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具之争父母应该怎么办(正是教孩子尊重边界的好时机)
孩子玩具之争父母应该怎么办(正是教孩子尊重边界的好时机)得到的目的,并不只是拥有物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获得物品背后的意义。如果得到太难的话,我们就会忽略得到物品背后的意义,而仅仅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获得物品本身。儿童在早期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会感受我和你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区分“我的”和“你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自我的边界和他人的边界,。倘若,妈妈的爱,从未被满足,从未真正的得到的话,孩子就会忽略了爱的意义,而专注于要得到妈妈爱他的表现。于是,孩子会觉得如果妈妈生二胎,就不爱他了,而弟弟妹妹则是来掠夺妈妈对他的爱的。所以,我们也常常看到,如何让老大接受老二的讨论中,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不断重复的和老大确定,无论怎么样,父母都是爱他的。只有真正拥有了,才能有真正的分享。
现实生活之中,难免会出现,孩子之间因为玩具起了争执。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01)
二胎政策放开以来,就有很多关于如何让老大接纳弟弟妹妹到来的讨论。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过一则新闻,一个男孩不想妈妈生二胎。对妈妈边哭边控诉,说要是父母敢生二胎,他就去死。
这就是还处于婴儿时期的原始嫉妒阶段。 对婴儿来说,妈妈,是我的世界,妈妈的爱,也只能是我一个人的,我要得到妈妈所有的爱,不能和将要出生的弟弟妹妹分享。爱,从来都是从独占发展到分享的。
倘若,妈妈的爱,从未被满足,从未真正的得到的话,孩子就会忽略了爱的意义,而专注于要得到妈妈爱他的表现。于是,孩子会觉得如果妈妈生二胎,就不爱他了,而弟弟妹妹则是来掠夺妈妈对他的爱的。
所以,我们也常常看到,如何让老大接受老二的讨论中,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不断重复的和老大确定,无论怎么样,父母都是爱他的。
只有真正拥有了,才能有真正的分享。
儿童在早期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会感受我和你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区分“我的”和“你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自我的边界和他人的边界,。
得到的目的,并不只是拥有物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获得物品背后的意义。如果得到太难的话,我们就会忽略得到物品背后的意义,而仅仅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获得物品本身。
(02)
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当其他的孩子来到自己家里玩的时候,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或者很久没玩过的玩具,他也不能够让别的孩子去碰。
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都习惯地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视为是自私的表现。甚至很多父母还会在客人面前对着孩子说,“你怎么越来越自私了?你怎么什么都不让别人动?别人只是玩下你的玩具,又不会要你的东西,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这样会很容易让孩子的心里形成恶性循环。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分享,因为每一次的所谓的“分享”,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自己的物品被掠夺的感觉。
而来到自己家里做客的孩子,就成了掠夺者。
如果这个时候,您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因为这样的事情发生争执的话,请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而是应该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这是他自我边界的构建,一定要和自私区分开来。所谓的自私,是损人利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这才是自私。孩子不愿分享玩具,并没有损害到别人的利益,甚至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但通常这种情况下,我们成年人都会觉得尴尬。如果这个时候,去满足自己孩子的心理需求,好像在亲戚朋友面前又过不去了。那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对着朋友的孩子说,“这是我们家小朋友的东西,即使是我们要拿,也要征得他的同意,只有他允许了才能够,你可以去征求他的意见。”
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都会知道,一个成年人对于物品所有权的态度。
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他能够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意和支持,他能够确定自己的东西,即使是分享出去,他也可以选择暂时的分享,可以是借给别人玩的,玩具依然是他的,而且是要他同意之后才可以的,而不是被别的孩子掠夺的。
当你的孩子因此而愿意分享他自己的东西时,说明他在父母那里得到了很好的支持和确定,他这时候的分享是他的自愿的,是真心的分享,而他的内心的边界,也因为您的态度变得更明确。
当孩子仍然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也没关系。给予他时间,并继续尊重他。
(03)
同时也可以对着孩子,以及朋友的孩子说:
“这是我们家小朋友的东西,如果要玩的话,还是需要征得他的同意。但是,现在他不愿意分享,我们需要尊重他。不过阿姨这里,有另外一个有趣的东西,这是阿姨的东西,阿姨愿意和你分享这一样东西,你看看你想要吗?”
这样做,不仅尊重了自己孩子的边界,也告诉了孩子,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边界,尊重每个人对自己物品的处置权。同时,也可以化解成年人之间的尴尬,起码,让对方知道了你对孩子的教育和尊重,而且也会顾及对方孩子的心情。当然,前提是你得事先备好一个属于你的,又能够吸引孩子的物品。
儿童最初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
因为只有当孩子可以拥有了自己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是完全属于他的,孩子对这件物品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所有权的时候,孩子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就是自我的延伸。
然而我们成年人,常常会对此感到不解,有时候会为此感到难堪。甚至会用成人的眼光,习惯性的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为自私的表现。
当我们买了玩具,无论是买给孩子的还是送给孩子的,最后到了孩子的手上,这应该就是属于他的东西了,如果是属于孩子的东西,那么孩子就有权利处置他的物品。
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常常会碍于成年人之间的面子,有时候可能还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出礼让和分享。
当孩子不愿意的时候,成年人之间就觉得尴尬了。有的父母会诱导,甚至会要求孩子与他人分享。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你怎么这么不乖,你怎么这么自私?快点给小朋友玩一下”。又比如我们会对孩子说,“大方一点嘛!和别人分享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样真棒!”
孩子可能会迫于无奈而听从父母,很不情愿的和别人分享了他不愿意分享的玩具。这会导致孩子觉得,为什么自己的东西,感觉并没有真正的拥有,而且随时有可能被别的孩子抢走。
而如果强制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的话,这样也会容易让孩子产生另外一种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的和别人分享了,那么我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得到别人的东西呢?
这些,只会让孩子对自己能否拥有的自己的东西,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他会变得不能够、也不愿意去真正的分享,因为他无时无刻都处于,害怕自己东西被掠夺的状态。当孩子从未感觉到真正的拥有时,他也不可能愿意真正的去分享。
同时,这些会破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破坏自我的心理边界,当孩子的边界不被尊重时,孩子自然也习得不懂尊重他人的边界了。
每个人都有权处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这是尊重自己,同时也是尊重别人的态度。
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总会出现你的,我的。我可以拥有属于我的东西,你也可以拥有属于你的东西。我是如何拒绝他人的请求,我又是如何面对他人的拒绝。所有的这些,都会在孩子相互玩耍争执之中出现,作为父母,我们不是去做是非判断,也不是教孩子所谓正确的生活方式。
而是要教会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边界,并在这两者之间实现平衡,获得自己想要的。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给自己看》《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