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贤亮给我们的一道人生命题(并不是强大的终极力量)

张贤亮给我们的一道人生命题(并不是强大的终极力量)《习惯死亡》仅17.6万字,算是短长篇,但它的容量却很大,表达也很大胆。当死亡成为一种日常习惯,似乎生活已无所畏惧,但张贤亮以自身经历告诉读者,还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情,对死亡的无畏,并不是强大的终极力量。敏感的神经,复杂的经历,文人与商人叠加的多重身份,让张贤亮在多种身份的不同感受中自由穿梭,表达方式显得信手拈来、放纵驰骋。在《习惯死亡》中,他让祖宗们的灵魂在祠堂里争斗,用挖掘尸骨反映世界的荒诞,用不同情人的交错展现生活,用对自身死亡的注视冷观社会……面对这本书,别再引用“××主义”之类的写作术语,没有价值,这完全是张贤亮一次酣畅的笔墨狂欢。——“文学,表现的是人类的幻想,而幻想就是对现实的反抗!”——“全世界没有一个作家是真正的悲观主义者或乐观主义者,他们全是一群笨蛋一群饶舌者一群胆小鬼一群靠出卖情感来赚钱的人。”——“ 作家与妓女之间至少有这一点相同:一方面受着生活的折磨一方面又要强作笑

张贤亮在《习惯死亡》中反复提到,不要认为他在模仿乔伊斯、福克纳,他看不上二人的做作与矫情,他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习惯死亡》表达的方式比较世俗,情节有些跳跃,人称不断变化,语言颇具美感。

所谓世俗,是指此书以主人公与几个情人交往的情节为主线,串起对社会、人生的反思,里面充满情感、肉欲的挣扎与纠结。小说情节在右派改造、“文革”经历、历史回忆,海外旅行、情人交往间往复跳跃,时空交错感极强。你、我、他,三种人称不断变幻,初读需要不断琢磨,弄清人称所指。语言功力没得说,金句迭出,融入全书氛围,自然妥帖,可谓“真情真美,真如一池春水”。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作家,张贤亮借此书对作家和文学的价值进行了反思,亦庄亦谐,庄时如菩萨,谐时似悟空。

——“文学,表现的是人类的幻想,而幻想就是对现实的反抗!”

——“全世界没有一个作家是真正的悲观主义者或乐观主义者,他们全是一群笨蛋一群饶舌者一群胆小鬼一群靠出卖情感来赚钱的人。”

——“ 作家与妓女之间至少有这一点相同:一方面受着生活的折磨一方面又要强作笑颜,都是可怜虫。”

敏感的神经,复杂的经历,文人与商人叠加的多重身份,让张贤亮在多种身份的不同感受中自由穿梭,表达方式显得信手拈来、放纵驰骋。在《习惯死亡》中,他让祖宗们的灵魂在祠堂里争斗,用挖掘尸骨反映世界的荒诞,用不同情人的交错展现生活,用对自身死亡的注视冷观社会……面对这本书,别再引用“××主义”之类的写作术语,没有价值,这完全是张贤亮一次酣畅的笔墨狂欢。

《习惯死亡》仅17.6万字,算是短长篇,但它的容量却很大,表达也很大胆。当死亡成为一种日常习惯,似乎生活已无所畏惧,但张贤亮以自身经历告诉读者,还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情,对死亡的无畏,并不是强大的终极力量。

反思,目的往往在于疗救,消除一些人类不应有的习惯,比如,对死亡的习惯与漠视。张贤亮在庄谐杂陈的表述中,没有忘记向鲁迅致敬。

从小说中搜寻真实生活的蛛丝马迹,是最无聊的事。但不可否认的是,作家步入老年期的作品,往往饱含对自己人生体验的总结,读者总会从书中找到作者的影子。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里都暗藏着作者未来命运的密码,玄妙的是作者并没有自觉地去那样安排。”《习惯死亡》中无名主人公的经历,并不偶然地与张贤亮巧合,就像2020年出版的冯骥才《艺术家们》、贾平凹《酱豆》、莫言《晚熟的人》,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深度偶合。

张贤亮给我们的一道人生命题(并不是强大的终极力量)(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