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燕子姑娘心灵手巧很有创意,父亲弹的棉被花儿疏松,柔软舒适,线儿密实,经久耐用。经她的巧手点缀,棉被花絮更添光加彩,故刘家弹花生意兴隆。 或许因为是么女,从小得父母宠爱娇养,燕子姑娘十分任性;或许因为青春失恋的伤害,情绪显得非常低落;也或许因为高考差两分落榜,丧失了继续深造的信心;高中毕业后,便整日待在家里,迟迟不肯出嫁。 那精湛古老的弹花技艺,就像艺术大师激情演奏一样,那形似酒瓶的木槌,上下翻飞轻敲慢击,弯弯弹弓丝弦欢唱,弹!弹!弹弹的弦声,悠扬的飘荡在街巷上空,轻重缓急优美舒畅,犹如一曲醉人心弦的神曲。 老弹匠有两儿一女,两个儿早已娶妻生子,另立门户,成家立业,远离父母在外谋生。新娘刘燕是他家最小的闺女。刘燕姑娘体型苗条,相貌端庄,肤色白美,秀眉凤眼,脸庞红润,声音响亮,音色甜美,性格外向,落落大方,是这黄水镇上数一数二的好姑娘。 虽身处偏远山区场镇小巷,但咋看都不像山区的土家姑娘,浑身

原创 黑马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1)

去年七月初,我与家人去黄水避暑,还住四方碑巷,偶遇巷口刘老弹匠嫁女,让我有幸第一次近距离,真实地感受到了,土家族姑娘的一场完美哭嫁婚俗。

刘老弹匠是土家百艺工匠之后,祖祖辈辈都以弹棉花维生。虽不是大户人家,但家境还算殷实,是这七曜山黄水土家族有名的匠人,也是四方碑里最热闹的人家,最热闹的莫过于那弹花的声音。

只要你走近四方碑巷,就能看见土家百艺工匠,世代传承的古老的弹花技艺,聆听那美妙动听的弹花声音。老弹匠身穿琵琶襟衣,头缠青纱丝帕,腰捆布带绳索,身背长长竹杆,左手持握弹弓,右手挥舞木槌,均力捶打弓弦,弦声美妙动听,弹花如雪飞扬。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2)

那精湛古老的弹花技艺,就像艺术大师激情演奏一样,那形似酒瓶的木槌,上下翻飞轻敲慢击,弯弯弹弓丝弦欢唱,弹!弹!弹弹的弦声,悠扬的飘荡在街巷上空,轻重缓急优美舒畅,犹如一曲醉人心弦的神曲。

老弹匠有两儿一女,两个儿早已娶妻生子,另立门户,成家立业,远离父母在外谋生。新娘刘燕是他家最小的闺女。刘燕姑娘体型苗条,相貌端庄,肤色白美,秀眉凤眼,脸庞红润,声音响亮,音色甜美,性格外向,落落大方,是这黄水镇上数一数二的好姑娘。

虽身处偏远山区场镇小巷,但咋看都不像山区的土家姑娘,浑身透着一种优雅的气质,散发着城市姑娘的味道。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娇小玲珑、美丽纯朴的土家姑娘。街坊邻居都叫她“燕子姑娘”。

或许因为是么女,从小得父母宠爱娇养,燕子姑娘十分任性;或许因为青春失恋的伤害,情绪显得非常低落;也或许因为高考差两分落榜,丧失了继续深造的信心;高中毕业后,便整日待在家里,迟迟不肯出嫁。

燕子姑娘心灵手巧很有创意,父亲弹的棉被花儿疏松,柔软舒适,线儿密实,经久耐用。经她的巧手点缀,棉被花絮更添光加彩,故刘家弹花生意兴隆。

雪白的棉絮底面,她用彩色的棉线,缀上大红喜字、龙凤呈祥、丹凤朝阳,以及各种花卉图案,土家特色的几何线条,很受当地土家人喜欢。

她绣的十字绣品,絲线色泽明快纯正,艳丽持久用料考究、图案优美品质优良。借助黄水的秀美山川、自然风景、山水花鸟、金鸡凤凰等景物。无论是绣线、面料的色彩,还是材质、图案都别具匠心,简直就是一幅幅精美的手工艺术品。

据说,燕子姑娘上高中时,喜欢学校里的一个男同学,高大英俊的蓝球队长。高中三年俩人相爱,信誓旦旦,非他不嫁,非她不婚。这是燕子姑娘的初恋,因此,她用情很深。

但当她高考落榜,对象到广州上大学后,就一直没有消息,燕子姑娘四处打听,均没有他的音讯,无情的小伙见异思迁,也许是环境变了条件不再对等;也许是打蓝球的运动员心性活泛,又看上学校别的更好的姑娘。

失恋的打击令燕子姑娘万念俱毁,整天把自己封闭在闺房里哭泣,后经父母哥嫂和同学好友再三劝慰,才逐渐走出了失恋的阴影,但从此不提婚嫁急坏了父母双亲。

父母托媒人说了好多人家,她都不中意拒不相见,二十五六岁了,仍恋在娘家迟迟不肯出嫁。时常戴着口罩,在弹花房里跟父亲弹棉做花,一心一意打理生意,埋没了如花似玉的姑娘。

还时常调皮地告诉父母:“自己要独善其身,守着父老双亲,传承刘家弹花祖业”,弄得老弹匠夫妇哑口无言,哭笑不得,整天焦愁,缀褶满面。眼看女儿年龄渐大,老弹匠夫妇,急得团团打转,四处托人说媒,千方百计择婿,花了几年时间,也没找到女儿心仪的人。

前年春天,来黄水学“打溜子”的土家小伙陈昊,看中了弹花铺的燕子姑娘,便托巷子里的媒人阿婆上门提亲。小伙子家住湘西保靖,父母兄妹五人都是土家传统工艺匠人,也是当地有名的富余人家。

小陈人高马大,英俊帅气,忠厚实诚,勤奋努力、为人正直,性情豪爽,吹得一口好唢呐,是姑娘们心仪仰慕的对象。经媒人牵线,李老乐师撮合,老弹匠夫妇非常高兴地,答应了这门婚事。

老俩口好说歹说几月,终于获得女儿松口,老夫妻俩满心欢喜,专门设置了一桌宴席,做了一大桌土家饭菜,还捧出陈年的咂酒,请媒人与李老乐师和小陈,一起吃了个见面饭。

小陈打听到刘燕姑娘喜欢苹果手机,就专门跑到石柱县城为心爱的姑娘,买了一部新款苹果手机送给她。还经常到弹花房里帮燕子打理生意,一来二去俩人渐生好感。

或许是被小陈的真情打动,或许真的是缘分到了,燕子姑娘关闭巳久的心房,终于被英俊帅气的陈昊打开。随着俩人的接触交往,燕子姑娘对小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陈昊的英俊帅气,美妙的唢呐乐声,朴实忠厚的品德,开朗耿直的性格,以及赠送的心仪礼品等,令姑娘由然心动,慢慢地就喜欢上了陈昊,一场美好姻缘就这样定了下来。

老弹匠夫妇见女儿认可了这门亲事,乐得合不上嘴,老俩口叫来儿子媳妇商量,要给女儿办一场象样的土家族婚礼。一家人半年前就忙着张罗,为燕子姑娘准备嫁妆,并请巫师择定了佳期,婚期定在八月十五,以土家习俗完婚。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3)

按照土家族人的习俗,结婚的新娘要哭嫁。悲喜而泣,燕子姑娘从八月初一到十五,真情实意地哭了半月。惹得街坊邻居们都常常为之喜泣。

我好奇地问李老乐师,“女儿出嫁本是喜事,为何要哭?”老人笑呵呵地告诉我:女儿结婚远嫁他乡,离开疼她爱她的爹娘,从此再难得到父母的宠爱,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女儿结婚出嫁离别之际伤感就必然会哭,这是土家女儿出嫁前,必须要履行的一个重要仪式。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4)

听了老弹匠地解说,不由我想起几年前到湘西旅游,观看土家族“哭嫁”的大型歌舞表演。那一幕幕富有土家民俗风情的歌舞,曾深深地吸引我想走近土家,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土家姑娘哭嫁的婚俗。

也许我的祖上先辈们,是湖广填四川从湖北麻城,到广安定居的土家族人,几百年的土汉融合,土汉民族亲如一家,土家族或许就是我的先祖民族,如今来到土家族人聚集地避暑,就想这走近土家族人,了解这个古老民族的婚嫁习俗。

每当闲暇之时,便翻看湘西歌舞哭嫁的剧照,在网络上收索土家族姑娘哭嫁的婚照,一组组土家族姑娘哭嫁的图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土家族姑娘婚嫁,原始古老的哭嫁婚俗风情。土家阿婆告诉我说:“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哭,谓之哭嫁”。土家姑娘结婚喜庆之日,要用哭声来迎接。一般在出嫁前七天或半月前开始哭起,讲究一点的人家,甚至要哭一月之久。

人喜则笑,遇悲乃哭。大喜之日,出嫁女子,为何要大放悲声呢?原来土家族的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其情其意其景,蕴含丰富的内涵。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5)

土家姑娘哭嫁,很有讲究,出嫁的新娘,在出嫁之前,要尽情的哭泣:“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十大哭之多。

哭嫁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琳俐的姑娘,触景生情即兴创作。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新娘哭嫁,也是女儿离开娘家,出嫁之前的感恩举动。离别前夕,土家姑娘与父母兄妹表述衷肠,放声伤心哭嫁,似如唱歌一样。

燕子姑娘的嗓音很好也很会哭,她身穿漂亮的嫁衣,满脸泪水,满眼泪光,坐在堂前,楚楚动人,声声恸哭,久久不停。那动人的哭声,穿过街头巷尾,回荡在街巷上空,感动得苍天落泪,令黄水的天空,时而鸟云密布,时而阳光灿烂,时而大雨倾盆,时而高架彩虹。惹得小巷过往的行人,都不由自主地驻足倾听,一时间燕子姑娘哭嫁的歌声,就成了这古老小巷的一道风景。

夜半时分,月儿高挂天空,星儿光亮闪烁,小巷灯火微爛珊,土家门户关闭,幽静的街巷里,传来燕子姑娘那如泣如述的歌声:“天上星多月不明,爹娘为我费苦心”,“勤耕苦种费尽心,娘的恩情说不完:一教女儿学煮饭,二教女儿学结麻,三教女儿学背柴,四教女儿学挑花,五教女儿学写字……”;“你把女儿养成人,你把女儿白抱了,你把女儿白背了………”。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6)

那哭声,声声呼唤,字字泪下,发自肺腑,泣不成声。句句叩击爹的心肝,声声撕裂娘的心肺。是啊!父母千辛万苦把女儿养大成人,女儿却要远嫁他乡,令女儿无法回报父母之恩。那哭声,哭出了燕子姑娘伤心愧疚的心情。

听街坊邻居们讲:土家姑娘在出嫁前,哭得越大声,哭得越响亮、哭得越伤心,哭得越泪襟,就越表明新娘,对母亲越孝顺。因为,母亲对女儿恩深似海,爱比天高,情比山重,义比水长。所以,姑娘出嫁之时,想得最多的是母亲。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7)

那些天,被燕子姑娘那凄怨悲喜,感人肺腑的哭嫁歌声吸引,我常去刘家串门,听燕子姑娘和闺蜜哭嫁。那哭嫁歌声,配合黙契,字字句句,情感真挚,泪眼婆娑,情景感人。

燕子姑娘哭嫁,嗓音很美,声声动人,有韵律,有节奏,有抑扬,有顿挫,有情义,有爱念,有离别,有衷肠,有感恩,有凄苦,有寄托,有期望。

那哭声,有唱有合,千回百转,肝肠寸断,哭声悠悠,此起彼复,甚为感人。 从女儿出生开始哭起,一直哭到到女儿成长,岁月匆匆,哺乳母恩,女儿成人,嫁出家门,夫家生活,侍奉公婆,婆媳相处,忧虑担心。

土家族人,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那动人的哭嫁歌,声声哭泣、声声呼唤、声声情感、声声爱怨,摧人泪下,词曲情深。 燕子姑娘的哭嫁,哭出了土家族人的传统,哭出了土家族的婚俗,哭出了土家姑娘的情结,哭出了土家新娘哭嫁的水平,赢得了街坊邻居们的赞誉和好评。

土家姑娘的哭嫁习俗,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清代土家诗人彭潭秋曾记载:“十姊妹歌,恋亲恩,伤离别,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是遗意也。”从十二三岁开始,土家姑娘就得学习哭嫁。

据说,古时不会哭嫁的姑娘,父母是不准其出嫁的。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传统习俗。土家女儿哭嫁,源于历史源于婚姻,源于女儿对婚姻、家庭、父母、兄弟、姐妹的感恩或爱怨之情。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8)

据李老乐师讲:远古时代,土家族姑娘不会哭嫁。因为那时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便可订亲婚娶,属于自由恋爱婚姻。 古时土家族“女儿会”,是青年男女聚会的习俗。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日,土家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唱歌跳舞,彼此爱慕结为伴侣。

随着封建礼教的盛行,土家族的自由婚姻,逐渐被包办婚姻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哭着闹着抗拒婚姻,便衍生出哭嫁现象,并逐步习巳为俗,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的,土家姑娘哭嫁文化。

解放以后,包办婚姻得以遏制,婚恋形式彻底改变。但土家族姑娘出嫁之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永恒地传承了下来。即便在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冲击,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唱上一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这仿佛是一种丰厚的人生礼俗,也是一种历史的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别致的土家婚俗现象。

老乐师说:在他的祖籍湘西保靖县,土家族地区流行的《哭嫁的根巴》的民间传说讲:远古时代,土家族“是母系氏族,女的坐天下”,“人只晓得阿娘”。后来,在闹沧湖地方,出现了一个蛮狠的男人,身高力大是个“吃雷公焗火闪的角色”。 一天,这个蛮狠的男人,看到一个女子,在溪边坎上摘野果,吃得很开心,就动了心念。他不管女子是否同意,硬将其抢到屋里,强迫成了夫妻,姑娘悲伤的放声大哭,哭得昏天黑地也无可耐何,只好委曲求全成了夫妻。从此沿袭成了土家族男婚女嫁的风俗。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9)

后来,土家族姑娘们对不满意的婚姻想起就伤心。所以出嫁之前,“都要数七数八、摇肝动肺地哭上几天几夜”,哭嫁习俗就由此形成。人不伤心不落泪。土家姑娘哭嫁,那是旧式婚姻制度所致,女孩作为牺牲品,“抛”卖给夫家,身心俱受到极大伤害。因此,土家姑娘在出嫁之前,必然会放声恸哭,嚎啕呼号,哭嫁就是她们发泄感情的最好方式。

新娘哭嫁,只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节,哭是一种尊敬,哭是一种祝愿,对于那些坐在屋中不哭不唱的,新娘反而认为是瞧不起她而不高兴。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10)

哭嫁歌,毎首四句,先从父母、兄妹哭起,接着是父、祖、兄弟、姐妹。哭完直系血亲,再哭旁系亲戚,哭到那位旁系亲人,此人就必需送钱添箱。凡来劝哭的人都要哭遍,女性则必须陪哭。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所作,见爹哭爹、见娘哭娘,见叔哭叔、见婶哭婶。哭词内容丰富,音调各不相同。也有固定的哭词,如“比古人”、“ 共房哭”、“ 十画”“ 等。

新娘哭嫁,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请亲邻九女,到闺房依次围坐。新娘居中为“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哭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这是俗称的“陪十姊妹”哭嫁的形式。

哭嫁,有哭嫁的规矩,即: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一般要哭三五天,也有哭十天半月的,更甚者要哭一月之久。 哭嫁的哭唱形式,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多为姑娘哭诉自己的命运,哭诉父母的养育恩情,哭诉兄弟姐妹的情谊,哭诉封建包办婚姻,哭诉媒人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

你听,那燕子姑娘哭父母的歌声:“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完,提起话来说不尽。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苦费心;四怕女儿无文化,把女送进学堂下,如今女儿已成人,花钱费米恩情大。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血!女儿错为菜子命,父母枉自费苦心; 女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孝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11)

两人哭唱,又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新娘先哭,陪嫁姐妹后哭。新娘哭诉衷肠后,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从句尾插入,两人一哭一和,就像对唱的数板,唱词通俗,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格外动听。你听那姐妹对哭的歌声:

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

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

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

妹:“梭罗树来台对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哭嫁通常在新娘闺房进行,新娘哭到谁,谁就必须去陪哭。男的不会哭也要说几句安慰、祝福的话以示惜别。土家哭嫁,在新娘出嫁前一夜最为热闹,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如泣如诉,声泪俱下,把亲人之间的恩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旁观者无不感动落泪。

燕子姑娘,虽年龄巳大,也找到了自己心仪的男人,但仍不愿离开父母,真心实意的恋家,故哭得非常伤心。虽然,这桩婚姻是她自己最后同意的。虽是媒人提亲父母做主,但按照贯例女儿出嫁之前,得装腔作势的有意骂骂媒人。

那笑骂的哭诉中,夹杂着对媒人唱骂,骂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得姑娘与父母分离,害了自己的青春光阴。那哭声述说着她的心情:“豌豆花开粉嘟嘟,背时媒人说人户,爹娘养我今长大,媒人添乱瞎捣鼓,把我说给异乡人,不知婆家啥态度”。“我在娘家是贵人,六月太阳我没晒,七月行雨我没淋; 我到婆家变贱人,六月太阳天天晒,七月行雨我要淋;这样的日子怎么过啊!这样的日子怎么挨”。那哭声充满了哀叹,充满了凄怨,充满了倦念,充满了父女母女之情感!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12)

我问邻家的陈阿婆,为什么土家新娘哪么会哭?而且哭起来一套一套的?陈阿婆告诉我说,土家姑娘哭嫁的唱词,都是祖辈世代口头传唱,或村寨里的“哭嫁娘”,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提验出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毎个土家姑娘,都会唱好多不同的哭嫁歌。

燕子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是哭嫁最热闹的高潮。那天亲朋好友乡邻,来了好多好多人,他(她)们都是前来祝贺和哭别的。老天似乎也很伤感,天刚黎明就淅淅漓漓地下起了小雨,巷子里烟雨蒙蒙,此情此景更让人顿生离别伤感之情。

那天,燕子姑娘邀请了九位最要好的女伴,陪自己作出嫁前的最后哭别。几位女伴家住黄水七曜山大风堡山上和油草河边,是新娘高中最要好的同学。姑娘们一早出门,打着雨伞,踏着泥泞,翻山越岭,到新娘家陪伴哭嫁。

十姐妹在四方碑巷聚齐,老弹匠将两张方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姑娘坐上方,与新娘年龄相同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姐妹们轮流哭唱,哭叙姐妹友情,哭诉鼓励劝慰的话语,哭诉来日的前景,哭诉嫁到婆家的忧虑。

老弹匠请李老乐师,邀请了几位“打溜子”的乐手,在门前搭了一张圆桌打乐助兴。我好兴地坐在旁边,一边听“打溜子”,一边听新娘与姑娘们哭嫁。 那一晚李老乐师和他的徒弟们,演奏了“打溜子”的“庆请儿”、“龙抬头”、“锦鸡出山”、喜鹊噪梅”、“八哥洗澡”、“凤点头”等好多喜庆的乐曲,巷子里挤满了围观的人。

夜半时分,锣鼓停息,巷子里又响起了燕子姑娘和姐妹们,一唱一合的哭嫁声。那忧伤的哭声,悠悠扬扬在小巷里飘荡,就像一首抒情的长诗,令人时而心潮起伏、时而情感跌宕,时而忧伤哀呤,时而舒缓轻扬。

老阿婆说:在她的老家湘西保靖县马王乡、永顺县普戎乡、龙山县坡脚乡等地,流传着几本很有特色的哭嫁唱本,那里有很多出名的老“哭嫁娘”,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哭嫁娘丁贤桂、田翠莲等人,还拍摄过影视节目。她说:如果你到猛峒河风景区旅游,在古镇王村兴许还能看到她们的徒子徒孙“哭嫁”表演。老阿婆滔滔不绝地叙说着土家哭嫁的故事。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13)

夜幕坠落,小雨骤停,星月隐去,天色黎明,雄鸡报晓、大山苏醒,天边光亮,小巷微明。这时,巷子里忽然传来新娘,那撕心裂肺的哭嫁声:“忽听金鸡一声叫,好像乱箭穿我心;唢呐吹起“娘送女”,镏子打起“大开门”……;唢呐一声泪一滴,扯娘罗裙扯爹衣;苦命女儿送上轿,亲生骨肉两离分……”。那声嘶力竭、摇肝动肺的哭嫁歌声,就是铁石心肠的人,听了这声声呼号、字字深情的哭泣,也难免不触景伤情、潸然泪下。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14)

清晨,巷子里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巷子口的莼香路上,站满了挂红贴彩接亲的队伍,鼓乐手们叽里哇啦吹起了唢呐,咚咚锵锵地敲起了锣鼓。一时间,古老的小巷里鞭炮震响、鼓乐齐鸣。

李老乐师与他的徒弟们,欢天喜地的打着溜子“庆请儿”乐曲,那铜锣咣咣咣地敲响了沉寂的大山,那钹声凑凑凑地唤醒了沉睡的小巷;那唢呐叽里哇啦地催促着新娘出门。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15)

新娘与姐妹们越哭越响,直到新郎背上新娘,走出家门那一刻,新娘回头仰望门口的父母兄嫂,顿时泪水长流,大放悲声。那一声声呼天唤地大哭;那一句句情深意切的呼喊,感动了送亲的亲友和乡邻。那哭声情深意重,难舍难分,亲情难离,似刮骨割肉般的疼。

新娘被新郎背走了,画着红靓妆,履着红绣鞋,穿着红嫁装,蒙着红盖头,从那红红的纱巾盖头中,新娘回过头来,看到了呆呆站立家门囗眼泪迷茫的父母;看到了那张灯结彩亮灯的闺屋,看到了亲友乡邻们泪别的面容。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16)

新娘被新朗背着,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声哭地嘶喊着,那哭声越哭越伤心,那鞭炮越放越响亮,那锣鼓越打越热闹,那迎亲送亲的队伍越走越远,直至消失在巷子口的街边。

那一声声悲喜的哭泣啊!乖巧可爱的女儿,就变成了别人的新娘;那一声声深情的哭泣啊!意味着再也难以时常得到父母的疼爱与娇宠;那一声声撕肝裂肺哭泣啊!满含着燕子姑娘,对婆家未来生活的压力与担忧。

此时,老弹匠夫妇站在自家门口,目视女儿一步步离家分别,再也压不住心中的情感,眼泪夺眶而出,哇地一声哭喊着“燕儿哪!娘的心头肉!女儿哪!爹地乖乖女!”

那哭声,哭出了父母含辛如苦的哺育之情;哭出了那悲喜交织的心境;哭出了对女儿去婆家的担忧;哭出了父母女儿的骨肉亲情;满脸的笑容,满脸的泪水,满目的期望,满心的亲情,就这样用哭声送走女儿出嫁远行。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17)

或许,千万年来土家哭嫁,都是新娘开启,亲朋姐妹们陪哭,但却是在女儿出嫁那天,离开娘家之时,在父母兄弟姐妹,那满怀骨肉分离亲情的大哭中结束。新娘的哭嫁声声,在喧闹的鞭炮、锣鼓、唢呐声中淹灭,接亲的队伍越走越远,四方碑巷又恢复了那往日的宁静,只留下满地的红屑,刘家張灯结彩的喜庆,新娘哭声悠悠的余韵………。

结婚哭嫁由来(哭嫁声声)(18)

特别声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湘西土家族歌舞剧照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