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传统技艺有哪些(洛阳十一项传统民间工艺)
洛阳传统技艺有哪些(洛阳十一项传统民间工艺)五、泥塑梅花玉为汝阳县独有的天然玉石 石质坚硬 底色如墨。因石内花纹形似梅花而得名。80年代初 该县重新开发梅花玉 设计人员根据人们企盼丰衣足食、延年益寿的心理 将梅花玉加工成玉镯、玉簪、玉佛、花熏、狮子、健身球等装饰品和工艺品。梅花玉工艺品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于它适应了民间习俗的需要。三、澄泥砚历史上的黄河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唐宋时皆为贡品 原产虢州(今三门峡》 以后失传。新安县李留照等从1987年开始挖掘泥砚制作工艺 经反复试验 烧制出了“泽美如玉 击如钟磬 贮墨不耗 积墨不腐”的漫爱泥砚。与历史上的登泥砚不同的是 如今的登泥砚已从贮墨的单一功能中走出 成为收藏珍品。设计人员根据这一特点 将砚台设计成人们喜爱的寿星、盘龙、卧虎、醒狮、卧牛等图形 投放市场 深受欢迎。四、梅花玉
洛阳人民心灵手巧,想象丰富。他们设计的大部分民间工艺品具有很高的实用和收藏价值,而这些工艺品设计和制作者的初衷,则是适应当时民生、民俗的需要。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洛阳的传统民间工艺有哪些:
一、剪纸
剪纸是洛阳城乡广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 是婚嫁习俗、衣食习俗、宅居习俗使用广泛的艺术品。虽然民间剪纸作品图案单调 技法简单 但由于民间剪纸作品反映了洛阳人民吉祥如意、福寿安康的原望 使剪纸艺术长盛不衰 不断发展 给人们以常看常新的感觉。洛阳民间剪纸的作者大都是家庭妇女。她们心灵手巧 有丰富的想象力 凭着一把剪刀、一张彩纸 能剪出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篇幅小到“三寸金莲”绣鞋的绣花 大到房间的顶栅 都是她们在不打草图的情况下 用心劲和手劲的巧妙配合剪出来的。剪纸作品大都有名堂 如结婚时迎亲、送亲所带礼品都要配以“鸳盎戏水”、“连(莲)生贵了”和双喜字剪纸;新房的窗棂、顶棚上也要贴“龙凤呈祥”、“五子登科”之类的剪纸。春节时 善剪窗花的妇女还用剪好的窗花送给亲朋好友。儿童的狗头帽、猫(虎)头鞋 老年人的头饰等 不少依托的都是剪纸。洛阳民间剪纸常有高手出现 其作品多在民间流传 成为民间美化生活的工艺品。
隋唐时期制作的彩马、骆驼、人物俑及生活用品类三彩器 大多用作墓葬中的随葬品。因此 唐三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丧葬习俗。孟津县朝阳镇的南石山村是唐三彩的发现地和仿唐三彩工艺的发祥地。唐三彩于清乾隆年间从坍塌的古墓中露出 被南石山高姓人家发现 并仿其色彩制胎上釉烧制 经多年试验 终得成功。新中国成立后 唐三彩工艺研制受到重视。改革开放以来 唐三彩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其产品除传统的马、骆驼、侍俑外 增添了以花卉、人物、动物为内容的瓷板画 成为人们装点居室、馈赠宾朋好友的高雅礼品。
三、澄泥砚
历史上的黄河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唐宋时皆为贡品 原产虢州(今三门峡》 以后失传。新安县李留照等从1987年开始挖掘泥砚制作工艺 经反复试验 烧制出了“泽美如玉 击如钟磬 贮墨不耗 积墨不腐”的漫爱泥砚。与历史上的登泥砚不同的是 如今的登泥砚已从贮墨的单一功能中走出 成为收藏珍品。设计人员根据这一特点 将砚台设计成人们喜爱的寿星、盘龙、卧虎、醒狮、卧牛等图形 投放市场 深受欢迎。
四、梅花玉
梅花玉为汝阳县独有的天然玉石 石质坚硬 底色如墨。因石内花纹形似梅花而得名。80年代初 该县重新开发梅花玉 设计人员根据人们企盼丰衣足食、延年益寿的心理 将梅花玉加工成玉镯、玉簪、玉佛、花熏、狮子、健身球等装饰品和工艺品。梅花玉工艺品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于它适应了民间习俗的需要。
五、泥塑
洛阳民间泥塑有两个主要类别:一是属于信仰习俗的民间神像的塑造 二是属于生养习俗的泥娃娃的塑造。塑神像要求工匠具有泥塑、绘画技巧。一座大型神像由多人共同塑造 要经过多种工序 塑造的神像令人敬畏。泥娃娃的塑造工艺较简单 根据需要制岀大小不同的模具 用和好的泥在模具上压成前后两块坯子 尔后合成中空的躯壳 先刷成白色 再用颜料勾勒出各部位的线条。泥娃娃大的有三四十厘米高 小的只有七八厘米高 形象可爱。泥娃娃在冬季制作 销售旺季在元宵节前后 多见于庙会。从前泥娃娃多用于祈儿等迷信活动 现在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民间工艺品。郊区凉洛寨泥娃娃制作历史悠久。民谣“有女不嫁凉洛寨 放着被子不能盖(用于泥娃娃防冻) 白日捏娃娃 夜里上颜色” 可见村民对泥娃妵制作的钟情。
六、布老虎
布老虎是洛阳人民喜爱的民间工艺品 每逢春季各地均有销售。其制作工艺简单 外用黄色棉布缝制 肚子里用谷糠或锯未填充。头部缝有耳朵和鼻子 尾部鍵有高高跷起的尾巴。嘴、眼和全身的花纹用五彩颜料勾画。布老虎大小不一 均远离真老虎的形态 四肢大幅度收缩 夸大头部 尽量使其抽象化、理想化。民间认为老虎凶猛无比 能驱妖避邪 在为幼儿做虎头帽、虎头鞋的同时购买布老虎做玩具 以求幼儿“虎虎有生气”。一些制作精良的布老虎成为收藏佳品。
七、木雕
洛阳民间的本工匠作大都掌握一定的木雕技术 但工艺水平参差不齐。一般工匠仅能根据主人的虑望 在箱柜、窗棂上雕刻一些诸如“莲(连)年有鱼(余)”、“松鹤延年”、“麒其麟送子”、“天官赐福”、“福禄祯祥”之类的浮雕。这类木工匠作多服务于婚嫁、宅居习俗等。工艺水平高的可掌握镂空技术 能雕刻大型神像 能设计制作雕梁等。这类木工匠作多服务于寺庙建设。关林、白马寺等一大批木雕艺术作品 是洛阳木雕艺术的精华。
八、石刻
石牌坊、石狮子、碑碣等石刻艺术品与民俗有密切联系。例如 在门上镶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石刻和在门口竖一对石狮子 大都是为了避邪。洛阳石刻艺人多出现在盛产石灰石的龙门山、万安山一带。民国时期 偃师马村车氏兄弟雕刻的仿古石刻艺术品能瞒过古董商人。1978年后 现代化的磨切、抛光技术 应用于石刻艺术使其更上一层楼。
九、宫灯
宫灯起源于洛阳 因悬挂于帝王宫殿而得名。洛阳宫灯古朴典雅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它品种繁多 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角龙灯、走马灯、罗汉灯等。在洛阳 每年元宵节家家做灯 也有专门制灯出售的作坊。清末的宫灯制作名匠李、朱二家曾因向慈禧太后献宫灯而受赏。解放后 洛阳宫灯制作技术有较大发展 产品远销海内外 中南海也挂起了洛阳宫灯。1983年起 一年一度的牡丹灯会 使洛阳宫灯这一民间工艺有了展现光彩的机会。每年元宵之夜 洛阳街头悬挂的洛阳宫灯令人目不暇接。
十、吹糖人
把红糖加热熬成泥状 凭手上功夫和嘴上技巧 创作出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技术 叫吹糖人。建国前 此为箦苦人家谋生的手段之一。他们肩挑生有火炉、熬有糖泥的担子游乡串村 手艺低的 用本棍挑一团糖泥 在刻有人物头像的模具上按一下 以此换取幼儿拿来的碎铜烂铁或农产品 此行为叫“换糖人”;技术高者 能将糖泥揉成中空的团 用嘴吹成泡 同时用手上功夫捏成老鼠、公鸡等 再进一步 捏成“黄鼠狼偷鸡”、“二龙戏珠”等带有故事内容的作品以及表情丰富的人物形象。幼儿换糖人的目的是吃 成为工艺品后主要用于观赏。偃师翟镇一些吹糖人艺人的作品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十一、纸扎
洛阳丧葬礼俗中常用纸马、纸车、纸人致祭。因为这些纸马、纸车、纸人、金斗银斗、摇钱树等都是用竹、本扎制成支架 用纸糊成的 人们统称其为“纸扎”。洛阳民间的纸扎制作者有较高的手艺 所扎制的纸车、纸马、纸人等 形象逼真。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为死人焚烧的纸扎中不仅有传统的马车、金山、银山、摇钱树等 还出现了电视、小轿车、空调器等现代高科技产品。虽然烧纸扎的陈风旧俗应予批判废除 但民间纸扎艺人的手工技巧不能否定。
摘自:《洛阳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