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去秋来又一年枫桥夜泊(琵琶一曲绝千古)
雁去秋来又一年枫桥夜泊(琵琶一曲绝千古)后人为了纪念白居易,便在他当年送客地方兴建一亭,取名“琵琶亭”。自此以后,名人雅士、诗人墨客纷至沓来,登亭怀古,遥想琵琶往事,留下众多的题咏。“亭因诗而作,诗因亭而丰”,琵琶亭也因此亭誉中华,但世事沧桑,琵琶亭屡兴屡废,最后一次厄运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败于兵火,荡然无存。唐玄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的一个夜晚,因“越职言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送客至长江边时,忽从一船里传出嘈嘈切切的琵琶声,那乐声悲切凄凉,牵动着诗人的情思。“移船相近邀相见”,原来是一位琵琶女,便请过船来,邀弹数曲。女子乃是长安一娼女,年长色衰,委身嫁给一个商人,于是就流落江湖。琵琶女天涯沦落的悲惨身世,使白居易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深感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禁泪湿青衫,炽烈的激情在诗人胸中翻涌,写下这首千古绝唱《琵琶行》。 锁江楼塔塔高35米,造就七层,六面锥状,青砖砌身,石凿拱
图、文原创 // 年波也则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dz9689)
江西九江这个地方,很早以前不但不是一个城镇,甚至不是一块陆地,而是一片江湖。后来积沙成洲,所以始称江洲。又因为境内有浔水,所以又叫浔阳。相传上古时代曾有九条江在这里汇合,奔腾入海,故有“九江口”之称。成陆后来此聚居的人越来越多,终成城镇。其实,因为九江地处多条河水汇流长江的地方,并非恰好九条,古时以“九”为多数,故名九江。 “九江”的名称,最早出自战国时的《禹贡》一书。关于它的来历,有过这们一段传说:黄河的龙王有十个无法无天、性情凶暴的太子,经常兴风作浪,泛滥成灾。南海观音把它们一一擒获之后,不料跑掉了九条。这九条孽龙没有逃回黄河,却逃窜到了长江边的鄱阳湖里,恶性不改,继续为害四方。当地有个叫景星的壮士。为了替民除害,练功十载,向九龙发起进攻。九第孽龙向长江里逃窜里,冲出九条水路。景星历尽艰辛,终于将孽龙一网打尽。后人为纪念这位壮士,特地将景星斗龙的湖洼取名“景星湖”(即现今市内甘棠湖),将鄱阳湖入长江口这块地方称为“九江”。
在九江市东北隅的长江之滨,傲然屹立着潇洒古朴、风雅维妙的锁江楼塔。
锁江楼塔塔高35米,造就七层,六面锥状,青砖砌身,石凿拱顶,宛如撑天大柱突兀江畔。塔内有木梯,沿梯盘上,登临顶端,极目环顾,北瞰远山渺黛,南视古城幽雅,仰观蓝空蔚媚,俯看碧江波粼。
明万历14年(1586年),时任九江的知府吴秀既为锁江镇水,也为祈求文风昌盛,兴建了锁江楼塔。锁江楼塔作为九江的风水宝塔,400多年来饱经历史的磨难和风雨的侵蚀。据载,明万历三十六年,九江发生了地震,锁江楼和江岸一侧的四尊铁牛的两尊坠入江中,而锁江楼塔却完好无损。清乾隆十三年,当时的官府重建了锁江楼,并增建了看鱼轩。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江,锁江楼毁于战火,剩下的两尊铁牛也不知去向,唯锁江楼塔幸存。
塔楼上眺望九江市区和浔阳楼
沿九江滨江大道向东,过了长江大桥,便见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立在面前。楼上方墙上镶嵌着刘海杰书“琵琶亭”三个大字的门匾。步入门楼,一条宽敞的碎石道直伸前方。道中央,竖立着白居易高大的汉白玉全身雕像。石雕像秀才清新,婉雅俊逸,展示了白居易不可言语的个性,雕像两旁辟有两块绿茵茵的草坪,坪上种着长青树和翠竹,为整个亭园增添了几分秀色。
唐玄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的一个夜晚,因“越职言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送客至长江边时,忽从一船里传出嘈嘈切切的琵琶声,那乐声悲切凄凉,牵动着诗人的情思。“移船相近邀相见”,原来是一位琵琶女,便请过船来,邀弹数曲。女子乃是长安一娼女,年长色衰,委身嫁给一个商人,于是就流落江湖。琵琶女天涯沦落的悲惨身世,使白居易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深感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禁泪湿青衫,炽烈的激情在诗人胸中翻涌,写下这首千古绝唱《琵琶行》。
后人为了纪念白居易,便在他当年送客地方兴建一亭,取名“琵琶亭”。自此以后,名人雅士、诗人墨客纷至沓来,登亭怀古,遥想琵琶往事,留下众多的题咏。“亭因诗而作,诗因亭而丰”,琵琶亭也因此亭誉中华,但世事沧桑,琵琶亭屡兴屡废,最后一次厄运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败于兵火,荡然无存。
重建的琵琶亭坐落在九江长江大桥南,是一座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园林建筑,整个建筑群由亭、台、楼、廊、池辅组成。
《琵琶亭》正面照壁上嵌着由毛泽东书写的《琵琶行》诗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