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代的木兰围场在哪里(揭秘木兰围场名称之谜)

古代的木兰围场在哪里(揭秘木兰围场名称之谜)在北方民族,尤其是契丹、女真等族中,猎鹿是一项重要的狩猎活动,而哨鹿又是猎鹿的重要方式,被世代传承。哨鹿是一种特有的猎鹿方式,用鹿笛发出拟声,诱惑鹿群靠近,进而射猎。木兰围场也许,又有朋友产生疑问了。为什么叫作哨鹿?而不是直接称呼猎鹿?

经常看清宫剧的观众,可能都非常熟悉一个名词:木兰围场。

清朝的皇帝、阿哥们,几乎每年都会去木兰围场打猎,在围猎的时候往往发生各种趣事,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

那么,有人清楚为什么猎场要叫木兰围场?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的来历吗?

木兰,不是花木兰那个木兰,在满语当中,木兰是“哨鹿”的意思,所谓的木兰围场,其实最初应该是指皇帝猎鹿的场所,不过后来将其扩大化,成为皇帝秋季出猎的地方。

古代的木兰围场在哪里(揭秘木兰围场名称之谜)(1)

木兰围场

01 哨鹿是一种游牧习俗

也许,又有朋友产生疑问了。

为什么叫作哨鹿?而不是直接称呼猎鹿?

哨鹿是一种特有的猎鹿方式,用鹿笛发出拟声,诱惑鹿群靠近,进而射猎。

在北方民族,尤其是契丹、女真等族中,猎鹿是一项重要的狩猎活动,而哨鹿又是猎鹿的重要方式,被世代传承。

《契丹国志•渔猎时候》记载:“七月上旬复入山射鹿,夜半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

《辽史》记载:“每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谓之舐碱鹿,又名呼鹿。”

从这些记录来看,当时的契丹族,无论是普通猎人,还是皇族捕猎,都经常采用这种“吹角效鹿鸣”的方式,引诱鹿群集合,再聚而射杀之。

这种哨鹿,也被称为呼鹿,甚至产生了一种职业,而当时的辽国附属国女真,就非常擅长呼鹿,还曾向辽国皇族进献“唤鹿人”。

古代的木兰围场在哪里(揭秘木兰围场名称之谜)(2)

女真与契丹的恩怨

徐梦莘所著《三朝北盟会编》中便提到,“辽主岁入秋山,女真尝从呼鹿、射虎、搏熊,皆其职也。”

女真是满族人的祖先,这种呼鹿的捕猎技巧,直到清朝时期,还非常盛行,清朝的皇帝们到木兰围场中打猎,便经常派手下人进行这种“呼鹿”活动。

侍卫们不仅模仿鹿群发出呦呦鹿鸣,甚至还戴上假鹿头,欺骗、引诱鹿群。

《钦定热河志》记载:“哨鹿择林壑深幽,兽群总萃之所。至期,上于昧爽前出营旌门外,燎火以俟,随从侍卫以次而留。从者不过数十骑,皆屏息单行,不闻声响,既至其所,各戴鹿首为前导,其哨以木为之。随机达变,低昂应声,鹿即随至。”

原来,影视剧里前呼后拥一大群,到木兰围场打猎的活动,并非我们想象的阿哥们凭借自己的猎手天份,寻踪探迹,直捣兽穴,而是一群戴着滑稽鹿头的侍卫们,呦呦叫唤,使尽浑身解数将鹿群骗到狩猎目标地点。

如此看来,高大上的皇族活动,一下就变得接地气了。

古代的木兰围场在哪里(揭秘木兰围场名称之谜)(3)

弘历哨鹿图

02 哨鹿的工具

既然哨鹿是项传统运动,多少也有些技术含量,基本的哨鹿工具是要有的。

哨鹿的工具,叫作鹿笛,大多数是用木头制作,也有竹、铜等材质,模仿发出呦呦的鹿鸣声音。

前面我们提到的《钦定热河志》中,侍卫们“其哨以木为之”,从故宫等博物馆保存的实物来看,这种鹿笛呈弯角状,管身扁平、微弧,长约二至三尺,通常还在外部箍有几道金属圈,首尾两端拴系皮带,可挎于肩上,方便携带。

古代的木兰围场在哪里(揭秘木兰围场名称之谜)(4)

不过,除了这种豪华版的鹿笛,并不便于携带,更适合群体出猎,少数人打猎,带这就显得有些累赘。于是,低配简化版鹿笛应运而生。

这种鹿笛不是用木头制作,而是用比较粗糙的桦树皮,可想而知,其坚固耐用程度,会大打折扣。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桦树皮制作的哨鹿工具,其实应该是狍哨,体型比鹿笛小得多,所以可以用桦皮制作,而无须动用木料。

《三朝北盟会编》中提到,女真人“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麋鹿射而啖之。”

从这里看来,女真人用的桦皮鹿笛,仍然是牛角状,与狍哨大不相同。

古代的木兰围场在哪里(揭秘木兰围场名称之谜)(5)

狍哨体型小巧,猎人可以将其含在口中,一边模拟狍子叫声,一边准备射捕,一举两得。不管桦皮鹿笛是不是狍哨,这种材质的鹿笛与木制鹿笛相比,在制作工艺、结构和使用方式上大不相同,根据考据,桦皮鹿笛是用吹的,而木制鹿笛则是用吸的。

直到现代,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还有这种诱捕鹿、狍等野物的拟声工具存在,鹿笛被称为“乌力安”,狍哨则被称为“皮卡篮”。

而在西南边陲,比如云南西双版纳,当地的傣族人则用竹管制作一种水鹿笛,同样是模仿水鹿叫声,以便诱捕。

这些近现代捕鹿工具,它们的构造与千百年前的鹿笛大同小异,作用也差不多,算是历史留下的一点缩影。

古代的木兰围场在哪里(揭秘木兰围场名称之谜)(6)

03 哨鹿技巧

既然哨鹿是用鹿笛模拟鹿的叫,以此引诱鹿群,达到狩猎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模拟的是公鹿?母鹿?还是幼鹿?

大多数人一听这问题就头疼:为啥要选模仿对象?我博爱,都模仿,行不行?

当然不行,瞎叫,叫错了,鹿们虽然傻,但也不可能傻到喊啥话都搭理的程度,要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就得摸准鹿的特性。

诱鹿,无非利用两点,一是母鹿对幼鹿的爱护天性,一是公鹿对母鹿的求偶天性。因此,在不同季节,模仿的对象自然有所不同。

在四五月份,鹿群产仔的季节,猎人通常模拟幼鹿惨叫声,使得母鹿护仔而落入圈套;在七八月份,鹿群发情期,公鹿以叫声求偶,而此时模拟公鹿叫声,不仅能吸引母鹿好奇探究,还能引诱其他公鹿前往决斗。

古代的木兰围场在哪里(揭秘木兰围场名称之谜)(7)

除了鹿笛作为拟声工具,为了增强诱骗效果,还可以戴假鹿头、披假鹿皮等方式,伪装同伴靠近鹿群,达到捕杀目的。

电视剧《天龙八部》中,萧峰成为辽国南院大王后,阿紫热衷打猎,经常让手底下人扮作假鹿来回奔走,她则随机乱射,拿人当猎物取乐。

其实,这就是错误示范了,那些假鹿头、假鹿皮,并非让贵族们以人为鹿玩乐,而只是诱捕鹿群的一种手段。

小结:

通过对“木兰围场”名字的探究,我们了解到“哨鹿”这一古老的游牧习俗,与我们印象中狩猎场景不同,古人狩猎不仅有武力作后盾,更有智慧开先河。

一场成功的狩猎,就好比一次排兵布阵,如果能不费一兵一卒以智取胜,那才是帝王、贵族们所追求的。

古代的木兰围场在哪里(揭秘木兰围场名称之谜)(8)

寓教于乐,也能寓兵于猎,难怪古代帝王如此热衷,满清更将狩猎制度列为定国之本,始终保持着秋狩习俗。

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游牧民族也逐渐走出大山,不需要再依靠打猎生活,那些游牧时代的工具,终将失去它们原本的作用,成为陈列馆里新奇的小玩意儿。

或许它们不会消失,偶尔在节日或庆典时,作为助兴的器乐演奏。

又或许,它们会活跃在影视剧,回响在文学作品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