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陆战之王坦克发展史)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陆战之王坦克发展史)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战果让各国领悟到坦克的运用应该加以集中,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而集中坦克使用之后,相对应的火炮支持,补给后勤和运输系统都需要跟着改变,这些在战争中学习到的经验彻底改变日后的战场形态。在两次大战期间,坦克的运用与编组方式在各国兴起广泛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大致上分为两派,一派的意见是认为坦克应该是支援步兵的一个系统,因此需要搭配步兵部队的编制与作战型态,平均分配给步兵单位指挥调度。另外一派的意见认为坦克应该要集中起来使用,利用坦克的火力、防护与机动力的三项特性作为战场上突破与攻坚的主力角色。前一派的意见在当时占了大多数,后一派则以德国代表。六十年代以前的坦克首辆坦克Mark I 坦克于1916年开始服役,由英国战地记者埃文顿所设计,英国军方建造而成。1903年履带车辆发明,主要是当作农业用的牵引机,一战时因为传统轮胎式的装甲车辆无法在满是凹坑和松软泥土的战场冲锋,否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陆战之王坦克发展史)(1)

坦克

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强大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车辆,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具威胁的反抗力量。坦克一般装备一门大口径火炮(视坦克类型而定,有些现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直升机导弹)以及数挺防空或同轴机枪。坦克大多使用旋转炮塔,但亦少数使用固定式主炮(例如瑞典的S型坦克,只透过机动来开火)。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火控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装甲车体等系统组成。大多数现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潜渡能力。

坦克的名字来源

“坦克”是英语“Tank”的音译,原意为“大水柜”,因为制造坦克是在极机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最初是因当时参与建造的工人误以为他们在建造军舰装淡水的大水柜(即"TANK"),而英国军方为了在1915年首次使用坦克作战之前对外保密。因此他们在送往战场的坦克贴上“Tank”的字样,并对外宣称是它们是盛载食水和食物的容器,该名称便一直沿用至今坦克车的概念最早可见于列奥那多·达芬奇手稿中的一台圆锥体的武装装甲车。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陆战之王坦克发展史)(2)

达芬奇手稿中的坦克

六十年代以前的坦克

首辆坦克Mark I 坦克于1916年开始服役,由英国战地记者埃文顿所设计,英国军方建造而成。1903年履带车辆发明,主要是当作农业用的牵引机,一战时因为传统轮胎式的装甲车辆无法在满是凹坑和松软泥土的战场冲锋,否则便是装甲不足以抵御机枪和手榴弹的威力。英国这时候注意这台履带车辆,不但在1915年2月成立Landships(陆舟)的研究机构,并向HOLT购买两台牵引机做研究,同年底,该机构研发出第一辆装甲履带车被称为“小威利”。

英国也是第一个在战场上使用坦克的国家,当时的坦克主要是为了克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战场上僵持不下的壕沟战局面。但是初期坦克的表现差劣,可靠性差、底盘没有独立悬吊系统,十分不舒适,操控环境非人性化,造成官兵晕眩呕吐、军人抱怨连连,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德国也开发出他们自己的坦克A7V步兵战车加入战场。只是在战争结束前并未发生多数坦克在战场上对决的场面。

在两次大战期间,坦克的运用与编组方式在各国兴起广泛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大致上分为两派,一派的意见是认为坦克应该是支援步兵的一个系统,因此需要搭配步兵部队的编制与作战型态,平均分配给步兵单位指挥调度。另外一派的意见认为坦克应该要集中起来使用,利用坦克的火力、防护与机动力的三项特性作为战场上突破与攻坚的主力角色。前一派的意见在当时占了大多数,后一派则以德国代表。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战果让各国领悟到坦克的运用应该加以集中,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而集中坦克使用之后,相对应的火炮支持,补给后勤和运输系统都需要跟着改变,这些在战争中学习到的经验彻底改变日后的战场形态。

在这个阶段之后坦克的编组与运用又有两种不同的方向,一派认为坦克需要步兵的协助,因此步兵需要增加机动力,这也就是机械化或者是摩托化步兵单位的兴起。另一派认为如果步兵赶不上,那么只要坦克就可以独揽大局。后一派的意见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当中失败,所以坦克还是需要和步兵相互配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坦克的分类

主战坦克常以“代”作分类,但其依据依照各国的定义而有所不同,也从未有过明确的定义。苏联与俄罗斯军方将主战坦克的代划分起于1945年,并至今为止认为主战坦克共有4代的级别,而加拿大战略学者则认为主战坦克仅有三个世代之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军方也认为自军坦克仅分作三代。

1983年,洛尔夫·海尔梅斯提出三个坦克代以及三种“过渡”代,后者包括了大部分的升级版坦克。第一世代主战坦克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坦克的基础发展而来,或深受其影响,特别是T-34和豹式坦克。第二代坦克配备有核生化防护机制、红外线夜战设备、稳定控制的主炮和机械化的火控系统。第三代坦克则被定位使用热像仪、数位火控系统和特制(复合)装甲。

第一代坦克

第一代主战坦克为中型坦克的设计,或由二战的中型坦克转型为主战坦克的结果

苏联T44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陆战之王坦克发展史)(3)

博物馆陈列的T44

1944年服役

T-44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生产的一种中型坦克,用以取代当时大量服役的T-34坦克。对比于T-34以及后来的T-54/55坦克,T-44仅生产很少,约2000辆左右。不过这辆坦克的诸多设计被沿用在稍后服役的T54/55与T-62等坦克上。

基本规格

重量31.8吨长度7.65米(炮向前)宽度3.25米高度2.46米载员4人
(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

主武器85毫米 ZiS-S-53(T-44-85) 122毫米 D-25T(T-44-122)

副武器DPM 7.62mm机枪

发动机V-44 12汽缸水冷式柴油引擎520匹(388千瓦)

功率/重量16.3匹/吨

悬挂扭力杆式

作战范围350公里

速度53公里/小时

苏联T-54/55系列主战坦克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陆战之王坦克发展史)(4)

波兰装备的T55A

服役时间:T54 1950年 T551958年

T-54/55型坦克是由原苏联设计的中型坦克。其原型于二战结束前的1945年3月问世,量产则开始于1947年。其后,T-54/55型坦克迅速成为苏联及华约国家的装甲主力,并被输出到众多国家(主要是社会主义各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因而,T-54/55型坦克参加了20世纪后半叶的几乎所有武装冲突。T-54/55系列坦克可说是有史以来产量最大的坦克,其总数据估计高达86 000-100 000辆。

在苏联,T-54/55型的主力地位很快被后继的T-62和T-72所代替,但在其他很多国家,T-54/55系列被沿用多年。直到今天,仍有50多个国家在使用T-54/55及其种类繁杂的改型。

T-54/55系列坦克主要在中东战争中与西方坦克交手,这一型号的装备促成了美国第一种主战坦克——M60的诞生

基本规格

(T-55)重量39.7 吨长度6.45 m宽度3.37 m高度2.40 m操作人数4

装甲炮塔203毫米(仅在炮塔最底部有这个厚度)、车壳99毫米

主武器100mm D-10T

副武器1×7.62 mm SGMT机枪、1×12.7 mm DShK重机枪

发动机V-55 12缸柴油机433 kW

悬挂扭杆悬挂底盘高度0.425 m

燃料容量961 升作战范围501 km 600 km (有副油箱)

速度45 km/h

现役: 阿尔及利亚、安哥拉、 阿富汗、 亚美尼亚、 孟加拉国、波黑、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古巴、刚果民主共和国、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 芬兰、几内亚、 埃及、 以色列、印度、伊朗、 伊拉克、哈萨克斯坦、 朝鲜、 老挝、 黎巴嫩、 利比亚、 马里、莫桑比克、 蒙古、 纳米比亚、 尼加拉瓜、巴基斯坦、 秘鲁、俄罗斯、 卢旺达、 苏丹、 叙利亚、坦桑尼亚、 多哥、乌干达、 越南、 也门、赞比亚、 津巴布韦

退役: 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东德、德国、 匈牙利、马其顿、摩洛哥、波兰、塞尔维亚、斯洛伐克、 索马里、苏联、 南斯拉夫、 罗马尼亚

  • 英国百夫长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陆战之王坦克发展史)(5)

百夫长MK.V

1945年服役

百夫长主战坦克(A41 Centurion)是英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发的主战坦克,虽然在战争结束前有6辆原型车送到欧洲战场,可是并未赶上任何战斗。

大战结束后,百夫长持续生产并且在英国陆军服役。由于设计优良,受到其他国家的青睐,成为西方国家在殖民地战争之后服役国家最多的坦克,同时也是服役最久的设计。

百夫长参加过赎罪日战争,越战,特别是六日战争,成就了它最辉煌的战历。以色列国防军第7装甲旅在戈兰高地以100辆从旧型号进行沙漠气候装备升级的百夫长坦克击败了更新锐的叙利亚军500辆T-55和T-62的进攻。从1945年开始到2006年为止以色列国防军仍在使用改装自百夫长的装甲车辆运输车与战斗工兵车。

基本规格

重量51公吨(52公吨)

长度外径:25英尺(7.6米)全长:32英尺(9.8米)(含坦克炮)

宽度11英尺1英寸(3.38米)(含侧衬板)高度9英尺10.5英寸(3.010米)

操作人数4(车长 炮手 驾驶员 装填手 )

装甲6英寸(15厘米)

主武器QF 17磅炮 QF 20磅炮 105mm L7线膛炮

副武器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

发动机Rolls-Royce Meteor900 hp(670 kW)

功率/重量13 hp/tonne悬挂霍斯特曼

悬挂底盘高度1英尺8英寸(0.51米)

作战范围280英里(450千米)

速度22 mph(35 km/h)

该型坦克使用国家: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丹麦、埃及、印度、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荷兰、新西兰、新加坡、索马里、南非、瑞典、瑞士

法国AMX-50重型坦克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陆战之王坦克发展史)(6)

AMX-50 100

未投入量产

AMX-50重型坦克是一款冷战前期由法国AMX公司设计制造的试验型重型坦克。该坦克采用了FAMH公司设计的摇摆式炮塔,两种子型号AMX-50 100、AMX-50 120分别安装了100毫米和120毫米火炮。该坦克最终并未投入量产,研发计划也在1950年代末期终止。

基本规格

重量57.8 公吨

长度7.35米(24英尺1英寸)宽度3.4米(11英尺2英寸)高度3.35米(11英尺0英寸)

操作人数4

装甲80-120 mm

主武器90mm火炮/100mm火炮/120mm火炮

副武器2 x 7.5 mm诺贝尔机枪

发动机迈巴赫 HL 295 12VC850 马力

功率/重量15马力/吨

悬挂扭力杆悬挂

速度51 km/h(32 mph)

美国M46巴顿坦克

1950年服役

M46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第一种研制的中型坦克,也是第一代巴顿系列的坦克,设计用来取代M26潘兴和M4谢尔曼。

M46坦克可说是M26坦克的动力升级版,两者的外表几乎相同,其中很多M46坦克甚至是由M26坦克进一步改进而成。

基本规格

重量44吨

长度 8.48m宽度 3.51m高度 3.18m

操作人数 5名

装甲 102mm(最厚处)

主武器 90mm M3A1坦克炮 备弹70发

副武器 .50 cal 勃朗宁 M2HB机枪

发动机 大陆公司AV-1790-5A气冷双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810 hp (604 kW)

功率/重量 18.4 hp/t变速通用汽车 CD-850-3/-4

变速箱 2档 1退档

悬挂 扭力杆燃料

容量 232加仑

作战范围 130公里(道路)

速度 48 km/h(道路)

该型坦克使用国家:美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

美国M47巴顿坦克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陆战之王坦克发展史)(7)

M47

1952年服役

M47巴顿战车是美国研发的主力战车,后续经过改良演化为M48巴顿战车。M47是美国陆军第二款命名为巴顿的战车,它是根据M46在韩战当中的实战而得出的改良型。

基本规格

重量 45.8吨

长度8.51m宽度3.51m高度3.35m

操作人数 5名

装甲 101mm(最厚处)

主武器 90mm M36战车炮 备弹70发

副武器 2×.50 cal 勃朗宁 M2HB机枪1×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

发动机 大陆公司AV-1790-5A12汽缸气冷双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810 hp (604 kW)

功率/重量 17.6马力/吨

变速 通用汽车 CD-850-3/-4变速箱 2前进档 1倒退

当选 挂扭力棒燃料

容量 880升

作战范围 160公里(道路)

速度 60 km/h(道路)

该型坦克使用国家: 约旦、西班牙、 索马里兰、 奥地利、 比利时、克罗地亚、塞浦路斯 、法国 、希腊 、伊拉克 、伊朗 、意大利、大韩民国 、巴基斯坦、菲律宾 、葡萄牙 、沙特阿拉伯 、索马里、 西班牙、 美国、 西德 、土耳其、 南斯拉夫

美国M48巴顿坦克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陆战之王坦克发展史)(8)

展示于美国德州的M48

1953年服役

M48巴顿坦克(M48 Patton)是美国陆军的第三代巴顿系列坦克。M48巴顿在冷战时期主要当作中型坦克使用,服役期间大概从1950年代早期至今。M48的设计以M47巴顿为基础进行改良,后来在美军的M48虽然随着M60巴顿而退居二线,到1980年代M1坦克服役后逐渐除役;然而美国盟国所使用的M48家族仍有持续改良,包括吸收M60甚至是M1坦克上的新技术进行升级,延长使用的寿限。时至今日M48A5系列仍在某些国家的陆军中继续服务。中国在对越南送来的M48作行驶试验后发现零部件的可靠性、操作维护轻便性和维修保养的方便性等优于59式(基于苏制T-54A)坦克,引擎与变速箱可以整体吊装方便更换。

M48坦克原先设计是用来取代早先服役的M47巴顿,与自二战以来的M4雪曼坦克。虽然其大多组件与M47类同,但M48坦克是一型全新的设计。在美国,部分M48A5型一直服役至1980年代;而在其他国家中M48坦克系列甚至仍持续担任战备至今。M48坦克也是美国最后一款搭载90毫米主炮的坦克;其后续的发展型(M48A5)亦换装与M60相同口径(105毫米)的主炮。

土耳其陆军是M48改良型的最大使用者。该国拥有超过1400辆各型M48坦克,其中大约有1000辆已经封存,或是改为救济车使用。

基本规格

重量 49.6公吨52吨(M48A5)

长度 9.3米宽度 3.65米高度3 .1米

操作人数 4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

装甲 120毫米

主武器 M41 90毫米坦克炮M68 105毫米坦克炮(M48A5)

副武器. 50口径(12.7 mm)勃朗宁M2.30口径(7.62 mm)M73机枪

发动机 大陆AVSI-1790-6气冷双涡轮V型12汽缸汽油引擎(M48A3以前)大陆AVDS-1790-2气冷双涡轮V型12汽缸柴油引擎(M48A3、A5)810匹马力(604 kW)750匹马力功率/重量16.6马力/吨15.1马力/吨

变速 艾莉森CD-850-4A 或-4B2档前进 1倒车档

悬挂 扭力杆

燃料容量 757升(200加仑)

作战范围 463公里

速度 理论48.2km/h (30 mph)实际51.5 km/h (32 mph)

该型坦克曾经使用国家: 黎巴嫩、 挪威、葡萄牙、南越、 西班牙、突尼斯、美国、西德、越南

该型坦克目前使用国家: 希腊、伊朗、以色列、约旦、韩国、黎巴嫩、摩洛哥、巴基斯坦、台湾、 泰国、 土耳其

中国59式坦克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陆战之王坦克发展史)(9)

陈列北京博物馆的59式

1959年服役

59式坦克(工厂产品代号WZ120)是中国的国产第一代主战坦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6年获得苏联T-54A坦克技术资料后在苏联援助下进行仿制生产,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坦克国产化,初步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坦克工业体系,是中国第一款大量生产的坦克。在195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阅兵时59式坦克首次公开亮相。59式坦克及其改进型生产了超过1万辆,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数量在6000辆以上。

基本规格

重量36吨(战斗全重)

长度9米,车体全长6.04米宽度3.27米高度2.4米(至炮塔顶)

操作人数4

装甲均质钢

主武器100毫米线膛炮105毫米线膛炮 (59-II/59D)

副武器12.7毫米高射机枪59式7.62毫米同轴并列机枪7.62毫米航向机枪

发动机12150L型4冲程V型12缸直喷式水冷柴油机520马力(382千瓦)功率/重量14 元/吨

悬挂 扭力杆

作战范围440公里(公路)、外挂油箱后550公里

速度50 公里/小时(公路)

该型坦克使用国家: 阿富汗 、阿尔巴尼亚 、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 、 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 、伊朗、伊拉克、朝鲜 、 巴基斯坦、斯里兰卡 、缅甸 、苏丹 、坦桑尼亚 -、越南 、 赞比亚 、 津巴布韦

中国69/79式坦克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陆战之王坦克发展史)(10)

79Ⅱ

1983年服役

69式坦克(全称: 1969年式中型坦克,工厂产品代号: WZ12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60年代在59式坦克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中型坦克,自1965年开始研发,直至1974年研制成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型自主研制的国产主战坦克。 在研发过程中,69式坦克衍生出众多特别型号,包括常见的“改进型”69-II、79式坦克(即69-III),79式坦克于1984年被正式和批量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部队。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陆战之王坦克发展史)(11)

孟加拉国的69坦克

基本规格 (WZ121)

重量36.5吨 (战斗全重)

长度9.125米 (炮向前)宽度3.27米高度2.45米 (至炮塔顶)

载员4人

装甲均质钢装甲

主武器100毫米口径滑膛炮 (69式)100毫米口径线膛炮 (69-I/II式) 105毫米口径线膛炮 (69-IIM/79式)

副武器1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7.62毫米航向机枪

发动机12150L-7型水冷式柴油机580 匹马力 (430 千瓦)

功率/重量15.9 元/吨

悬挂扭力杆

作战范围440 公里

速度50 公里/小时 (最大公路速度)

该型坦克使用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孟加拉国 、 伊朗 、缅甸 、巴基斯坦 、斯里兰卡 、津巴布韦 、 苏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泰国

日本61式坦克

世界坦克的发展史(陆战之王坦克发展史)(12)

61式主坦克

1961年服役

61式坦克(日语:ろくいちしきせんしゃ/61式战車)为日本陆上自卫队于战后使用的第一款国产主战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首次开发的国产坦克,用于取代日本境内美制的坦克,由三菱日本重工业(1964年后改称三菱重工业)获得日本防卫厅授权负责开发与生产。

1955年(昭和30年)开发开始,正式服役为1961年(昭和36年)故命名为61式坦克(采西元纪元后2码),配备61式90mm坦克炮,设计时就纳入考虑当时的日本全国铁路运输来缩减车身尺寸,以便战时可运用来大量运输。

生产数量560辆,直至74式坦克取代,最后于2000年(平成12年)除役。

基本规格

重量35公吨

长度8.19 / 6.03 m宽度2.95米高度2.49米

操作人数4

装甲车体55 mm,炮塔114 mm

主武器90 mm L/52 rifled cannon(授权生产的M3A1)

副武器7.62mm M1919A4/A4E1勃朗宁机枪 12.7mm M2勃朗宁重机枪

发动机三菱12HM21WT V12直喷空冷式四行程涡轮增压柴油引擎,排气量29600 cc
570匹马力 / 2100rpm功率/重量17.14hp/t

悬挂扭力杆

作战范围200 km

速度45 km/h (paved roads)


[心]本期先聊第一代坦克[心]

​​[比心]下期我们讲第二代坦克[比心]

喜欢的朋友请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坦克的那些事儿[呲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