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代宗李豫在哪里登基的(唐代宗李豫平定乱世)

唐代宗李豫在哪里登基的(唐代宗李豫平定乱世)收拾心情,重整旧山河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大唐帝国急需一位新的领导人。唐帝国正处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境地。唐玄宗虽然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由于执政后期整天忙着跟杨贵妃谈恋爱,造成了地方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他心灰意冷,在无尽的思念和悔恨中黯然离世。夺走自己父亲权力的唐肃宗李亨虽然也是一个有为之君,终其一生都想平定叛乱,替李隆基把屁股擦干净,但他年迈的身体终究支撑不了他收复山河失地的想法。安史之乱尚未彻底结束, 全国各地仍然有很多叛军尚未剿灭。

唐代宗李豫在哪里登基的(唐代宗李豫平定乱世)(1)

(长安城)

公元762年,秋风萧瑟,落叶枯黄。

大唐帝国的两位领导人双双去世。

一位是名义上的领导人,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另一位是实际上的领导人,唐肃宗李亨。

唐玄宗虽然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由于执政后期整天忙着跟杨贵妃谈恋爱,造成了地方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他心灰意冷,在无尽的思念和悔恨中黯然离世。

夺走自己父亲权力的唐肃宗李亨虽然也是一个有为之君,终其一生都想平定叛乱,替李隆基把屁股擦干净,但他年迈的身体终究支撑不了他收复山河失地的想法。

安史之乱尚未彻底结束, 全国各地仍然有很多叛军尚未剿灭。

唐帝国正处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境地。

收拾心情,重整旧山河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大唐帝国急需一位新的领导人。

名义上,皇太子李豫应该提领皇位,加封九五,但唐肃宗李亨的皇后张氏却不是这么想的。

因为李豫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她很担心如果李豫成为大唐帝国的新主人,自己未来的地位会受到影响,所以她暗自拉拢了一向和自己交好的越王李系,打算废黜李豫,另立李系为帝。

所以张皇后在肃宗李亨病逝时,自己写了一封矫诏,也就是自己个儿编纂的假圣旨,假借先皇的名义忽悠李豫进宫议事。

只要把李豫骗到宫里,控制住他,接下来的一切都好掌握了。

皇太子李豫一直尊自己为母,就算不是亲生的,但对李豫来说,也是名义上的母亲。

她有把握用这份信任骗到李豫。

张皇后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但没想到这件事被内宫里宦官李辅国知道了。

李辅国是太子党,所以他很快组织起了一支禁军,专门护送太子李豫,保护他在宫中的安全。

而正是因为李豫得到了禁军的保护,张皇后并没有机会控制李豫,废黜李豫也就无从下手,一场凶险的宫变因此泡汤。

在李辅国的拥护下,李豫顺利登基,史称“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在哪里登基的(唐代宗李豫平定乱世)(2)

(唐代宗 李豫 画像)

而在李豫登基中立下不小功劳的李辅国也由此一跃成为大唐政坛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位志得意满的宦官似乎被突然到来的荣华冲昏了头脑,一日,居然对李豫说了这么一番话:

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翻译过来就是:你没事就在宫里待着吧,啥也不用你管,以后国家大事有我帮你处理。

李辅国指定是有点大病。

自己不过是个小小的宦官,居然想当皇帝的家,做皇帝的主。

他当然不是盲目自信,李辅国有他自己的底牌。

此时,大内的禁军悉数掌握在自己手里,整个宫闱的武装部队都被自己所控制。

皇帝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只豢养在金丝笼里的鸟儿罢了。

所以当李豫听到这句话时,虽然几乎要把后槽牙咬碎,但还是面色不变地说:好,可以,有劳爱卿了。

年轻气盛的李豫当然不可能心甘情愿地被一个宦官踩在脚下, 所以他很快有了自己的计划。

这个计划很简单,也很直接。

那就是派人杀了李辅国。

唐代宗李豫在哪里登基的(唐代宗李豫平定乱世)(3)

(李辅国 画像)

我们细数历史,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权谋斗争中,很多原本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的问题往往被复杂化了。

党争、权谋、真的需要那么费尽心机的折腾吗?

所以有时候快刀斩乱麻,大道至简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李豫派出的杀手伪装成盗贼,击杀了李辅国,自己终于拿回了主权。

但让李豫没有想到的是,倒下了一个宦官李辅国,又站起来一个宦官程元振。

程元振同样掌握着一支禁军队伍,而初登大宝的李豫很难直接跟他抗衡。

所以当程元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祸朝堂,倒行逆施的时候,李豫只是静静地看在眼里,甚至时不时还会找一些理由给程元振加官进爵。

程元振的欲望和权力在李豫的包庇和默许下达到了顶点。

也就是在这个顶点,李豫突然翻脸不认人,出其不意的瓦解掉了程元振的所有权力,将其革职发配。

程元振也倒了。

但程元振身后更有后来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鱼朝恩。

李、程、鱼这三个人堪称大唐帝国“宦官弄权三人组”。

而通过他们想要制约皇权,架空皇帝的行为,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的一个情况是:

那些恢弘无比的盛唐气象似乎已经不能再重演,大唐的帝王似乎再也没有过去的威仪和权威可言。

这或许是历史的拐点,也是大唐帝国的转折点。

但李豫早已轻车熟路地掌握了处理这些大奸大佞的手段。

这位深谙帝王之术的人一直坚信一个道理,那就是: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这是哲学家老子的人生智慧,也是一条凶狠无比的治人方略。

想要一个人灭亡,必须先让他膨胀。

面对敌人和对手,李豫总是先将他亲手送上权力的顶峰,然后再出其不意的将其击溃。

现在内忧解决了,还剩下外患。

四海不太平,寰宇不廓清。

叛军四处作乱,大唐裂土分疆。

其中最主要的威胁有两股势力,一股是安史之乱的叛军,一股是吐蕃政权在边疆蠢蠢欲动。

而为了率先处理安史叛军, 李豫大量调用了安西、北庭等边疆驻军,安史叛乱虽然平定了,但却导致吐蕃小老弟趁虚而入。

这不是李豫的锅,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很两难的境地。

这帮吐蕃小老弟不是盖的,他们自陕西而下,一路打砸抢烧,势力越来越大,居然攻破了长安。

李豫没办法,收拾收拾铺盖卷儿,到陕州避难去了。

大唐皇帝又开始逃跑。

临走之前,李豫把希望寄托给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郭子仪。

唐代宗李豫在哪里登基的(唐代宗李豫平定乱世)(4)

(郭子仪 画像)

郭子仪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作为大唐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将领之一,老郭同志的水平不是吹的。

他曾经在安史之乱爆发时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因为唐帝国的权力斗争而屡受排挤。

李豫重新启用了他。

他三下五除二,在只有两百人的兵力情况下,仅仅用了十五天,大破吐蕃数万大军,夺回长安城。

两百破一万,堪称中国战争史的上的神话。

而且这场战争兵不血刃,郭子仪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他只是在一个暮色四合的夜晚将两百兵士潜入长安城,大肆散布自己要来讨伐吐蕃的消息。

而吐蕃小老弟一听郭子仪要来了,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没两天就撤军了。

以上内容,不是我胡编乱造,均为正史记载,我一个字也没有瞎说。

所谓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说的是一场战争只有迫不得已才会是比拼武力的较量,最好的方式其实是谋略的对垒。

但对郭子仪来说,他收复长安,大败吐蕃的战争,已经不能用单纯的武力和谋略来说明,这已经是一场奇迹。

长安城收复了。

但郭子仪的功绩却不止于长安城。

这位大唐的中兴名将得到了唐代宗李豫百分百的信任。

之后的仆固怀恩之乱、回纥之乱,郭子仪一脚一个小朋友,全部平定。

大唐已经很久没有取得过这样的大捷了。

这些消息对李豫来说,无疑是振奋人心的。

他一直想当一个像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那样的伟大帝王,有一番自己功绩和作为,但自己接手的大唐帝国偏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他不希望后世的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而是希望千秋万代都知道曾经有一个唐代宗李豫存在过。

郭子仪帮他平定四下乱局,无疑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事实证明,李豫的确有两把刷子。

他或许不如唐太宗李世民那样能征善战,也未必能有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前期那样从善如流,但他有他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唐代宗李豫在哪里登基的(唐代宗李豫平定乱世)(5)

(代宗统治时期的长安)

他的长处就是搞经济。

他改革漕运,让唐帝国的水路运输畅通无阻。

他控制盐政,让盐政税收大幅度上涨。

他调整粮价,让更多大唐百姓吃得上饭,吃得起饭。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位帝王有着无比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如果上天能再给他一点点时间,也许他真的可以泼墨挥毫,在历史的星空下纵情书写下自己的名字。

但历史,没有如果。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6月10日。

李豫毫无征兆地病逝在长安大明宫紫宸内。

生于乱世治乱世,治罢乱世开太平。

一代英主唐代宗李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而他身后的千秋大业,将要交给自己的子孙来完成。

谁也不知道,未来的李唐皇帝们,能不能将唐王朝这艘巨轮驶向更远的地方。

但历史已经打开了它新的篇章。

这正是历史的有趣之处,它永远年轻,永远会发生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这也是历史的无情之处,它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而停下它的脚步,不管你是平头布衣的百姓,还是九五之尊的天子。

在时间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