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胜利有多不容易(抗美援朝的转折点)
抗美援朝胜利有多不容易(抗美援朝的转折点)这一战例极为难得,给我们提出了在现代化( 当时是机械化)条件下 ,如何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战胜强敌的问题,是不可多得的负面教材:在未来任何情况下对外军强敌作战,绝不可心存大意和侥幸,绝不可忽视指挥统一,绝不可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在战役战术筹划和组织指挥上 ,必须组织周密详尽的侦察,采用符合战场情势的战术战法;必须高度重视指挥的集中统一稳定高效;必须充分估计敌情,立足最复杂最困难情况 ,精心筹划和组织指挥作战行动。从战略上讲,通过这一战,美国军政首脑发现了志愿军作战的弱点,美军已经找到了对抗志愿军的战役战术战法,增强了驾驭朝鲜战局的信心 ,坚定了在朝鲜打下去的决心。美军认为:“第2师在砥平里的英勇坚守,后来证明是挡住共产党进攻的转折点。”(胡海波编著《朝鲜战争备忘录》,黄河出版社,2009年版,第261页)南韩《韩国战争史》也吹嘘:“砥平里战斗,是美军同中共军作战中在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
引子砥平里战斗(1951年2月13日一1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初期,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东线,对京畿道杨平郡砥平里进行的一次对坚固野战阵地进攻战斗,是役,志愿军以8个团的兵力围攻美军1个步兵团、1个炮兵营、1个坦克中队以及法军1个营(共约6000 余人) ,血战2天2夜,伤亡惨重。虽毙伤敌800余人,一度突破敌防御阵地,但因情报失误,指挥不力 ,协同失调 ,战法针对性不强,加之敌阵地坚固、装备精良、抵抗坚决,且援军已至,最终被迫撤出战斗。
砥平里战斗双方志在必得,殊死搏斗,战况激烈程度空前绝后,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较大规模作战中第一次对美军进攻失利,也是朝鲜战争中战场形势的第二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仁川登陆) 。
从战役战法上讲,此战意味着志愿军大规模运动战阶段结束,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阶段来临;而美军则发现了志愿军火力薄弱、攻坚能力不强、持续作战能力差等弱点,因此也在战役战法上作了重大调整,并从被入朝初期的志愿军痛打后的仓皇中恢复了信心。
此战以后,一旦整建制的美军部队被志愿军包围,不再像一、二次战役中那样急忙突围,而是依靠坦克和卡车实施环形防御,依靠猛烈的火力拼死坚守阵地,白天依靠空中轰炸和炮兵火力支援,同时向外突围。晚上依托临时构筑的工事在加强的坦克和炮火支援下死守。第二次战役中,东线和西线的美军第1骑兵师和美国第2步兵师都因为摸不清志愿军的特点,盲目地在被合围后匆忙突围,结果反而在突围过程中,被志愿军步兵火力和迫击炮在公路或开阔地上大量杀伤 ,导致人员和装备损失惨重。
美军认为:“第2师在砥平里的英勇坚守,后来证明是挡住共产党进攻的转折点。”(胡海波编著《朝鲜战争备忘录》,黄河出版社,2009年版,第261页)
南韩《韩国战争史》也吹嘘:“砥平里战斗,是美军同中共军作战中在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 ……也可以说是“第二仁川" 。"
从战役意图上讲,砥平里战斗失利打破了彭德怀稳定战局的希望,东线未能达到破坏敌军战役布防的目的,西线阻击也就失去了意义。1951年2月16日,在西线顽强抗击美军进攻为东线反击创造条件的志愿军第38军全部撤过汉江,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从战略上讲,通过这一战,美国军政首脑发现了志愿军作战的弱点,美军已经找到了对抗志愿军的战役战术战法,增强了驾驭朝鲜战局的信心 ,坚定了在朝鲜打下去的决心。
这一战例极为难得,给我们提出了在现代化( 当时是机械化)条件下 ,如何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战胜强敌的问题,是不可多得的负面教材:在未来任何情况下对外军强敌作战,绝不可心存大意和侥幸,绝不可忽视指挥统一,绝不可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在战役战术筹划和组织指挥上 ,必须组织周密详尽的侦察,采用符合战场情势的战术战法;必须高度重视指挥的集中统一稳定高效;必须充分估计敌情,立足最复杂最困难情况 ,精心筹划和组织指挥作战行动。
壹| 作战背景和美方部署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经连续三次战役,至1951年1月8日,中朝军队一举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三八线”以南 ,并攻占南韩首都汉城。但是,由于志愿军部队防空能力、空中打击能力、后装保障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第三次战役后志愿军部队人员伤亡大、补给跟不上 ,遂转入休整。
1950年12月26日,美国陆军副参谋长马修·李奇微飞抵韩国大邱 ,接替阵亡的沃克出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并得到麦克阿瑟授权,统一指挥另一主力一一美第10军。
马修·邦克·李奇微
上任伊始,李奇微即着手了解参战中朝军队实力,总结“联合国军"失败教训,并把纷繁复杂的战场形势逐一分析出清晰的条理。李奇微认为,志愿军的战斗精神和士气“无与伦比” 战术“勇猛灵活”无法抗拒”,指挥是“世界上第一流的" ,“联合国军"最害怕与志愿军近战夜战,害怕被志愿军迁回包围穿插。同时,李奇微也发现中朝军队由于没有空中掩护,没有机械化,摩托化装备,火力弱,突击力和机动力差,后方运输线长 ,又缺乏现代化运输工具,后勤补给极其困难,进攻受到很大限制 ,只能发起“月圆攻势"和“礼拜攻势"。
(山民注:第一次战役是10月25日开始的,第二次战役是11月25日开始的,第三次战役是12月31日开始的,这三次发起战役的时间都在阴历月中,故美军给我军攻势起名叫“月圆攻势”。
第一次战役于10月25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历时8天;第二次战役于11月25日开始,至12月2日结束,历时8 天;第三次战役于12月31日开始,至1951年1月8日结束,历时也是8天。由于我军没有制空权、制海权,缺乏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现代化运输工具,又不能在白天进行运输补给和机动。因此,一个战役所用的弹药粮食作战装备、物资,几乎完全靠人力背带,还得帮炮兵运炮弹,顶多携带5天至7天的口粮。这样,我军战士的负荷量很重,作战持续能力很有限,激烈的战斗只能维持一个星期左右,于是敌人就说我们是“礼拜攻势"。)
李奇微认为“联合国军的出路只能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在此基础上,李奇微总结出了对付志愿军的办法:当凶猛的“礼拜攻势"接近尾声的时候,即以强大的反击力量投入前沿,向弹尽粮绝的志愿军发动猛烈攻击。
1951年1月15日,在第三次战役结束一周后,李奇微发起了“猎犬行动" ,在水原至利川间的两军对峙线上,派出侦察力量向北进行试探性侦察进攻。
“猎犬行动" 持续了 8 天,根据侦察报告,李奇微虽没有彻底弄清中朝军队的意图和具体的防御阵地位置但,证明了中朝军队暂时没有发动新的战役的能力和意图。
1月25日,李奇微下令发起“霹雳作战" ,集中5个军16个师另3个旅、1个空降团及其全部炮兵、坦克和空中力量,计23万余人,采用”磁性战术”", 由西至东逐步发起全线进攻,联合国军"再次全线北进。
西线,美第1军以土耳其旅、美第25师、美第3师、英第29旅为第一梯队,在野牧里、水原、金良场里一线30公里的地段上展开,向汉城方向实施进攻,南朝鲜第1师为预备队;美第9军以美骑兵第1师、英第27旅、美第24师为第一梯队,在金良场里以东至骊州一线38公里的地段上展开,向礼峰山方向实施进攻,南朝鲜第6师为预备队。
东线,美第10军以美第2师、空降第187团、南朝鲜第8师、第5师为第一梯队,在骊州至平昌以东一线72公里的地段上展开,向横城、阳德院里、清平里方向实施进攻,美第7师为预备队;南朝鲜第3军团以南朝鲜第7师为第一梯队,在检洞里至旋善以东一线30公里的地段展开,向下珍富里、县里方向实施进攻,南朝鲜第3师为预备队;南朝鲜第1军团以南朝鲜第9师、首都师为第一梯队,在北洞里至玉溪一线30公里的地段展开,沿东海岸向北实施进攻。
美陆战第1师和南朝鲜第11师位于大田,担任战役总预备队。南朝鲜第2师担任后方警戒和掩护交通运输的任务, 联合国军此次北进战役计划显示出李奇微与众不同的战术思想:一是美军担任战役主攻,集中在汉城方向的西线,南朝鲜军队集中在东线辅助进攻;二是针对志愿军惯用的分割包围战术,采取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稳扎稳打、东西呼应的方式;三是坚持“磁性战术"原则 ,坚决近距离与我军接触,实施不间断地进攻,不给我军以补充时间,与我军拼消耗,在局部战斗中采取“火海方式“,依靠优势炮兵空军和坦克火力,对我军实施密集火力突击,杀伤我有生力量。
2月9日,“联合国军"在东线的态势为:美第2师23团和1个法国营被我军42军阻击于厂平里以北;南朝鲜第8师、5师进至到横城以北的丰水院、上苍峰里、参洞里、梅日里一线;再往东,南朝鲜第7师、9 师以及首都师则拖后于下珍富里、江陵一线。至此,展开于砥平里和横城一线的联合国军已经从整个战线突出出来。此时,美第2师38团及荷兰营、美第2师师部及其9团尚在原州,美第7师及空降第187团在他们之后,于是,东线上突出的“联合国军"相对孤立了。
美军作战企图:志愿军发起横城反击战后,砥平里之敌左右邻都纷纷撤退(西侧是美第21团 1 个营,东侧是美第9团1营)。面对越来越恶化的战局,为避免被围歼,驻守砥平里的美第23团团长弗里曼反复提出要立即撤走,并得到了美第2师和第10军的同意,但却遭到李奇微的坚决反对。
李奇微对整个战局有独特判断,他认为,“霹雳作战”并没有因为横城地区的失败而受到严重挫折,美第2师和南朝鲜第8师的损失并没有给"联合国军"的战线造成实质的改变;放弃砥平里里这个位于前沿的交通要道,势必令美第9军的右翼暴露,如果中国军队攻击的话,很可能招致整个战线的撕裂,“霹雳作战"便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从地图上看,砥平里既是美军防守的关键,也是我方进攻的关键,我方在横城打开了战役缺口,如果再顺利拿下砥平里,下一步就是直趋原州及后方的牧溪洞、忠州和堤川;而如果美军守住砥平里这个突破口的底部,就会对东线南下我军侧翼形成巨大威胁,使我军不能放胆进攻,更有可能消解我军突破于无形。李奇微认准了“砥平里是阻止中国军队前进的关键所在”。
美国公开史料评论说:“砥平里的攻防是决定敌人二月攻势成败的关键",指出:如果砥平里陷落,第8集团军将全线陷入崩溃。"
所以,李奇微坚决反对撤出砥平里,决心死守砥平里,“敌军认为攻占砥平里是绝对必要的,因此我军无论如何要确保丰平里,不管付出多大的牺牲。"
根据这一决心,李奇微给第10军下达作战命令:(一)古平里美第2师23团,死守砥平里阵地;(二)第10军以位于文幕里的美第2师38团即刻增援砥平里;;(三)美第9军、英第27旅和南朝鲜第6师,向砥平里与文幕里之间移动,封闭美第10军前面的空隙。李奇微计划以砥平里为圈套,诱使我军在开阔地进攻,再以美第23团的坦克、迫击炮火炮和空军的近距支援消灭我军有生力量。
”联军“兵力部署:砥平里是个坐落在小盆地中的村庄。
小盆地直径大约5公里,周长约18公里,四周都是小山包:
南面是最高的望美山,西南是248高地,西北是345高地,北面是207高地,东北是212 高地,这些小山包都是很好的防御地形。但如果在山上建立防御阵地,防区的直径大约为6公里,环形防线将有18公里长,而守军兵力不足以防御如此长的防线。因此弗里曼决定将步兵连安排在山脚下的低地,形成直径1. 6公里的环形防御。
具体部署是,第1营部署在207高地的南端,第2营在望美山防御,第3营配置在212高地,法国营阵地在古平里西侧一片平展稻田和铁路线周围。环形阵地的前沿全部环绕着壕沟,密集布置了防步兵地雷和照明汽油弹。各阵地之间的接合部全部以 M - 16 高射机枪和坦克作为游动火力严密封锁。环形阵地内配备了6门155毫米榴弹炮、18门105毫米榴弹炮,一个连的高射武器、20 辆坦克和51门迫击炮。
主阵地设在马山东西地区、229高地、凤尾山、248高地东侧南北地区,并设有警戒阵地。主阵地构筑有暗堡、掩体、掩蔽部和交通壕。各阵地之间有可通吉普车的公路,并修建了可降落小型飞机的军用机场,用于接运作战物资和后送伤员。间隙地、谷地和道路均由炮火控制。前沿前两道铁丝网间设有梅花形拉雷群网,内外安装有照明弹装置,并在便于接近的地段将雪扫除,泼水结冰,制造了难以攀疏的冰区。
为了增加一线兵力,弗里曼把预备队减少到最少程度,团只留1个连,各连只留1个排。在构筑阵地的同时,美军还完成了火炮的试射,对主要射击目标标定了射击诸元,建立了步兵坦克、炮兵之间的通信联络,储存了充足的弹药,准备了10日的食品。这样,尽管存在着预备队少和完全没有纵深等不足,但砥平里的环形防御阵地经过 10 天的紧张构筑,已经相当完备了。
砥平里战斗之我方部署(二)——朝鲜战争的第二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