,作家很难传承。
环球时报:您和青春期的儿子感情不是特别融洽,据说您小时候跟父亲的关系也不太好,17年没跟父亲说过话,是这样吗?
麦家:很惭愧。
环球时报:当时是什么原因?
麦家:因为当时我父亲打了我一顿,狠狠地打了我一顿。
环球时报:就因为这个?
麦家:他之前也打过我很多次,我小时候确实比较淘气,经常挨打。每一次挨打,我妈就劝我。她有一整套语言,都是土话,比如说,“若要会,头长块”,就是说,一个东西要学会它,头上要长包。还有,“如果你父亲今天在家里打你一顿,你将来到社会上就会被人少打一顿。”再比如,“如果没有父亲打你,你就是一个可怜的人”。意思是说,你父亲死掉了,父亲打你是你的荣幸。类似这样的话,我母亲经常教育我,我也得到了安慰。但有时候量变会引起质变。道理经常说了后,安慰的效果也越来越差。
青春期是什么?后来自己面临儿子青春期的时候,我突然深有体会,青春期的孩子就是一只老虎,就是一把刀。那个时候他生理成熟,心理上不成熟。你要小心翼翼,不能去惹他,惹了他以后他是不要命的。
环球时报:父母打孩子也挺常见,但像您这样十几年不跟父亲说话比较少见,这和您的性格有关系吗?
麦家:我觉得跟我性格有关系。有的人天性就比较平和,我觉得父亲、我和我的孩子,有一种遗传基因,就是天性里有比较极端的一面。这种人的青春期是比较难过的,很容易受到伤害,自我封闭,跟别人产生冲突。另外,也跟我童年经历有关。我是1964年出生的,两年以后,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我们家真是太奇特了:我外公是地主,我爷爷是基督徒,我父亲是反革命。出生在这个家庭里,我本身对家庭是充满怨言的。因为你一出生就是错的,就是受罪,感觉是这个家庭剥夺了你做一个正常人的资格。尤其是我上学以后,那种被人歧视、被人排挤的感觉已经植入我的灵魂深处了。所以,我对家庭天生有一种叛逆,觉得是他们害了我。人在童年时,大人说什么就认什么,也没有反抗力,当青春到来时,你有反抗力了,它会爆发出来,加上特殊的打击,就会变本加厉。
环球时报:您觉得对青春期的孩子怎样教育才是比较好的方法?
麦家:通过带自己的孩子,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不要放弃。你就小心翼翼地陪着他,你说的话肯定不管用,你做的任何一件事他不会欣赏,但你照样要去说,要去做。他不想跟你在一起,但你一定要坚持陪伴他,不要放弃。你没有理由放弃,因为任何一次放弃他可能就跌落悬崖了,你放弃很可能会伤害他一辈子,也伤害你一辈子。也不要跟他发生冲突,你就是陪着他,看着他就可以。
曾经的整整3年,我真是度日如年。儿子就是不想上学,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只有上厕所、吃饭才出来。在这期间,我感到很庆幸、很欣慰的一件事是,我们一直陪着他,家里始终有人。大部分时间是他妈在,其中有半年他妈回成都了,我就守了他半年,所有出差全部取消掉,就是不让他流入社会。
环球时报:现在儿子去国外读书了,你们的陪伴算是收到一些效果了吧。
麦家:青春期的孩子有时候会“一夜天亮”,他有一天会突然懂事。这就是年龄的魅力,时间的魅力。
环球时报:您后来是怎么一夜天亮的?
麦家:我后来是因为孩子出生了,自己当了父亲,才慢慢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艰难。另外,眼看着父亲慢慢变老,觉得他不值得你恨,值得你同情了。这种血脉的东西说不清楚,恨真的有时候会一夜之间消失掉。
环球时报:对于父亲,您有没有觉得愧疚?
麦家:当然很愧疚。我经常回家,勤的话一个星期回一次,忙的话就两个星期,至少一个月肯定是要回去的。我基本上每次回去都会去我父亲坟前,和他聊天。这就是一种愧疚,以前没说的话他去世后再说。每一种灾难,对普通人来说是灾难,对作家来说,可能就是他写作的一种财富。
环球时报:您正在创作的新书中,会写到您和父亲的故事吗?
麦家:会有。这本书的主题其实就是探究亲情,主要是写我和父亲感情的决裂,导致互相伤害和最后的愧疚,这是非常大的一块内容。这种东西就是我命定要写的。因为这种情结那么深刻,已经刻到你的骨髓里,你不写会不舒服的。只要我活着,我不可能不写。
附:《致信儿子》全文
致信儿子
麦家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在你的万里之外,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
世界很大,却是大同小异。也许此刻最不同的是你,你的父母变成了一部手机、一份思念,今后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劳,饿了要自己下厨,累了要自己放松,哭了要自己擦眼泪。这一下,你是那么的不一样了,你成了自己的父亲、母亲。这一天,是那么的神奇,仿佛你一下就长大了。
但这只是仿佛,不是真实。真实的你只是在长大的路上,如果不是吉星高照,这条路必定是漫漫长长的、风风雨雨的。我爱你,我真想变成一颗吉星,高悬在你的头顶,为你挡掉风雨,让你在和风丽日当中一直前行。
但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可能,我也不会这样做。为什么?因为我爱你,因为那样的话,你的人生是空洞的、苍白的、弱小的,这样的话我会感到羞愧的,因为你真正失败了。你可以失败,但绝不能这样失败,竟然是被太阳晒死的、是被海水淹死的、是被寒风冻死的。作为男人,这也许是最大的耻辱!
作为父亲,我爱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保护好自己哦。说到保护,首先你要保护的是你的生命,要冷暖自知,要劳逸结合,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生命是最大的,在生命面前你可以放下任何一切,不要选择。
其次,我要告诉你,你必须守护好你的心。这心不是心脏的心,而是心灵的心。它应该是善良的、干净的、充实的、博爱的、审美的。心空了,陷阱无处不在,黄金也是陷阱;心脏了,人间就是地狱,天堂也是地狱。
关于爱,你必须要做它的主人,你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爱你不喜欢的人,爱你的敌人,仇人。爱你不喜欢的人,这才是修养。
儿子,也许你会说,你的父亲真啰嗦,是不是。好吧,到此为止,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别想家。如果你想家了,实在太想,就请你打开一本书。
你知道的,爸爸有一句格言:读书就是回家!请让我最后啰嗦一句,刚才我说的似乎都是一些战略性的东西,让书带你回家,让书安你的心,让书去练你的翅膀,这也许就是战术。
我是花姐姐,专注家庭教育,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有用,请帮忙点赞转发,关注我,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