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父亲说女儿是林黛玉的命(陈晓旭父亲含泪讲述)
陈晓旭父亲说女儿是林黛玉的命(陈晓旭父亲含泪讲述)7岁那年,市杂技团选陈晓旭去报幕。那个时候,报幕不大受人重视,她还学习了走钢丝等绝活儿。但是,陈强并不喜欢女儿演杂技。他认为女儿应该另有前途。1965年10月,陈晓旭出生在鞍山市一个艺术家庭里。父亲陈强,京剧院里的著名花脸,是袁世海大师的弟子,曾因革新并主演传统剧《醉打山门》而闻名全国。1986年在俄罗斯演出,大获成功,获得文化部的表扬。因演杨子荣而闻名天下的童祥苓来鞍山演出《斩马谡》,点名请他来配戏。陈晓旭的母亲王元夕,是京剧院里的小旦,曾主演《柜中缘》等剧。陈晓旭自幼艺术细胞满满。她是个活泼的孩子,喜欢唱歌,也喜欢背诵诗歌。在鞍山的“半山楼”别墅区的一幢房子里,7月1日下午,陈强先生热情接待了记者。81岁的老先生,精气神十足,声音也十分宏亮。尽管在十年之内,大女儿走了,老伴也走了,可是,他没有倒下,手持一根拐杖,高大的身姿站得挺拔。想当年,他是我国京剧舞台上的铜锤花脸,现而今,他是生活
5月13日是著名演员陈晓旭逝世15周年。现将五年前(2017)对他父亲的专访发表在这里,以示纪念。
近日,记者在鞍山采访了陈晓旭的父亲陈强先生。这位81岁的老人,回忆了他培养女儿成为 “林黛玉”的过程,还有令人怀疑的死因、以及不幸丧女、丧偶之后,自己如何坚强站立起来培养京剧传人的故事
陈晓旭的父亲深情讲述“林黛玉”
沈阳日报、沈阳融媒体记者关捷
在鞍山的“半山楼”别墅区的一幢房子里,7月1日下午,陈强先生热情接待了记者。81岁的老先生,精气神十足,声音也十分宏亮。尽管在十年之内,大女儿走了,老伴也走了,可是,他没有倒下,手持一根拐杖,高大的身姿站得挺拔。
想当年,他是我国京剧舞台上的铜锤花脸,现而今,他是生活里面的钢强铁汉。听听他的声音吧,“你瞧瞧我这十年,快成孤家寡人了。可是我没有倒下,我要好好活着。我要把我的京剧艺术传给后人。这些年,我就是通过义务教学,来医治我内心的痛苦。可我还是想念晓旭呀,我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没有她,我住得上吗?……”
“林妹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爸爸一手培养的(小标题)
1965年10月,陈晓旭出生在鞍山市一个艺术家庭里。父亲陈强,京剧院里的著名花脸,是袁世海大师的弟子,曾因革新并主演传统剧《醉打山门》而闻名全国。1986年在俄罗斯演出,大获成功,获得文化部的表扬。因演杨子荣而闻名天下的童祥苓来鞍山演出《斩马谡》,点名请他来配戏。陈晓旭的母亲王元夕,是京剧院里的小旦,曾主演《柜中缘》等剧。陈晓旭自幼艺术细胞满满。她是个活泼的孩子,喜欢唱歌,也喜欢背诵诗歌。
7岁那年,市杂技团选陈晓旭去报幕。那个时候,报幕不大受人重视,她还学习了走钢丝等绝活儿。但是,陈强并不喜欢女儿演杂技。他认为女儿应该另有前途。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邦”庆祝时,她在活报剧中演了江青。陈强似乎看到了女儿的表演天赋,他开始有意识地让陈晓旭读古典名著。陈晓旭迷上了《红楼梦》,12岁那年,她读了两遍,她把林黛玉的诗抄在了日记本上,没事就读着琢磨。她对爸爸说:“爸爸,我太喜欢林黛玉啦。她活得多么高洁呀。”陈强没有想到,女儿会对林黛玉有这么深刻的理解。当然,他更想不到,女儿后来竟成了不可替代的林黛玉。
1978年,陈晓旭直接考入鞍山话剧团,她开始学习舞台表演了。
演话剧声音小不行,可是,陈晓旭那时讲话声音像蚊子。陈强知道,女儿本来是很活泼的,就因为文革中作爸爸的挨了批斗,她才变得胆小了,在生人面前不敢说话。陈强决定帮助女儿找回勇气。于是,他说:“丫头,你拿个小本儿,到院子里,专门到人多的地方去朗诵诗。慢慢地,你的胆子就大了。当演员,不敢说话还行?”陈晓旭就按照爸爸的要求去做了,这招儿还真灵,很快,她讲话的声音大了起来。
1964年,陈强在北京进修过现代戏导演班,对话剧,他有一定的基础。为了女儿的成长,他开始每天为女儿“吃小灶”。有关话剧的课程,从“规定情境”、“动作与反动作到“内心视象”到“舞台规定”,他每天给陈晓旭讲一段。陈晓旭记在小本子上,得了空,就练功。
陈晓旭的进步很快,成为鞍山话剧团里面的比较好的演员。和林黛玉一样,陈晓旭也喜欢写诗。她写的诗清秀,也俏皮。她可以用写诗的方式给朋友们“画像”,不点明说是谁,但大家读了,却都知道她写的是谁。她的多数诗歌,充满林黛玉那样悲天悯人的惆怅。14岁那年,她在东北著名的文学期刊《青年诗人》上发表了第一首诗《柳絮》
1984年,主演了话剧《聂小倩》,受到辽宁省内观众的热烈欢迎。话剧业内的人士,开始关注这个女孩子。
巨大成功之后,父亲不可左右的种种事情,无法面对的蹊跷死亡(小标题)
1984年末,陈晓旭看到了电视剧《红楼梦》全国公开招聘演员的海报。她问爸爸:“爸,北京认识多吗,我想应聘林黛玉。”陈强想了想,说:“我不认识谁,我看哪,你还是自己去闯。”
陈晓旭想了想,就大胆地给导演王扶林写了一封自荐信。她在信里说很想演林黛玉,也谈了她对这个人物独到的分析,讲到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她在信封里夹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陈晓旭手抚着胸前的辫梢,坐在一片绿草坪上,显得恬静、秀美。随信,陈晓旭还寄出了自发表的诗作《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
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
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
我是一朵柳絮,
生来无忧又无虑,
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
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
真是太奇怪了,林黛玉恰好也写了一首《柳絮词》,这是巧合吗?至少说明,陈晓旭与林黛玉有相似的精神气质。
过了一段时间,王扶林回了信,他在信中说:“可以来试试。参加学习班。”陈晓旭向团里请了病假,来到了北京,参加了《红楼梦》演员学习班。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冯其庸在上课时,问大家:“你们说林黛玉长什么样?”大家没有回答,两位大师同时指着陈晓旭说:“就像她那样。”有一天下课,导演王扶林问陈晓旭:“林黛玉有你这么大的鼻子吗?”陈晓旭反问:“你看见过林黛玉呀?”王扶林笑了,又问:“如果我让你去演其它角色呢?”陈晓旭说:“那人家会说你让林黛玉演了别人。”王扶林看了看陈晓旭,不再说话。他心中的林黛玉似一步一步向走来。
林黛玉的角色在激烈的角逐中。
终于在最后三个人的竞选中,陈晓旭胜出。陈晓旭轻盈一笑,她穿上了林黛玉的衣服,入住了大观园里的潇湘馆。而这时,远在鞍山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却一无所知。
新华社的通稿发出之前的夜里,陈强的老朋友、《鞍山日报》的总编辑跑到陈强家,隔着窗子大声说:“我们鞍山出了林黛玉!”说罢,急忙跑回报社去下版。
陈强和老伴听了,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陈晓旭在剧组里封闭式拍摄一年后,在1985年冬天,回到故乡鞍山的千山拍雪景。这时,陈强和老伴才得以看到大女儿。一年不见,女儿成熟了,眼神里多了太多的林黛玉的沉思。陈晓旭对爸爸说:“爸,雪景要有梅花,我们鞍山没有,请您带学生给我们往树上挂梅花。”那时陈强在鞍山戏校任校长。他答应了女儿,亲自带学生们上山往树上一朵一朵地挂梅花。挂好了,女儿又听出了新的要求:“爸,你还要请我们剧组到家里吃饭。”陈强说:“这个不用你说,爸和你妈早准备好了。”这样,在陈强家,《红楼梦》搞了一个晚会,陈老先生特别制作了“鸡尾酒”,让大家畅饮到天明。
电视剧轰动全国之后,陈晓旭只饰演了电视剧《家春秋》中的梅表姐一角,从此再没拍戏。1991年的一天,她与父亲谈了一次话,她说:“爸爸,我不想演戏了,现在的剧裸戏太多了,我不喜欢。我要经商了。”陈强说:“你演传统戏呗,爸正要给你写《霸王别姬》呢。”陈晓旭说:“爸,我没有兴趣。”在这一年,陈晓旭做起了广告生意。她的生意十分兴隆。2005年被《世界经理人》周刊社授予“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荣誉称号。
2007年初,陈晚旭的丈夫郝彤来到鞍山陈家,向陈强夫妇传达陈晓旭出家的消息。陈强夫妇欲哭无泪,他们知道这是倔强的女儿在追求自己的信仰,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他们默默地承认了这一事实。在这之前,陈强已注意到了陈晓旭的思想变化,她出资数十万来救助两个重病患者,就是出于自己的慈悲情怀。
2007年4月底,陈强到深圳看望女儿。这时,他意外地发现陈晓旭已坐了轮椅。到这时,他才知道女儿得了乳腺癌。他劝女儿去北京手术,可是,有个和尚却说:“我现在开始给她念经,念十四天,保准好。她过了一这劫难,就可以成为活佛了。她要是死了,这世界就没有了。”陈晓旭对他说:“爸爸,别劝我了,父母给我的身体,我不想让人家割个乱七八糟的。”陈强很礼貌地叫那人为“师傅”,陈晓旭却说:“他不是我师傅,我师傅在长春。”陈强觉得很奇怪。
陈强领着老伴回到了东北,到处为女儿寻医问药。到了第十四天的功夫,5月13日,陈晓旭的姑姑从深圳来了电话,说:“哥,你快来看看吧,晓旭病重了。”陈强领着老伴来到了深圳,却发现心爱的女儿已躺在了冰柜里。
这时,那个和尚不再说话。再过一段时间,他跑到台湾去了。曾对外发布新闻,要投5000万建立一个陈晓旭慈善基会,也成了泡影。
从悲剧中站立起来,义务传授国粹艺(标题)
陈强还能挺得住。不挺住怎么能行呢,还有老伴要照顾,小女儿接过了晓旭的公司,她要发展,作为一家之主,就是要挺住。
可是,老伴挺不住。当妈妈的把女儿的照片放大了,摆在床头,每天都要摸几遍,喃喃自语:“我的大女儿呀,妈想你呀……”有一天早上,老伴忽然对他说:“晓旭昨晚回来了,穿着小褂。”陈强心痛难忍,过了一会儿,他说:“晓旭已经走了,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过度悲伤啦。”老伴像没有听见一样。又有一天,老伴指着吊灯说:“灯闪了,晓旭回来啦……”
终于,悲痛成疾,2014年正月初一,在陈晓旭去世七年的时候,她的母亲也随她而去了。
正月初八,在头七的日子里,陈强从北京赶回鞍山。他请老朋友吃饭,大家都看着他,不吱声。陈强端起一杯红酒,对人们说:“咱们别这么沉默呀,来,我先干一杯。”说罢,一饮而尽。
这下气氛总算好了一些,大家纷纷劝他,宽慰他。他说:“放心,我会挺住,我还要做事业。”这时,有位京剧老演员流着眼泪大叫道:“这是谁他妈发明的京剧呀,太难啦,我……”陈强听到这里,抡起巴掌“啪啪”猛打那人的头,他说:“我不许你这样说,有谁骂的,也没有我们自己骂的。”那人低下了头,说:“师兄,我错啦,我再也不说啦。”陈强说:“骂不如做。我每二十年收一个学生,现在大徒弟杨继松二徒弟赵辉都已经出徒,现在,我要收徒弟啦。你们快给我找个孩子来。国粹要有人传承才行。”
陈强,不仅是名演员,还是京剧名师,他做了多年的鞍山戏校校长,为省内外培养了好多京剧人才。二徒弟赵辉,在业内被称为“于下第一腿”,其传承陈强的《醉打山门》成为一绝。
徒弟代德全马不停蹄,在鞍山各种场所寻找好苗子。陈强在家里的大厅里,透过玻璃窗向外望,他渴望看到有个小宝贝活崩乱跳地冲他跑过来。
终于,有一天,代德全领来了一个名叫白晓臣的孩子。他只有8岁,虎头虎脑,眉清目秀,是少年武术班的学员。代德全在一次活动中,看到他的功夫不错,尤其是他的眼神特别敏锐。
陈强看了看这个孩子,觉得他形象好,声音也可以,眼神确实独特,行话叫,眼睛里有戏。他摸着孩子的小脑袋,问道:“宝贝儿,你能不能吃苦?”白晓臣用力一点头,说:“爷爷,我能!”陈强说:“在我这里跟在监狱里服刑一样,特别苦呀。”白晓臣说:“爷爷,我不怕!”沉默了一会儿,陈强终于开口,“宝贝儿,爷爷收你啦!第一年我让你震动鞍山,第二年,我让你震动辽宁,第三年,我让你震动全国。”白晓臣大声说:“我听爷爷的!”
严酷的教学开始了。陈强规定,白晓臣周三、周日抽出半天来练功,节假日天天练,寒暑假要长爷爷家里。
在练劈腿的时候,最为吃力。这孩子的腿比较硬。陈强一点也不心软,压住他的腿不松手。白晓臣渐渐地挺不住了,渐渐地,眼泪下来了。这时,陈强说话了,“孩子,你答应过爷爷不怕的,怎么,现在怕了?爷爷教你,不要学费,可是,你要敢中途退学,你要包赔我损失。”白晓臣咬着牙说:“爷爷,我就是不怕!”陈强大声表扬:“好小子!”
陈强自己也苦,毕竟七多岁的人啦。他刚教白晓臣的头几天,就得了肺炎。唱两句,就喘不过气来。有一天,他教孩子练“错步”,脚下一空,摔了个大跑头。他生怕砸着孩子,故意往旁边用力一歪,结果自己摔得更重了。
白晓臣吓哭了,“爷爷……”陈强说:“别怕,爷爷死不了,爷爷还没教会你呢……”说罢,陈老先生忍着剧痛,站了起来,白晓臣刚要去扶,他一摆手,大声说:“接着练!”
两年后,白晓臣的腿可搬过了头,同时,他的唱功也大大提高。一招一拭,看上去那么带劲儿,特别地专业,特别地有陈氏风格。
2016年10月9日,白晓臣参加第二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临行前,陈强在鞍山摆了一桌,还写了一首诗,“故人北辞半山楼,金秋十月下嵊州。全国少儿齐献艺,君保《山门》占鏊头。”表达对徒弟出山的期望。
10月11日在嵊州,10岁的白晓臣上台一亮相,剧场里马上炸了锅,半小时之内,掌声数十次,他演活了大醉后的鲁智深。业内同行问:“你的师傅是谁?”白晓臣说:“我师傅是陈强爷爷。”“怪不得呀!”人们赞叹不已。
白晓臣获京昆金奖第一名,陈强优秀教师指导奖。
在北京的庆功宴上,陈强的师弟、京剧巨人萧长华的孙子萧云德说:“师兄,应该把你抓起来?”陈强反问:“为什么?”萧云德说:“中国戏曲学校都培养不出来这样的人才,你却培养出来了。”陈强说:“这话言重了。”
那天,陈强特别高兴,他多喝了几杯,耳边似乎响起陈晓旭的声音——“爸爸,你做得好,女儿放心了……"
#头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