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阴影竟然是科普童话(宣称看完毁童年)
童年阴影竟然是科普童话(宣称看完毁童年)“暗黑”有时只是一种嘘头,“复杂”却是童话之真义。儿童文学大师曹文轩早就说过,儿童文学不等同于快乐故事。著名作家黄蓓佳也提出,好的儿童文学应当同时反映两个世界,一个是纯真的儿童世界,一个是复杂的成人世界。事实上,大部分经典童话在诞生之初往往和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紧密勾连,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对穷苦人民命运的揭示,《丑小鸭》对作者自身遭际的影射等。只不过,随着不断的流传、翻译、编辑、讲述,经典童话逐渐与特定的语境脱钩,乃至被误读成为“王子和公主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书写,但误读并不意味着经典童话本身价值的流失。 我们反倒是要警惕的是,一些童话为追求眼球而无限度地“暗黑”下去。一如儿童文学研究学者李利芳所言,由于儿童的智识、情感、心理等各方面均未完全成熟,他们日常接触的精神产品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儿童文学有其基本的文类要求,最基础的标准就是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的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文 |冯圆芳 每到“六一”儿童节,朋友圈里除了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满屏祝愿,也总少不了一些暗黑童话,使读者在收获惊奇、怪诞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会忍不住追问:儿童文学“暗黑”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所谓暗黑童话,通常情节怪诞、意旨含混、脑洞大开,夹杂血腥、暴力、情色等“少儿不宜”的元素。顶级儿童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安吉拉·卡特的部分作品,和对《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童话经典的重读、原初版本挖掘和改写,以及流传民间的恐怖童谣等,构成了暗黑童话的重要代表。譬如,罗尔德·达尔的《旧故事新说法》中,追求灰姑娘的王子被改写成杀人狂魔,同样由达尔所著、因约翰尼·德普的演绎而颇负盛名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到巧克力工厂参观的小孩子由于贪婪、不听话,有的掉进了巧克力河,有的变成糖果卷入了生产线中,暗喻着对儿童的严厉训诫。擅长魔幻现实风格的安吉拉·卡特则以改写人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而闻名:卡特版的《白雪公主》中,公主从王子的欲望凝视中骤然觉醒,“感觉自己内在有种堕落的潜能”,《小红帽》更是被改编为女性挑逗豺狼的“与狼共舞”。对经典童话的原初版本的“深扒”或经典重读同样令人乐此不疲:1810年版本的《格林童话》中,谋害白雪公主的其实是她的生母;《灰姑娘》原版里灰姑娘为了摆脱继母的虐待,刺死了继母;《一千零一夜》更是充斥着大量“重读才觉得不对劲”的情节,出轨、肢解、种族隔阂……对经典童话的精神分析则成为大学文学课堂上绕不开的话题,人们开始部分地认同,那个女儿与后母“相杀”的故事,变相折射着少女成人后对母亲的反抗与疏离。
如何看待这类童话?粗暴地全盘否定自然不合时宜。事实上,在血腥、暴力、赤裸裸的欲望宣泄之外,这些童话或对经典童话的重读,冲破了人们通常认为的“童话=傻白甜”的刻板印象,打开了成人复杂世界的幽昧多面,使童话原著中被遮蔽或不合理的部分浮出水面,恢复展现了有时是更加真实的世界逻辑。 《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里那些永远处于“等待”之中的柔弱女性,是否无意识中灌输给当代儿童错误的观念?安吉拉·卡特的创作恰恰是女性视角下的逆写,在她的笔下,女性勇敢、泼辣,敢于正视自己的欲望,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对《白雪公主》的种种精神分析固然有荒诞不经的一面,但它至少表达了这样一种立场,即否定黑与白、善与恶的空洞对立,试图从女儿与母亲的激烈角力中找出人类心理嬗变的规律。从文学层面上来看,这些童话的殊异的美学特质,如怪诞、魔幻、悲凉、反讽,有助于帮助儿童形成包容多元的美学趣味。
“暗黑”有时只是一种嘘头,“复杂”却是童话之真义。儿童文学大师曹文轩早就说过,儿童文学不等同于快乐故事。著名作家黄蓓佳也提出,好的儿童文学应当同时反映两个世界,一个是纯真的儿童世界,一个是复杂的成人世界。事实上,大部分经典童话在诞生之初往往和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紧密勾连,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对穷苦人民命运的揭示,《丑小鸭》对作者自身遭际的影射等。只不过,随着不断的流传、翻译、编辑、讲述,经典童话逐渐与特定的语境脱钩,乃至被误读成为“王子和公主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书写,但误读并不意味着经典童话本身价值的流失。
我们反倒是要警惕的是,一些童话为追求眼球而无限度地“暗黑”下去。一如儿童文学研究学者李利芳所言,由于儿童的智识、情感、心理等各方面均未完全成熟,他们日常接触的精神产品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儿童文学有其基本的文类要求,最基础的标准就是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的塑造,任何类型的童话创作和改编都应守住这个边界。对于那些“非传统”的童话,分级阅读,和家长的辨别、甄选、陪伴、解读非常有必要。既要回避部分童话里的对人性阴暗面的过度渲染,又要帮助孩子了解真实的世界和人心,解读经典童话的具体社会历史语境。 总而言之,好的童话不应悬浮于真实生活之上,它的追求始终应当是:帮助儿童预习生活,做他们生活的拐杖和导师,帮助孩子们在艰险复杂的生命历程中,永远守住对真善美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