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稻花香里说丰年全诗(稻花香里说丰年)

稻花香里说丰年全诗(稻花香里说丰年)简简单单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收麦细节没有详细解说。收麦时,大家都心知肚明,最怕下雨和火灾,所以大家都赶早不赶晚,起早贪黑的忙碌着,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已“场地”为家,吃住在地里,这时孩子们是最快乐的时光,家长们赋予孩子最大的权利,还不用担心被检查作业的风险。家长们会给孩子们一些零花钱和馒头票,负责给大人往地里送些吃的和馒头,热水等等。总之麦收家里是不开伙食的,都让孩子在集市上买好送到地里,吃完就继续收割。直到麦子全部收割到场地里为止。大人们会争先恐后的准备塑料纸,编织袋,挨家挨户借好农具,准备下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打麦子”,也就是生产队唯一的脱粒机进行麦子垛脱粒工作。最后,就是补种秋季的玉米苗,清理麦秸,后期浇地,再把不用的“场地”翻成土地,种上大豆或者花生。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人闲地不闲,哪怕手指缝隙一样大小的土地也要种上几颗花生秧,这就是广大农民骨子里最朴实的天性。作为一名农村

又是一年丰收年!北方麦浪滚滚,南方稻香繁忙。伴着辛弃疾他老人家写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们又一次迎来了风调雨顺的丰收年!

远眺那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千亿斤粮食高标准农田中麦浪滚滚来,一眼望去,金光闪闪,金黄透亮,麦穗饱满,好不惹人喜欢!

粮食安则天下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强盛。农业技术的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千百万老百姓的生活面貌!

今天,在这丰收的年景里,在一次谈论起麦收那些往事,以此怀念过往,展望未来!

作为一名农村长大的八零后,夏季麦收对我印象十分深刻。记得小时候,麦收季节十分漫长,一般需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每次麦收父辈们都很忙碌,也很疲惫!男女老少都要参与其中,各司其职。记得麦收前第一件事是"打场”也就是先从地头整理出将近二三十个平方的晾晒场地。那时候每家每户紧靠一家劳动力是完不成的,需要几家几户互相帮助,先用镰刀割除地头麦子,然后用铁锨铲平麦茬,翻地,然后拉水打湿地面,最后用人工拉石滚把地面压平收光,场地平整,湿润,不起浮土,算是把“场”打好了。仅仅这一项工作就十分费时费力。

接下来的工作便是以家庭为单位,号召男女老少拿起镰刀开始收割,打捆,然后再用地排车把打好捆的麦子运到“场地”里,堆成大大小小的小山包一样的麦子垛。最后等待人手到齐,生产队里的脱粒机排上号才开始进行“打麦子”脱粒工作。

说到这里,你以为工作就完成了,其实不是,脱粒完成后,就要在场地里晾晒,借助自然风力“扬场”,也就是一锨一锨把麦粒撒向天空,借助自然风力把麦壳与麦粒进行分离出来。等到麦子晾晒的完全没有水分,然后再装入准备好的编织袋里,用地排车运回家中粮仓。这中间还要选好日子把需要交的“公粮”用地排车拉着走好几十路上交到国家粮库。

最后,就是补种秋季的玉米苗,清理麦秸,后期浇地,再把不用的“场地”翻成土地,种上大豆或者花生。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人闲地不闲,哪怕手指缝隙一样大小的土地也要种上几颗花生秧,这就是广大农民骨子里最朴实的天性。

简简单单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收麦细节没有详细解说。收麦时,大家都心知肚明,最怕下雨和火灾,所以大家都赶早不赶晚,起早贪黑的忙碌着,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已“场地”为家,吃住在地里,这时孩子们是最快乐的时光,家长们赋予孩子最大的权利,还不用担心被检查作业的风险。家长们会给孩子们一些零花钱和馒头票,负责给大人往地里送些吃的和馒头,热水等等。总之麦收家里是不开伙食的,都让孩子在集市上买好送到地里,吃完就继续收割。直到麦子全部收割到场地里为止。大人们会争先恐后的准备塑料纸,编织袋,挨家挨户借好农具,准备下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打麦子”,也就是生产队唯一的脱粒机进行麦子垛脱粒工作。

记得当时,一个生产队就一台脱粒机,所以挨家挨户都回争先恐后收割自己家麦子,谁先收割完,肯定谁家就优先使用脱粒机。为争先使用脱粒机吵架甚至打架的事每年都会发生。还有就是家里人口少的,脱粒时就必须请别人家的劳力帮助工作,乡里乡亲,请人家帮忙就要还人情,有时互相帮助,有时就需要脱粒工作完成后宴请来帮助的人们,这时候一般男主任女主人都非常忙碌,也十分辛苦,既要参与劳动又要招待好客人!更有的因为不会使用脱粒机,触电,伤人事故,火灾,雨淋

稻花香里说丰年全诗(稻花香里说丰年)(1)

稻花香里说丰年全诗(稻花香里说丰年)(2)

稻花香里说丰年全诗(稻花香里说丰年)(3)

稻花香里说丰年全诗(稻花香里说丰年)(4)

等等屡见不鲜,所以麦收不是一件开玩笑的事情!

对于孩子们来说,三周的麦收假期,十分的充实,除了给大人送水送饭,买菜,夜间场地里看守麦子垛以外,还可以买到汽水喝,有时还能喝上一瓶啤酒,就是最奢侈的奖赏了。

当时的我们只知道麦收是个非常热闹的事情,殊不知,麦收对于父辈们来说,忙碌和紧张是他们挥之不去的记忆。麦收这辈子再提起麦收他们都会心酸不已。是啊!在那个机械化水平尚未普及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把八十年代,父辈们为了颗粒归仓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心酸。背后的故事又有谁能一句话来表达清楚?

伴随着一年又一年的忙碌的麦收。大约我小学毕业那会,又是一年麦收时节。地里出现了巨无霸的铁家伙,它显得笨拙而又吃力,大家伙象看新媳妇一样看热闹,最后才明白,他叫“联合收割机”。当时一亩地收割价需要一百五十多元,就拿到现在来说,那是相当贵的。大家刚开始十分不认可,觉得太贵,这家伙不可靠,把粮食粒都漏地里了。

又过了里面,麦收季节,地里的铁疙瘩多了起来,品牌也多了,技术更高超了,也不漏麦粒了,最主要的是收割价格也便宜了,第一批敢吃螃蟹的农户一使用,发现用这铁疙瘩不仅节约人力成本,还不用打场,也不用忙碌的请客吃饭,更重要的时节省时间,节省开支!渐渐的得到了大家伙认可。

再后来,取消农业税以后,不用交“公粮”了,在加上第三产业调整,社会市场变化,大多数农民都去大城市务工了,剩下的土地也就大部分流转给种粮大户,机械化水平更高了,粮食超量也高了,质量更优质了。现在再也看不到“打场”的场景了,老百姓也不会为麦收发愁了!

时代在变化,麦收在变化,农村也在变化。短短几十年,现代农业的发展让新弄村有了新面貌,让新农民成了更佳专业的新型职业农民,让老百姓真正有了奔头,有了出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每回想起昔日的麦收忙碌,再看今日新农村之变化,感慨万千!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惠农政策的落地生根,更需要农业现代化的提高,也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民,会技术的专业新型专业农村人才的加入!

稻花香里说丰年,又是一年麦收时,祝愿百姓富足,国泰民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