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鲁道夫德雷克斯正面管教(好妈妈看的孩子)

鲁道夫德雷克斯正面管教(好妈妈看的孩子)你永远是我最爱的小孩乖乖,要真心悔改关怀就在心中,充满色彩乖乖,你快回来我怀抱一直为你打开

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籍是《孩子:挑战》,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3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来为你解读书中的精髓:每一位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要赢得的不是挑战,而是爱和尊重,要用平等合作的态度和他一起解决成长的困惑。

鲁道夫德雷克斯正面管教(好妈妈看的孩子)(1)

孩子,孩子,为何你这么坏

欺负,欺骗,为何你做出来

学会做好小孩,相亲相爱

关怀就在心中,充满色彩

乖乖,你快回来

我怀抱一直为你打开

乖乖,要真心悔改

你永远是我最爱的小孩

乖乖,你快回来

要努力学习为了未来

回头,做孝顺的小孩

本来人性都是善良像小孩

这首电影《西游降魔篇》里的插曲“乖乖”真是唱出了所有父母的心声啊。当孩子听话的时候,就是个天使,但是当孩子无理取闹地大吵大闹起来,简直就是活脱脱的恶魔。所以,孩子,你到底是一个乖乖,还是来挑战父母的恶魔?《孩子:挑战》这本书将会为你揭晓答案。

本书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奥地利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提到德雷克斯就必须说说他的老师和他老师的老师,这三个都是奥地利名人,名气一个比一个大,德雷克斯的老师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而他老师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这本书一直都是美国家庭必备的心理学读物,是一套所有父母都应该认真学习的好书。

好的,我们现在来讲讲书中的内容吧。

本书主要讲了两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避免父母与孩子“权利之争”的四个方法

第二个重点:孩子的四种错误行为的应对方法

我们先来讲讲避免父母与孩子“权利之争”的四个方法。那什么是权利之争呢?德雷克斯把父母和孩子的所有冲突都称作权力之争,我们一听这词,就知道,要争夺权利就一定有不平等存在,接下来我们就站在父母的角度,看看怎么解决家庭教育中的权力之争问题。

我们先说第一个,父母要学会把人和事分开,学会鼓励孩子。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闯祸了,不听话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权利之争就开始了。但父母不知道,孩子可能是因为还小,能力不足,并不是存心想捣乱,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其实是鼓励孩子,但选择好的鼓励时机是关键,孩子最需要鼓励的时机不是获得成就的时候,而是在一件事情上鼓足勇气,努力尝试之后却失败了的时候,如果错过了鼓励孩子的最好时机,那么鼓励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举个例子,三岁的孩子是可以自己穿衣服的,只不过他们的动作很慢,但如果妈妈着急出门,她就会替孩子把衣服穿好,那么小的孩子能够有一次自己努力做一件事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看着妈妈这么快就帮我把衣服穿好了,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没用,时间一长,他就会放弃自己穿衣服,以后妈妈再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孩子就会抗拒,父母就会陷入矛盾冲突状态,就是所谓的权力之争。同样一个场景,想避免权力之争,妈妈要用鼓励,而不是催促或者代劳的方式解决问题。正确的鼓励应该是既不羞辱或者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气馁,又明确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但当孩子有了错误的时候,

就要用第二个方法:在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家长要用坚定的态度执行约定和规则,而不是用强硬的态度迫使孩子遵守规则。

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就要学会尊重规则,他必须明白,秩序和规则是自由的一部分,如果你不守秩序,别人的自由就会受到影响。但是,家长不能用强硬的方式给孩子立规矩,而是要用坚定的态度。坚定和强硬是有区别的,强硬是我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我们命令他们怎么做,坚定就是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把这个事执行到底。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妈妈带孩子们出去逛街,孩子们看见肯德基想进去吃汉堡,可是妈妈知道汉堡对孩子不好,就对孩子说:“不准吃”可是孩子们就赖着不肯走了,妈妈就大声说了他们,看到妈妈生气了,就无可奈何跟妈妈走了一会,可没过多久,小点的孩子大哭大闹起来。孩子们不听话,其实是在向妈妈宣誓:你拿我没办法。这场权力之争,妈妈完败。那妈妈该怎么做呢?在警告孩子两次都没有用时,最后一次冷静地说:“你们再这样,就不逛街了,马上回家。”如果孩子还是想吃肯德基,妈妈就要坚定地原路返回。孩子们肯定傻眼了,下次出门就会乖乖听你的话。这就是在教育孩子要尊重规则。除此之外,孩子还要会尊重他人。尊重是相互的,要让孩子知道,如果希望自己的权利被尊重,你就必须对别人的权利也同样尊重。

鲁道夫德雷克斯正面管教(好妈妈看的孩子)(2)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方法: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

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情绪往往会通过哭或者闹的方式释放出来,比如上个例子提到的小点的孩子,孩子稍微对妈妈做的事情不满意,就会很生气,开始哭。妈妈可能换位思考,觉得孩子可能受到了伤害,心里挺过意不去的,孩子呢,他当时只想表达他对妈妈的不满,除了这个,没有其他的情绪,当然不觉得做错了事。这个情况就是因为妈妈认为所有的权利都在孩子这边,在权力之争的过程中,妈妈拱手相让,而事实上在平等的关系中,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妈妈有责任教会孩子这一点,关键是教的方式,比如说当孩子大哭时,也许妈妈可以说:”我知道了,你想玩哭哭笑笑的游戏,然后用同样大的哭声对着孩子哭,孩子可能会更加生气,越哭越大声,妈妈也提高哭声,继续这个游戏,直到孩子自己停下来。

根据作者的经验,很少有孩子愿意继续玩这个游戏,可能他们大哭,是不假思索的冲动行为,而当第二次妈妈说出这是哭哭笑笑的游戏时,他们很快就停止了。因为他们哭累了,这样,我们就教会了孩子尊重别人的权利,你不喜欢别人对着你哭,就不要一有情绪就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孩子也要尊重大人。只有在人与人相互尊重,并且大家都遵守规则的时候,才能营造和谐的气氛,实现共赢。

这也是我们要说的第四个方法:赢得合作,也就是说,父母与孩子要以合作,而不是大人下达指令孩子被动执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技能或者克服困难。

举个例子,妈妈给四个孩子分配家务活,老大负责清理卫生间,老二负责洗碗,老三负责打扫客厅,老四负责倒垃圾,每天为了让他们做好份内的事,妈妈先是提醒,然后是呵斥,最后是大吼大叫和惩罚,他总是对孩子说,你们最好合作,不然有你们好看的。很明显,妈妈的意思是把我吩咐的事做好,不听话就惩罚你。而孩子就想挑战一下妈妈,看看会逼我到什么时候。这就是权力之争,而不是合作。

赢得孩子合作的正确方法,是让全家人共同承担生活的责任,妈妈可以和所有家庭成员开会讨论,列出家务活清单,然后妈妈先选择她要做的工作,再让大家自由选择剩下的工作,这样就表现出了大人对孩子的尊重,如果有人没有完成自己份内的事,妈妈什么也不用说,也不用帮他做,一个礼拜后,妈妈再召集大家开会,说老三上周没有打扫客厅,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个我们就将责任交给了全体人,妈妈不再是权威,而是一个引领者,每个人的建议都会得到尊重,最终达成大家接受的解决办法。来自全家的压力才是有效的压力,团队会激发每个成员对整体利益而努力,每个成员都会关注家庭的整体需求,合作的意思就是每个成员各自努力,共同完成对团队最好的事情。

以上就是避免父母与孩子“权利之争”的四个方法,第一,父母要学会把人和事分开,学会鼓励孩子。第二,在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家长要用坚定的态度执行约定和规则,而不是用强硬的态度迫使孩子遵守规则。第三,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第四,赢得合作。

接下来我们从孩子的心理需求角度,揭开他们错误言行的原因。孩子为什么会有犯错呢?

鲁道夫德雷克斯正面管教(好妈妈看的孩子)(3)

作者认为,孩子的天生需求是竭尽全力地寻找归属感。所谓的归属感,就是被别人或群体认可接纳的感觉,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多困惑、失败和危险,他就需要不断地补充勇气来克服重重困难,而归属感就是勇气和自信的源泉,有归属感的孩子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会坦然面对,淡然处之;而没有归属感的孩子一般都很不自信,他们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来补足自己内心的缺失。

从大人的角度看,孩子寻找归属感的手段,有很多是错误的,主要有四个方面。我们先来说第一个,也是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寻求过度关注,这样的孩子通常非常黏人,举个例子,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小女孩在房间里看电视,但她总是过一会就喊妈妈,陪她一起看电视,如果妈妈不同意,她就在房间大哭大闹起来,最后妈妈只能妥协。其实,这个年龄的小女孩就是希望大人时刻关注自己,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她认为,大人不密切关注自己,自己就没有价值。但是,满足女儿的要求,是不会让她真正建立归属感和自信心的,妈妈的妥协反而阻碍小女孩独立寻找自我价值的满足之路。

对此,当小女孩第一次叫妈妈时,妈妈可以回应说:“好的,妈妈听见了,不过我很忙,你先自己玩一会儿吧。”女儿再叫妈妈的时候,她可以不做任何回应,小女孩可能会大哭,而妈妈要保持情绪平稳,该干什么干什么。当女儿实在忍不住走到妈妈身边央求,仍然不要妥协,但可以和蔼地跟她说:”再过20分钟,妈妈就陪你看电视,好吗?”当女儿开始适应一个人独自等待的时候,可以建议她找些有意思的东西自己玩儿,比如洋娃娃,只要孩子能自己玩下去就行。20分钟后,妈妈忙完就可以陪孩子看电视了。所以,我们需要适当地关注孩子。如果发现孩子没有什么正当理由地粘人,那么他需要的是大人的过度关注。那大人么该怎么办呢?首先要从冲突局面中退出来,等气氛平静后,明确表达对孩子的理解,然后让孩子享有适当的权利,和他商量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举个例子,一个读初一的女孩,想买个娃娃,妈妈觉得没必要,就一直不给她买,母女俩吵了起来,女儿嚷嚷:我就是想要一个娃娃。为了避免冲突激化,妈妈转身离开,晚上耐心地询问女儿为什么想买,女儿才对妈妈说:“班里同学都有,就她没有,感觉特别没有面子。”其实,她的行为就是在寻求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不来自家庭,而是学校和同学,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和同学不一样,或者比别人都差,让他的归属感就受到了破坏,女儿跟妈妈顶撞,对着干,其实是在保护她在同学群体里的归属感。

当孩子的顶撞时,父母需要询问和观察,放低身段,问问孩子怎么了,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出真实想法,可以用一般疑问句询问,比如,你是不是想要什么东西啊?这时,孩子们可能用摇头或者点头来回答,只要孩子点头了,那就有了进一步沟通的台阶,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孩子也就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说出真实的想法。无论孩子的想法对不对,这毕竟是孩子内心的正解,我们虽然不一定满足他,但要接受孩子有需求这个现实,父母明确告诉孩子,你有权利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孩子看到自己的诉求被理解,自己的权利被尊重,他会觉得没有必要跟父母对着干,孩子的怒气也就消除了。

鲁道夫德雷克斯正面管教(好妈妈看的孩子)(4)

但对于有怨气的孩子,应该怎样教育他们呢?首先不要还击孩子的报复行为,孩子如果总犯同样的错误,大人更要平心静气,不能被孩子的怨气激怒,另外要敞开和孩子沟通的大门,平等地和孩子说话,不要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说话,举一个孩子说脏话的例子,一个三岁的孩子突然学会了说脏话,可能他感觉特别有意思,整天把脏话挂在嘴边,孩子是不懂脏话的含义,也更不明白这是不礼貌的,他只是在习惯了正常说话之后,接触到了新鲜的词,而且用起来每次都会大人紧张或者生气,孩子想:真好玩了。如果大人立刻批评纠正,孩子会觉得这是一个掌控大人的妙招,以后只要对他人不满,他就用说脏话来激怒大人,而且百试百灵。

那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冷处理,父母一定要保持平静的外表,用正常语气告诉他说脏话是不对的,如果下次又说脏话了,大人完全不用搭理他们。如果我们对此保持平常心,时间久了,孩子也就不会用说脏话来激怒父母,当然纠正孩子说脏话的办法,除了冷处理之外,还可以不让他和爱说脏话孩子玩,用有趣的事吸引孩子正确说话,转移他的注意力。对于反复犯错误,有报复行为的孩子,作者建议父母要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

和孩子说话的意思是,父母跟孩子平等交流,而对孩子说话的意思是父母居高临下,对孩子说教,孩子只有听的资格,没有表达的权利。那些反复犯错误采取报复行为的孩子,之所以屡教不改,其实是听不进去大人的话。所以,和孩子说话,就是要让孩子感觉你是他的伙伴,而不是一个权威。

以上三种孩子的错误行为,属于主动向外界释放信号的行为,他们通过寻求过度关注顶撞父母和报复行为,来向外界释放信息,寻求归属感,而最后一种自暴自弃的孩子,则几乎不释放任何信息,作者说自暴自弃的孩子是没有归属感和自信心的,而且更麻烦的是,这样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可能有所归属,所以干脆放弃。

举个例子,一个读小学一年级的男孩,这学习提不起兴趣,老师告诉妈妈,孩子在学习方面很困难,无论老师怎么辅导,男孩的成绩就是不见长进,老师问妈妈孩子在家都帮忙做什么事情呢?妈妈说,我早就不让他帮忙了,他什么都不想做,即使做了也是帮倒忙的。一个彻底气馁的孩子,他觉得无论做什么事儿都不可能成功,他觉得非常无助,进而利用这个无助,夸大自己的弱点,有时甚至夸大自己想象出的弱点,就是躲避做那些她预料自己会失败的事情。其实孩子会自暴自弃,父母要付一定的责任。

父母们总是担心孩子长大以后不学好,养成坏习惯,然后就监督他们,想方设法预防他们可能犯的错误,孩子在没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担心他们犯错误,不停的告诫,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孩子一旦犯的错误,我们反复指责,怎么能这样?怎么能那样?我们不断地对孩子批评指正,长此以往,不但会让孩子觉得他们经常出错,而且还会让孩子变得害怕出错。这样对错误的恐惧有可能导致孩子不愿意做任何事,因为不做事就不会犯错了,这就是那些造成孩子自暴自弃的根本原因。

作为家长,不要强调他们的短处,也不要批评他们的错误,而是帮助孩子找到补足缺点和避免犯错的方法,用耐心地教会孩子做正确事情的具体步骤和详细技巧,比如父母应该把一个具体的任务分解成细碎的步骤,让孩子稍微动动手、动动脑,就可以得到小小的成果,成果聚少成多,逐渐有了成功的体验,孩子也就慢慢找回了自己。

说到这里,今天为您说的《孩子:挑战》就到这里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书中的精华吧。

先是讲述了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四个方法,第一,孩子的能力和技巧不足,需要正确的鼓励,把人和事分开评价,事情做不好没关系,勇气和努力必须得到肯定。第二,能力提升后,如果孩子违反了规矩,家长要用坚定的态度将规矩执行到底,但不是用强硬的态度迫使孩子接受规则。第三,除了要尊重规矩,别人的权利也要尊重,父母与孩子要相互尊重,然后营造出合作的气氛。最后,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合作是团队对自己的需要,合作不是妥协和服从,而是要跟大家一起和谐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接下来就是孩子的四种错误行为的应对方法。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要给他们留出寻找自我价值的时间和空间,避免过度关注和过度保护,让他们逐渐把寻求父母的关注转移到那些不需要父母参与的有趣的事情上来。那些挑战和顶撞父母的孩子,要理解他们寻求自我价值和施展权力的欲望,并且给他们施展权力的空间。那些有报复行为的孩子,我们不要被孩子激怒,应该平心静气,让孩子的报复行为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然后我们要平等地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对孩子说。对于自暴自弃的孩子,我们在指导他们的时候不能提及错误和放大挫折感的言语,要耐心教会他们做事情的技巧,让他们慢慢找回自信。其实,只要父母真正做到平等对待孩子,这些麻烦和问题都可以减少和避免。

以上就是《孩子:挑战》这本书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您的收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