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子出关是真的吗(老子为什么出关)

老子出关是真的吗(老子为什么出关)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词,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道德经对后世的影响,我们不再多说,但是鲁迅为什么说:第三次评说,老子出关,是孔子逼的,关于他评论老子流世记载只要这三次,是真是假不清楚,但是他的一篇散文,(出关),写的是孔子两次找老子问礼,第二次之后,老子开始安排出关事宜,并且在函谷关被尹喜逼迫写下(道德经)的想象,感兴趣的可以去网上看一看,(故事新编;之出关)

鲁迅是民国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他有很多的名言名句,也有很多的文学作品,鲁迅说话十分犀利,总是针对事物直指要害,一句话概括,他对万恶的旧社会十分痛恨,

老子出关是真的吗(老子为什么出关)(1)

记载中他一生三次评价老子:

第一次说的是道德经,他说,不读此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第二次评论说。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词,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

第三次评说,老子出关,是孔子逼的,关于他评论老子流世记载只要这三次,是真是假不清楚,

但是他的一篇散文,(出关),写的是孔子两次找老子问礼,

第二次之后,老子开始安排出关事宜,并且在函谷关被尹喜逼迫写下(道德经)的想象,感兴趣的可以去网上看一看,(故事新编;之出关)

老子出关是真的吗(老子为什么出关)(2)

道德经对后世的影响,我们不再多说,但是鲁迅为什么说:

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词,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很容易懂,如果对老子的道;足够熟悉,会理解得深刻一些,即使不熟悉也是能够明白大概的意思,

本意应该是说,老子道德经的意思,不是单纯地讲道与德,他的语言很少,但是可以看出,其中有愤怒的感觉,而且他自己主张无为,却在经文中,经常提到治天下策略。

我个人理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问题出来了,老子不是在单纯地以道论德吗?

他哪里表现出来的愤怒?

他主张无为,为什么要教郡王治世?

为什么要说老子出关是因为孔子?

在1972年马王堆出土的古墓中,发现了道德经上下篇,名字不叫道德经,叫做老子五千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版本,比王弼版要早大概400年,

老子出关是真的吗(老子为什么出关)(3)

根据出土竹简记载,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应该说是德道经,我们现在念为道德经,看似两个名字大意相同,都是在讲道德,其实不然,读道德经是以德御道,可以理解为先德后道,以道为始,对比德,

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会让我们以为,老子是在以道的习性衬托德行,

但是如果是先说德,再讲道,可以理解为,用人性衬托道的规律,

也就是说,道德经的重点在德,而德道经的重点是在道。

所以,我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或者说我们都被引导进入了一个误区

只要细心都能发现一个问题,所有人解读道德经,都是从道德的基础上出发,仿佛没有这个基础,道德经就无法解读一样,

道德经这个名字是谁取的?我相信不是老子本人,不用猜,也知道,老子5000言,有很多的篡改的地方,

因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记录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老子出关是真的吗(老子为什么出关)(4)

我猜,如果老子要是知道有人把他的思想看成道德经,估计他会从天上,地下蹦出来骂人.

道德是什么学派的思想?是儒家,

儒家是什么宗旨?礼乐,

孔子因为看到周朝礼崩乐坏,孔子希望能够复兴周礼,以礼治人,

所以,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仁义道德,这四个字,可以说是礼的合成思想,

纵观全篇老子。我改名叫老子。因为我怕老子蹦出来,骂我,

老子第38章,有这么一句话;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段话的解析十分统一,说失去道以后,才有的德,失去德之后才有的仁,失去仁以后才有的义,失去义以后,才有的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端,

从这一段,不难看出,老子的主张是,道德仁义礼,和儒家提出的仁义道德是反着的,他把道放到了最开始,把儒家推崇的礼,放到了最后,什么意思呢?

大概理解,就是万事都要以道为首,有道才有德,有德才有义,有义才有礼

换句话说,只是一味地强调礼治,就已经是本末倒置了,如果说到这,还是不太明白,我们引用老子的一句话,

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出关是真的吗(老子为什么出关)(5)

是不是第一次看到这句话,都会理解为,

天下都知道美的事物,是因为有恶的事物衬托,都知道善良是善良,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再加上底下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这样解释似乎十分的通顺,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美和丑是对立的,他为什么要用恶对比呢?

用美丑,善恶不是更能突出对比吗?

所以,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

都知道美的,那美就不是美了,而是恶的源头,因为崇尚美,就有了追捧,有了喜好,看着是美,其实就是恶的开始,

再加上老子下文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

个人理解为,不要争论贤于不贤,没有争论,其他人就不会产生对比的心态,

第18篇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段话的意思十分明了,大道被废弃了,仁义自然就出现了。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欺诈自然就有了;家庭出现了纠纷,真正的慈爱,和孝顺就自然显现出来了;国家陷于混乱,忠臣就自己显现了。

总体意思是说,事物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能刻意去纠正,否则,就会有失偏驳,也会影响道的正常发展,

所以,老子的思想是,不要刻意地去推崇德才,仁义,一旦有推崇,就会显示出人与人的差距,整个社会推崇礼法,社会会是良性发展,但是可能吗?

所以。推崇礼法的,反而会被礼法给牵制,不推崇的,反而可以利用礼法

好恶出现,两个极端就出现了,

其实这个在我们现实中十分明显,当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圣人的时候,我们开始追捧圣人,想要成为圣人,但是我们只是盲目地追捧,

为什么说是盲目的追捧?因为我们连到底什么样的人是圣人都不确定,

有人会说,孔子不就是圣人吗?其实不然,因为我们没有圣人的标准,

所以,视孔子为圣人,为什么视孔子为圣人,因为孔子创造了儒学,而儒学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学,

话说回来,为什么儒学会流传千古,因为儒学的忠孝礼仪,刚好满足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利益。

比如,儒学中的提议,君待臣以礼,臣侍君以忠,讲的是,皇帝对待臣民应该以礼待之,臣民应该忠君爱国,但是历代统治者总是忽略前句,侧重后句,忠君爱国,

所以,这使封建王朝有了可乘之机,你要忠心于我,而后世中有人提出,君父之说,说皇帝是天下臣民之父,臣民莫不能不从,

把皇帝比喻父亲,儿子待父亲应该万事听从父亲的,

所以,后世很多皇帝提出以孝治国,先培养你孝顺自己的父母,把这种观点深入人心,然后,再说你应该把皇帝看成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亲父亲怎么样,那对皇帝就应该怎么样,

但是你对自己的父亲不好,是不孝,对皇帝不好,可是即不忠又不孝,试问,谁能承受住这样的道德绑架?

有人会认为,你这不是说孔子不对吗,不是,按我的理解,老子和孔子都在追求道,

但老子追求的道,是没有前提的,而孔子追求的道,是以尧舜禹周礼为前提,为榜样,

这就像是老师教我们不要守株待兔,我知道了,守株待兔是不对的,可转瞬间我就等待好运的降临,

小明知道了。守株待兔是不对的,等着好运降临也是不对的。于是,小明自己追求运气,

但是我却一直在一个地方等待运气找我,

所以,孔子两次问礼老子,老子眼看着孔子做得不对,却无能为力,因为他遵从大自然的规律,

所以,鲁迅说老子中有不愤的言论,可以理解为看不惯孔子推崇礼法,但是两人不在一个频道,

所以,老子很是无奈,因为一个人认定的道理,很难通过别人的劝导改变,老子只能把自己的不满写在老子5000言中,

其实孔子在70来岁,大概也想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以有一句话说的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越矩,意思是不在想凭自己的思想影响他人,这大概就是顺道而行了,(以后详解)

但是他的弟子众多,留下了他以前的思想,也正是这个思想,成为了封建王朝管理百姓的一大利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