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论语有关好学的句子及道理(文辞华美是追末忘本)

论语有关好学的句子及道理(文辞华美是追末忘本)但是,孔子反对“巧言”,他说:“巧言乱德。”巧言,就是说话华而不实,真话、实话的成分少,而假话、套话、空话成分多。花言巧语的人都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只会华而取宠,因而孔子认为,花言巧语容易败坏人的德行。语言有文采才能生动,人们爱听爱看,才能广泛流传。流传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文采飞扬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引用孔子的话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意思是语言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礼记•表记》记载,“子曰:情欲信,辞欲巧。”感情表达要有真情实感,而言语则要和顺美巧。孔门四科,言语是其中之一。这些充分说明,孔子并不反对语言要有文采。

人们通过语言表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口说的是言辞,手写的是文辞,不管是口说还是手写,首先要让人听得清楚或者看得明白。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辞达而已矣”,辞,就是指言辞与文辞;达,就是通达,不只是语言通顺,还要把意思表达清楚。

这就说明了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主旨就是要清楚地表达思想,达意是根本,而语言的修饰是其次,不能华丽的词藻害意。《论语》是语录体,语言都很简练,但很多语句通俗易懂,就是现在读起来也明白,不觉得深奥难懂。

论语有关好学的句子及道理(文辞华美是追末忘本)(1)

孔子的语言简洁,评价自己学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果突出了子路(由)尚武,做事果敢的个性;达表现了子贡能言善辩,做事灵活的特点;艺正是冉有(求)多才多艺的表现,用了1个字就把学生们的个性特点刻画得活灵活现。

那么,孔子是不是反对语言要有文采呢?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引用孔子的话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意思是语言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论语有关好学的句子及道理(文辞华美是追末忘本)(2)

《礼记•表记》记载,“子曰:情欲信,辞欲巧。”感情表达要有真情实感,而言语则要和顺美巧。

孔门四科,言语是其中之一。这些充分说明,孔子并不反对语言要有文采。

语言有文采才能生动,人们爱听爱看,才能广泛流传。流传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文采飞扬的。

论语有关好学的句子及道理(文辞华美是追末忘本)(3)

但是,孔子反对“巧言”,他说:“巧言乱德。”巧言,就是说话华而不实,真话、实话的成分少,而假话、套话、空话成分多。花言巧语的人都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只会华而取宠,因而孔子认为,花言巧语容易败坏人的德行。

孔子认为,能说会道不能代表一个的能力水平,更不能代表一个的德行。有仁德的人不是不会说漂亮话,而是不能说那些哗众取宠的话,靠的是人格魅力赢得人们的喜爱,不用靠华美的语言来装饰自己,更不会说讨好人的话来取悦别人。

论语有关好学的句子及道理(文辞华美是追末忘本)(4)

文风往往是一个国家国运气象的征象。社会浮夸,文风就虚浮艳冶,与政治没落相呼应。《礼记》上说“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天下社会秩序混乱时,人们的言辞就华而不实。两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玄学盛行。

有作为的帝王特别重视文风,反对虚浮的文风。朱元璋多次下令“自今有以繁文出入者,罪之”。有个叫茹太素的官员呈奏洋洋万言,直到最后五百字才入正题,朱元璋便命人杖责,以儆效尤。

论语有关好学的句子及道理(文辞华美是追末忘本)(5)

孔子认为,语言先求其质,而后求文采,美的辞令必须能准确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才有价值。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德的人说话自然而然流露出德行,内外一致。反之,“有言者不必有德”,说好听话的人不一定德行就好,言与行未必一致。修辞必须与思想内容合一,也就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才可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语言很重要,然而不是得越多就越好,孔子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意思是君子对于说话措词,一定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能有一点马虎。否则,言多必失,就会犯错误。

论语有关好学的句子及道理(文辞华美是追末忘本)(6)

孔子提倡语言要谨慎,内容要正确。“子不语:怪、力、乱、神。”要求“非礼勿言”,作为正人君子,不合规范的不能说。说不该说的话不要说,不要自以为是乱发议论。不能散播错误言论,误导他人;不能道听途说,传播虚假信息;不能信口雌黄,谎言连篇欺骗他人;不能两面三刀,调拨离间。

“辞达而已矣。”孔子的这句话切中了说话写文的要害。语言表现贵在达意,文辞不能过于浮华,不能文过其实,表达确切最为要紧,说话、写文章要恰到好处。

相反,越是内涵不够,越是爱追逐华丽的文采,词语的堆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洋洋洒洒,不知所云。这是写文者的大忌,切记!

#头条品书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卫灵公篇》:

【原文】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言辞能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