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蝾螈能吃吗(它输给寄生虫真可惜)
云南蝾螈能吃吗(它输给寄生虫真可惜)以及,这部十分值得推荐给大家的小众波兰电影——在戛纳拿下评审团奖的法国黑马《悲惨世界》。除了风光无限的《寄生虫》外,其他几部提名影片也都非常值得一看。不少影迷心目中的卫冕之王《痛苦与荣耀》。同时提名最佳纪录片的《蜂蜜之地》。
昨天,《寄生虫》改变了奥斯卡的历史。
成为第一部拿下最佳影片的亚洲电影。
更是目前唯一一部同时拿下最佳国际电影(原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影片的电影。
今年奥斯卡将最佳外语片奖改名为「最佳国际电影长片」。
除了风光无限的《寄生虫》外,其他几部提名影片也都非常值得一看。
不少影迷心目中的卫冕之王《痛苦与荣耀》。
同时提名最佳纪录片的《蜂蜜之地》。
在戛纳拿下评审团奖的法国黑马《悲惨世界》。
以及,这部十分值得推荐给大家的小众波兰电影——
《基督圣体》
Corpus Christi
波兰。
一个东欧小国。
却孕育出过许多鼎鼎有名的电影大师:
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十诫》)、
安杰伊·瓦伊达(《灰烬与钻石》、《铁人》)、
安德烈·祖拉斯基(《银色星球》、《着魔》)、
罗曼·波兰斯基(波兰裔;《钢琴家》、《唐人街》)
等等……
复杂又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夹在东欧和西方之间的地缘环境、以及深入骨髓的宗教信仰,都让波兰电影在世界影坛上保持着某种独特的地位。
导演扬·科马萨,也是这种电影文化的沿袭者。
本片作为他的第三部长片,凭借扎实的剧作和风格拿下了奥斯卡外语片提名,代表着业界的认可。
烂番茄96%、观众98%的好评,口碑同样可见一斑。
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
简单来说,讲的是一位二十岁的少年假释犯来到小镇上,却阴差阳错地假扮成了一名牧师的故事。
年轻意味着处事不深、假释犯意味着罪恶。
这两个特质和「牧师」的权威、传统、稳重、正义的形象放在一起差得太远。
这种「身份错位」的设定一贯很有戏剧张力。
男主角名叫丹尼尔。
冷静沉默,一双忧郁的眼神背后仿佛藏着许多秘密。
从「主流」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标准坏青年、社会的蛀虫。
嗑药、抢劫、打架,年纪轻轻就进了少管所。
甚至在监狱里,他也「不安分」。
电影的第一个场景就是一场监狱霸凌事件。
一伙人对着一位狱友拳打脚踢,而丹尼尔是那个负责望风的人。
此时的他,似乎对「善」没有太大的共情感。
然而,画面一转,来到第二个场景。
丹尼尔摇身一变,成为了少管所托马斯神父做弥散时的领唱者。
他眼神里的虔诚和领唱时的专注投入,又看到了对「美」的追求。
一正一邪,其复杂难辨的个性直观展现给了观众。
很快,丹尼尔获得了假释出狱的机会。
他找到神父托马斯,询问自己能否进入神学院学习,日后成为一名神父。
他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由于他有着抹不去的犯罪记录,基本上不会有神学院愿意接受他。
最后,他被介绍去了一个偏远小镇的锯木厂工作。
小镇生活,枯燥而又乏味,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有天,丹尼尔来到小镇的教堂,碰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本地姑娘玛尔塔。
小镇是一个封闭的熟人社会,小圈子里彼此都互相认识。
玛尔塔一眼就猜出了丹尼尔应该是新来的锯木厂工人。
但不知道哪里来的虚荣心,丹尼尔却硬说自己是过路的神父。
还拿出一套偷来的祭服作为证明。
年轻单纯的玛尔塔一下子被唬住了,于是把他介绍给母亲莉迪亚,也就是教堂的管理员。
当地神父得知消息,也热情招待。
在真正的神父面前,丹尼尔自称是「来自华沙的托马斯神父」。
小误会于是演化成了大骗局。
捅了篓子的丹尼尔原本想要逃之夭夭,却正碰上当地神父病重不起的意外。
在后者的苦苦央求下,丹尼尔决定当几天「代理神父」。
他所要做的,便是努力保证自己不被人识破。
首先,最常见的工作是在告解室听信徒的告解。
不知道该怎么说,他只好一边上网查手机、一边绞尽脑汁想办法回答问题。
一位家暴孩子的母亲哭着告诉他,自己十二岁的孩子学会了抽烟。
丹尼尔便回复说:
「买一包口感最强的烟给小孩抽一口,他就不会再抽了。」
这方法很实用,却显然不是忏悔者想要的答案。
这位母亲只是希望找个「缘由」让上帝原谅她家暴的行为罢了,她在寻求的是一种借惩罚为名施「小恶」的心安理得。
丹尼尔意识到了这一点。
于是,以神父的身份,他原谅了她。
告解还算是简单模式。
很快,丹尼尔迎来了他最大的挑战。
在教堂面对着所有人,他要为信徒们举行弥散活动。
毕竟那么多双眼睛看着,稍有纰漏就可能原形毕露。
非常考验心理素质。
一开始的丹尼尔还有些生疏和胆怯,但是渐渐地,他像是真的成为了「神父托马斯」。
他照猫画虎地完成了一场完美的托马斯式弥散。
并再一次唱起了他最擅长的圣歌。
或许是原本的神父太过教条和死板,丹尼尔激情澎湃的祷告反而点燃了信徒们的热情,让原本参加人数不多的教堂逐渐热闹了起来。
故事至此,仍然在原本设定的正常逻辑中发展。
但电影的野心并不在此。
随着丹尼尔对人们的认识加深,他逐渐发现小镇隐藏的秘密。
一切起源于小镇路口的纪念灵堂,那里挂着六幅年轻人的祭奠照片。
丧失亲人的家庭每晚都会在那里举办一场祈祷,但是每当丹尼尔问起其中缘由,人们总是讳莫如深。
丹尼尔想以神父的身份帮人们跳出痛苦,却也起不到作用。
直到莉迪亚把真相告诉丹尼尔,原来是一场车祸把整个小镇拉进了深渊。
两辆汽车相撞,无人生还,警方也找不到原因。
一边是六个小镇年轻人,一边是一位中年司机。
司机成为了小镇居民用以发泄情绪的「凶手」,甚至拒绝他在小镇下葬。
他尚且活着的寡妇更是这场悲剧的无言受害者。
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肯出门,屋子外被人写下的「婊子」两个字像是封印一般把她囚禁在里面。
小镇里的每一个人都写信咒骂过她。
作为「神父」的使命感让丹尼尔下决心帮助司机下葬。
哪怕是顶着全镇人的愤怒和反对甚至是报复,他也要坚持完成了这项「上帝的善举」。
在这部电影中,冒充神父的丹尼尔是一个矛盾难辨的人。
他时而对清规戒律毫不上心,时而又固执地践行着教义里的善念善行。
你看不透他到底是把宗教作为一种借口来逃避,还是内心真正为信仰所感化。
这与小镇里的普通人恰恰相反。
他们外表是虔诚的信徒,但背地里却免不了以「小恶」的方式来对待他人。
宗教似乎依旧是一种心安理得的方式罢了。
影片结尾,真正的托马斯神父出现,带他回少管所。
丹尼尔为所有的小镇居民完成了最后一次弥散——
他脱掉了自己的衣服,露出了凡人肉体上的纹身和伤疤,然而一声不吭地离开了教堂。
在一次采访中,导演坦诚电影中的车祸影射了2010年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
这场96人遇难(包含总统)的事故成为「战后波兰最悲剧性事件」。
「领导者」逝去,一场空难轻易地把国家分裂成不同派别。
有人单纯地视其为一次悲剧;
也有人坚信这是一场「政治阴谋」。
不同认识的背后反映着波兰的社会和政治分歧,甚至引发不同派别之间的猜疑和作恶。
混乱背后,天主教徒占据86%的波兰,似乎都在祈祷能有一个从天而降的圣人,改变一切。
然而真正能消除痛苦与灾难的圣人是不存在的。
在本片中,当「圣人」褪去祭服露出最真实的肉体时,他也不过是一位凡人和虔诚者的综合而已。
说到底,这是一部关于救赎的故事。
它不止于一个人的救赎,而是不同群体、不同观点之间的救赎。
真正能够带给人们放下芥蒂、互相理解的,并不是对于宗教的信仰,或是对于奇迹的渴望。
你不能指望某种来自外界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会改变现实。
力量,从来都源于自身。
对于每一个普通的、背负着某种过错的凡人来说。
救赎有关于生命本身。
是对于行善、宽容、真诚的信仰。
对于一个由无数人组成的社会、国家来说。
救赎有关于集体意识。
是对于包容、理解和信赖的信仰。
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圣人;
而只有每一个凡人,步步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