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台海问题基本方针(三次台海危机及启示)

台海问题基本方针(三次台海危机及启示)此后,美国与蒋介石台湾当局于1954年12月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为巩固在台湾海峡的战略地位,1954年9月大陆对金门发动炮战,夺回对一江山岛、大陈岛的控制,蒋介石则丢掉了“反攻大陆”的跳板。蒋介石曾认为,南有与厦门隔海相望的金门和闽江口的马祖、北有浙江海岸外只有数十公里的台州列岛,可以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对中国来说,第一次台海危机造成的另外一个巨大的影响是,由于在危机中面临美国的核威慑,中国领导人从此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展自己的核武器。第一次台海危机跟朝鲜战争有着紧密关系。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蒋介石败退台湾,双方隔着台湾海峡对峙,大陆方面要解放台湾,台湾方面在叫嚣要“反攻大陆”,台海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局面,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就宣布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而中国政府也做出

台海问题基本方针(三次台海危机及启示)(1)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三次在台海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目的是为了捍卫对台湾的主权,推进两岸统一,同时这三次台海危机都是在中美关系恶化或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的,中方的军事行动包含有对美国的政策作出反应的成分。军事斗争在统一台湾的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回顾这三次台海危机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第一次台海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央的设想,解放台湾包括三个内容:首先是建立起一支能夺取台海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海空军,其次是解放浙江和福建等沿海省份尚处于国民党军队控制下的沿海岛屿,建立起解放台湾的军事基地,最后是计划在1950-1951年发动跨海峡作战,完成国家统一。但由于朝鲜战争的影响,这个计划被推迟了。

1954年9月3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数百门火炮向大小金门岛的国民党军阵地和停泊在金门港内的舰艇发动轰炸,炮战一直持续到9月22日。这是1949年后解放军第一次“炮击金门”,并引发了第一次台海危机。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在张爱萍指挥下,发动攻势解放一江山岛,3天后占领该岛。一江山岛位于浙江沿海台州列岛大陈岛北部,主要由南一江、北一江两个岛屿组成,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丢掉一江山岛后,在美国的建议下,蒋介石决定放弃台州列岛,但坚持把大陈岛的居民全部转移到台湾,为此还派出蒋经国到大陈岛跟居民沟通。1955年2月,在美国第七舰队的支援下,大陈岛军民被蒋介石转移到台湾。

台海问题基本方针(三次台海危机及启示)(2)

1955年国民党军队撤出大陈岛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台海危机中,美国曾威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1955年3月,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解放军迫使台湾撤出金门和马祖,美国会考虑对解放军使用核武器,帮助台湾防御金门和马祖。

1954年解放军炮击金门和1955年攻占一江山岛的战役,一是为了配合中央“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号召,二是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对大陆港口的封锁,阻止国民党军队对大陆沿海地区的军事袭击,应对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放蒋出笼”政策。

第一次台海危机跟朝鲜战争有着紧密关系。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蒋介石败退台湾,双方隔着台湾海峡对峙,大陆方面要解放台湾,台湾方面在叫嚣要“反攻大陆”,台海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局面,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就宣布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而中国政府也做出抗美援朝的决定,解放台湾的战争因此被推迟。美国在台海海峡部署的第七舰队,直到朝鲜战争结束才撤离。

此后,美国与蒋介石台湾当局于1954年12月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为巩固在台湾海峡的战略地位,1954年9月大陆对金门发动炮战,夺回对一江山岛、大陈岛的控制,蒋介石则丢掉了“反攻大陆”的跳板。蒋介石曾认为,南有与厦门隔海相望的金门和闽江口的马祖、北有浙江海岸外只有数十公里的台州列岛,可以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对中国来说,第一次台海危机造成的另外一个巨大的影响是,由于在危机中面临美国的核威慑,中国领导人从此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展自己的核武器。

第二次台海危机

金门是一个与福建厦门隔海相望的小岛,距离厦门仅仅两公里,曾经被台湾蒋介石的军队视为“反攻大陆的跳板”、抵抗解放军的“海上长城”。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式火炮密集向金门岛开火。这场八二三炮战打了44天,150平方公里的金门岛遭到47万发炮弹轰击,国民党当局也从金门炮轰厦门,双方炮击你来我往。

台海问题基本方针(三次台海危机及启示)(3)

油画《炮击金门》

炮战初期,解放军集中打击岛上军事目标,后期重点封锁海上航线,围困金门。直到1958年10月5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表示基于“人道立场”不再炮击金门。此后,解放军开始对金门“单打双不打”,即单数日炮击,双数日停止。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时任国防部长徐向前才宣布正式停止对金门炮击。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规定协防台湾及澎湖列岛,金门、马祖不包括在内。对于金马,美国国会授权美国总统临时作决定。解放军炮击金门,就是要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向美国表明中国解放台湾的决心,同时测试美国协防台湾外岛的意向。正如毛主席所说,炮击的目的是“直接对蒋,间接对美”,“是侦察美国人的决心,是考验美国人的决心”。

美国没有直接参加金门炮战,但美国向台湾方面提供了大口径巨炮,美国空军还从关岛和日本向金门运送军用和民用物资解围。据美国方面解密的文件,在金门海战期间,美国曾考虑对中国进行核打击,打击的目标包括中方的空军基地和上海。

金门炮战是台海两岸陆海空军迄今最后一次交战,此后台海形势由军事对抗转为冷战性对峙。金门炮战后,台湾当局的军队并未从金门撤出,挫败了美国对大陆和台湾“划峡而治”的阴谋。一直到1992年,台湾当局才正式解除金门的“战地任务”,2001年两岸正式开放小三通,20年过去了,厦门与金门如今已经成为交往频繁的城市。

台海问题基本方针(三次台海危机及启示)(4)

1958年的台海危机从八月底开始持续了4周

第三次台海危机

1995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以“台湾总统”身份访美,成为美台断交17年来首位访美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并在其母校康奈尔大学发表“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演讲,暴露了嘴脸。当时台湾地区即将举行领导人选举,时间点非常敏感。大陆方面震怒,于是在台湾海峡和台湾周围试射导弹、实弹演习。

199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解放军再次试射导弹和演习,威慑台湾当局。当时,美国派遣“独立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去台湾东北海域,随即又从波斯湾调遣“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开往台湾东部海域,40艘军舰集结台湾周边海域。这是越战后美国在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部署,时任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称,这些战舰会“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台湾海峡战云密布,军事冲突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台海问题基本方针(三次台海危机及启示)(5)

第三次台海危机的发生有两个重要背景,一是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日益恶化,二是势力开始冒头。根据钱其琛所著《外交十记》,中国决策层认为,克林顿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目的是要“测试一下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并相信只要略加安抚,中国“就会吞下李登辉访美苦果”。中方认为后果相当严重,既损害了中美关系,又鼓动了势力,因此做出强烈反应,警告美国和势力不要对中方的底线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方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对台湾的主权。

在第三次台海危机中,中方显示出有可能以武力收复台湾,不囿于和平统一。同时,由于美国派出航母舰队炫耀武力和威慑中国,也让中方强烈意识到提升军事力量的迫切性,此后大大加速了包括航母在内的海空军事力量的建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