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全文竖版(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
声律启蒙全文竖版(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苏武牧羊苏雁:给苏武传递书信的大雁。据《史记》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出的使臣苏武被匈奴扣留,让他在北海牧羊。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朝使者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了个主意。使者就对单于说汉朝皇帝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的脚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没有办法,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韩卢对苏雁,陆橘对庄椿。【注释】:韩卢:犬名,色黑,又叫韩子卢,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一只善于奔跑的猎犬,《战国策》的《秦策》、《齐策》中都有记载。此处只用其字面意义与“苏雁”构成对仗。有成语“韩卢逐块”,意思是狗只知道追逐人投掷的土块。比喻被事物表面现象迷惑,不能弄清事物本质;或做事只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抓不住根本;引申为白费精力。韩卢
邪对正,假对真,獬豸(xiè zhì)对麒麟。
【注释】:獬豸: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像羊,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所以又叫独角兽。传说獬豸能够辨别是非曲直,能够识别善恶忠奸,见人争讼,它就用角去顶凶恶无理的那个人。獬豸有神羊之称,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汉扬孚《异物志》载,“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
麒麟:传说中的神兽。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古人认为,麒麟出没的地方,必有祥瑞。据说,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孔子就去世。有时麒麟也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
麒麟
韩卢对苏雁,陆橘对庄椿。
【注释】:韩卢:犬名,色黑,又叫韩子卢,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一只善于奔跑的猎犬,《战国策》的《秦策》、《齐策》中都有记载。此处只用其字面意义与“苏雁”构成对仗。有成语“韩卢逐块”,意思是狗只知道追逐人投掷的土块。比喻被事物表面现象迷惑,不能弄清事物本质;或做事只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抓不住根本;引申为白费精力。
韩卢
苏雁:给苏武传递书信的大雁。据《史记》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出的使臣苏武被匈奴扣留,让他在北海牧羊。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朝使者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了个主意。使者就对单于说汉朝皇帝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的脚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没有办法,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苏武牧羊
陆橘:此典出自《三国志·吴志·陆绩传》。陆绩六岁到九江拜见袁术,接见时看见座间有橘,便偷偷地在怀中藏了三个。告辞下拜时,橘子不小心滚出来掉在地上,袁术问他原因,陆绩说:我想带回去给母亲吃。后来“怀桶”便成了孝敬父母亲的典故。
庄椿:庄子作品中提到的椿树。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后来用“椿岁”指大椿的年岁。用“庄椿”做祝人长寿之词。
韩五鬼,李三人,北魏对西秦。
【注释】:韩五鬼:唐朝文学家韩愈写过一篇文章叫《送穷文》,里面提到穷鬼有五种,即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说:“此五鬼,为吾五患”。
李三人:唐朝诗人李白在《月下独酌》一诗中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就是自己、影子和明月,以此来写自己的孤独。
月下饮酒
北魏(公元386年—557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皇帝拓跋焘,曾经统一北方十六国。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他在位时期进行改革,包括迁都洛阳、改姓汉姓等,促进了民族融合。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西秦:五胡十六国政权之一。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所建,都苑川(今甘肃兰州西固),在今甘肃一带。共存在四十七年。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从公元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为止。这一时期,南方是东晋,北方和西南则处于混乱纷争,先后出现了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等十六个国家
蝉鸣哀暮夏,莺啭(zhuàn)怨残春。
【译文】:秋蝉凄凉的鸣叫仿佛哀号夏日将尽,黄莺婉转的叫声好像抱怨春天的短暂。
野烧焰腾红烁烁,溪流波皱碧粼粼。
【译文】:野火燃烧烈焰腾腾红光满天,溪水流淌水声潺潺碧波粼粼。
【注释】:野烧:野火,野外焚烧草木所放的火。
烁烁:光芒闪动的样子。
粼粼:水流清澈的样子。
行无踪,居无庐,颂成《酒德》;动有时,藏有节,论著《钱神》。
【译文】:晋代刘伶嗜酒,着有《酒德颂》,文中有"行无辙迹,居无食庐"的语句;晋朝鲁褒的《钱神论》中有"动静有时,行藏有节"的语句。
【注释】:上联说的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晋武帝泰始初,他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被认为无能而罢官。身材矮小,容貌丑陋,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他曾经写过一篇《酒德颂》,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唯酒是务”的大人形象。大人先生纵情任性,沉醉于酒中,睥睨万物,不受羁绊。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刘伶超脱世俗、蔑视礼法的鲜明态度,里面有“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的纵酒放诞之情趣,蔑视传统礼法。
下联说的是西晋隐士鲁褒曾经写过一篇赋叫《钱神论》。文中主要描写钱的神通广大和无孔不入,写了钱在某些人心目中的神圣形象,以及钱在现实生活中的无边力量。其中有“动静有时,行藏有节”的句子。另外,古人称钱为孔方兄,也来源于这篇文章。动和行,指钱币在交易过程中流通;静和藏,指商品未流通则钱币被收藏。
上平15韵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雨、八气、九绝、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