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探微创新课究竟要)
新课标下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探微创新课究竟要)是基于应试的教学,还是基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学?是基于成绩提升的课堂教学,还是基于人的长远发展的教学?那么,创新课,应该在哪些点上进行创新?创新课首先是有新思想的课,体现新理念的课,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重中之重的课,是有行为创新的课,尽管这些创新,可以是整体的创新,可以是思路的创新,可以是学习方式的创新,可以是问题设计的创新,可以是教学流程的创新,可以是教材呈现方式的创新,可以是教材的改造,可以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是对传统方法的颠覆,可以是环节的改变,可以是练习题的创新,可以是作业设计的创新,可以是评价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以是由学生来讲的课,可以是自主学习的课,可以是教师做旁观者的课,……创新课要体现的就是创新。既然是创新,就不是按部就班、固守传统的课,就不是囿于程式化的课,就不是只盯住完成教学任务、只抓住知识灌输的课,就不是只关注成绩提高而不从学生实际的课
课堂教学探微:创新课究竟要“新”在哪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更新教学观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不求环节完美,但求有所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创新,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和改革的亮点。
正是在此背景下,市教育局开展了创新课的评选活动,至今已走过了六个年头,一批创新型的教师逐步成长起来。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不少的老师对到底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创新课,创新点到底应该体现在哪里,与常态课和优质课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等,认识不清楚,还存在不少的误区。
作为本届创新课的评委之一,基于老师们的疑问和在评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以期能有所改变、有所推动、有所提升。
创新课首先是有新思想的课,体现新理念的课,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重中之重的课,是有行为创新的课,尽管这些创新,可以是整体的创新,可以是思路的创新,可以是学习方式的创新,可以是问题设计的创新,可以是教学流程的创新,可以是教材呈现方式的创新,可以是教材的改造,可以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是对传统方法的颠覆,可以是环节的改变,可以是练习题的创新,可以是作业设计的创新,可以是评价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以是由学生来讲的课,可以是自主学习的课,可以是教师做旁观者的课,……
创新课要体现的就是创新。既然是创新,就不是按部就班、固守传统的课,就不是囿于程式化的课,就不是只盯住完成教学任务、只抓住知识灌输的课,就不是只关注成绩提高而不从学生实际的课,就不是“目中无人”的课,就不是唯“教材”是举的课,就不是只追求环节的完美、看重教授的课。创新课不是不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关键是怎样来落实基础知识,谁来落实基础知识;创新课不是不注重教师的作用,关键是教师发挥怎样的作用,怎样发挥作用。
创新课关注的对象是学生,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能否愉快、开心、高效地学,关注的内容是老师是不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有用的课程资源和优质的服务,关注的是教师的目光指向,关注的是教师脑中的方向,关注的是教师评价的导向,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实现目标的定向。
那么,创新课,应该在哪些点上进行创新?
指导思想的“新”是基于应试的教学,还是基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学?是基于成绩提升的课堂教学,还是基于人的长远发展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直接决定着创新课的方向,决定着教学设计的思路,决定着创新的力度和效果。如果只关注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只关注知识的识记和落实,创新那就无从谈起。观念不改,方向不对,创新不易,难收实效,难成正果。在本次评选中,不少老师是基于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来设计的,因此,无论是对文本的讲解,还是练习训练,都是老师在灌输,尽管也有问题的设计,也进行着小组的合作探究,但问题的答案还是教师得出的,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也是教师提供的,得出的几条认识也是老师精心设计好的。这样的课,只是换了一张皮而已,骨子里难逃应试的窠臼。
课堂的核心是交流与对话。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性,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首先要思考:我是“教”师,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帮助者、引领者、合作者、服务者。如果认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那就要在学生需要获得帮助的时候适时提供帮助,在学生需要评判的时候进行得体的评判,在学生的学习方向偏离航线时,适时地加以引领,为学生拨云见日。
关注的是单纯的文本的理解掌握,还是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
体现课改理念,“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的认知前提和认知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趣,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关注学生的情绪、表情、精力投入、参与热情,关注情感体验,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而非过多地关注文本的处理,而非过多地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而非教学过程的流畅,而非形式的花哨。
如有位老师在执教王安石的《金陵怀古》时,一反常规的教学思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全新的情境,让学生从老师的角度,为帮助学生理解,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给予解释。这一个过程,虽没有其他老师渲染金陵的美景的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也没有对王安石的忧国忧民、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抱负和情感的深入剖析,从传统教学观看,对文本的处理也许不太到位,但这种方式之下,学生提出了很多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从长远看,对学生的正向影响是巨大的。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同伴和教师的帮助下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才是最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这也是创新课最大的期许所在。
文本解读的“新”教学行为是为文本服务,还是为学生发展服务?
文本,是培养人的工具,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工具。而教学应当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提供知识储备、方法积累、人文养育等服务的。过去对文本条分缕析,分析挖掘,无论是教学流程的设计,还是学案问题的设计,都是为着一个目的,那就是掌握、高考。而新课改提倡的是三维目标的达成,强调的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创新课应该将文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作为价值取向。所以,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学生来解读,体验是学生的体验,结论是学生得出的结论,最终得到提升的也应该是学生。
有节历史课,虽然比常态课花哨了很多,也引用了大量的图片、文本史料等课程资源,围绕目标设计了很多问题,但在他的课上,小组讨论只是点缀,课程资源只是摆设,问题是教师设计的,答案是预设的,根据史料得出的结论和认识也是老师给出的。所以,这样的课不是创新课。
有节音乐鉴赏课,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欢乐美,前后涉及了近20首歌曲的片段,播放了若干段视频,最终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些曲子真美,是欢乐美”。我不禁要问,音乐的美就是这样讲出来的吗?那种感受是讲出来的吗?仅仅是为了告诉学生这样的曲子就是欢乐美而非喜剧美、悲剧美吗?
课程整合的“新”是基于掌握的知识结构化的整合,还是基于激活思维、活化课程的整合?
创新课显然更强调活化课程,更强调以课程为载体激活学生的思维。有老师在执教《套中人》时,设计了“认识作者—认识学习目标—认识生僻字—认识文中主人公—认识形象—认识特征”的解读文本的思路,尽管设计了较为完整的掌握知识的路径,也有让学生为别里科夫诊断,完成诊断书的创新,但它是为掌握和应试而进行的整合,而不是课程的活化而是程式化、僵化。
而一节《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历史课,执教人站在激活学生思维的角度,大胆地优化了课程,打破了教材所提供的文本限制,围绕“柏林墙”的“建墙——越墙——拆墙”为主线重组内容,从一个小的视角看一个大的问题,起到了以小见大、“窥斑知豹”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才能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和服务作用。
是“满堂灌”、“满堂问”,还是教师利用问题、评价推动学习进程?
目前的课堂教学,应当承认有了很大的改观,改变了“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注重了问题的精心设计,开始关注问题在“导学”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由满堂灌又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死胡同“满堂问”,实际上,学生像提线木偶,在被老师依赖“问题”牵着鼻子走,和前者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创新课堂应关注到教师问题预设的质量和思维含量、思维密度和思维质量,还必须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合作探究。教师则在学生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去观察,去倾听,去纠偏,去裁判,去点拨,去评价,去激励,精心地去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而非去主宰课堂。
问题情境的“新”是把它作为一种装点课堂的形式、噱头,还是引领探究和体验的手段?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问题情境的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缓学习的坡度,利于将学生引上探究的航程。
如有的老师在讲契诃夫的《套中人》时,创设了一个案发现场,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专案组分别进行调查,得出案件的结论,说清理由;有的设置了“别里科夫之死”听证会。这样的情境设置,巧妙地对文本进行了重构,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愤悱”状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借此让学生深入文本,整合、改造和活化文本,让学生在探究别里科夫死亡原因的过程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升华思想。在课堂上,当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和发言时,我们欣慰地发现了学生的灿烂与兴奋。
课堂评价形式的“新”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还是学习进程的“催化剂”、“润滑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恰当地进行评价,是有效调控教学、发挥导向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但课堂的评价权几乎始终由老师控制着,形成了评价的霸权,老师充当了课堂的裁判权,只是起到了判断是否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了过多的依赖,禁锢了自主性,束缚了主动性,对问题的对错少了深入思考和基本的判断。
创新课主张由教师的评价霸权,变为师生、生生互评的多种方式,评价主体由单一到多元,评价内容由对错判断到广泛。如有的老师在学生展示交流后,老师不急于下定结论,而是鼓励学生给学生做出评价,鼓励学生给学生一个信服的判断,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好地起到激励、导向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学习的过程。
课题作业设置的“新”是教学必要的一个环节,还是对所学的深化、拓展?是意味着本节的结束,还是意味着新的开始?
无论是常态课,还是优质课,我们常常把作业的布置作为一节课的结束,很少把精力放在作业的设计、安排上。在不少老师眼中,作业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而已,常常表现为题目设计得简单、粗糙、随意、空泛,缺少针对性、层次性,带着较为严重的功利性。
有人听课时作为点缀,无人听课时,作业往往成为占领课外时间的手段。同样是学《桂枝香·金陵怀古》,有的老师留下了笼统地描写人物的写作人物,有的要求学生“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写一次创新的作业”,显然,老师是耍了一个“小聪明”,既把皮球踢给了学生,又想在评委面前蒙混过关。
而有的老师则将其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佳作的两个作品作对比,引导学生从写作目的、人生体验上理解二者的不同,谈出自己的感悟,从而巧妙地将作业设计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以深化、拓展和提升。
不同的作业设置,无论是在目标上、方式方法上,还是效果和作用上,都是有着明显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