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钢铁绿色低碳转型(院士风采姜涛)

钢铁绿色低碳转型(院士风采姜涛)1985年,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姜涛第一次来到宝钢参观学习,规模宏大的工程与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也坚定了他为祖国钢铁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20世纪80年代,我国钢铁精料生产技术落后,能耗高、效率低、品质差、污染大,无法满足工业快速发展要求,钢铁工业正面临“吃不饱”的困境。让我国钢铁工业“吃”上能耗低、品质高的“精粮”,一直是姜涛研究奋进的初衷。这些年来,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也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实验,但谈起钢铁之路的荆棘,他总是说:“这是国家需要的技术,做起来很有动力。”而姜涛真正与钢铁结缘,那还得从43年前说起。1979年夏,姜涛接到了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团矿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这个安徽淮北的16岁少年,踏上列车,前往从未去过的湖南长沙,开始了他的“钢铁”研究生涯。

编者按:6月26-27日,近百位院士将齐聚岳麓山下、湘江之滨,共赴一场科技盛会——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他们是“科创中国”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是文明前行的探索者和开拓者。红网开设《第24届中国科协年会——院士风采》专栏,致敬他们的创新精神,分享他们的创新故事。

钢铁绿色低碳转型(院士风采姜涛)(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姜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刘志雄 实习生 陈颖 长沙报道

和钢铁打交道30多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姜涛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多项研究实现了我国相关领域从0到1的突破。

让我国钢铁工业“吃”上能耗低、品质高的“精粮”,一直是姜涛研究奋进的初衷。这些年来,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也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实验,但谈起钢铁之路的荆棘,他总是说:“这是国家需要的技术,做起来很有动力。”

而姜涛真正与钢铁结缘,那还得从43年前说起。

1979年夏,姜涛接到了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团矿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这个安徽淮北的16岁少年,踏上列车,前往从未去过的湖南长沙,开始了他的“钢铁”研究生涯。

20世纪80年代,我国钢铁精料生产技术落后,能耗高、效率低、品质差、污染大,无法满足工业快速发展要求,钢铁工业正面临“吃不饱”的困境。

1985年,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姜涛第一次来到宝钢参观学习,规模宏大的工程与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也坚定了他为祖国钢铁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从宝钢归来,姜涛就与同事们一道开始攻关,历经20余年,开发出超高料层均热烧结关键技术和多种难处理铁矿生产球团成套技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技术率先在宝钢实施成功后,迅速在全国大部分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实现了我国炼钢精料技术的更新换代,为解决我国钢铁工业“吃饱”问题作出了贡献。

姜涛的研究范畴和日常生活很远,那些学术术语仅是读起来都很拗口,但他的研究成果,却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钢铁绿色低碳转型(院士风采姜涛)(2)

姜涛(左一)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

低碳绿色生产是钢铁发展的战略方向,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是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20世纪90代开始,姜涛与团队从研制新型粘结剂入手,发明了一步高温制备直接还原铁新方法,推动了我国直接还原铁生产的起步和电炉短流程的发展。

姜涛坦言:“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迫使我们开发新工艺,提高矿产利用水平,降低能耗污染。我们的研究,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需要。”

2003年,姜涛从国外访学归来。当时,我国对钢铁的需求正处于开始由“吃饱”迈向“吃好”的新阶段,不锈钢的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我国不锈钢生产原料红土镍矿全部依赖进口,能耗大、成本高的问题十分突出。

面对新的挑战,姜涛带领团队又发起了新的冲锋。

历经15年,姜涛和团队终于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创新现有矿热电炉冶炼镍铁技术,将平均每吨镍铁的电耗降低600度,并成功研发低温低成本制备镍铁新工艺,将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为我国不锈钢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中南大学和平楼,是姜涛待了43年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当初实验室条件有限,连手套都没得戴,姜涛的指甲和指纹间,常有难以洗净的黑色矿粉。姜涛却笑着说,“现在回头看,条件确实很苦,但当时没觉得”。

对于即将召开的第24届中国科协年会,姜涛充满了期待。谈及下一步目标,姜涛坦言:他将瞄准“短流程”和“低碳冶金技术”,两个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的研究领域,助力低碳绿色生产,让钢铁和蓝天碧水共存,为碳达峰、碳中和这个宏伟目标的实现贡献钢铁工业的一份力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