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淮剧再苦也要撑下去(烙在骨子里的乡恋)

淮剧再苦也要撑下去(烙在骨子里的乡恋)八十年代中期,沐浴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春风,神州大地掀起了“振兴地方戏曲,为民送戏下乡”的热潮。那几年,家乡的柳堡大会堂陆续邀请了当时被称为盐城市淮剧团、建湖县淮剧团、滨海县淮剧团、阜宁县淮剧团、涟水县淮剧团、泰州市淮剧团、兴化县淮剧团、天长市淮剧团、金湖县淮剧团、宝应县淮剧团,还有大牌的上海市淮剧团、江苏省淮剧团等淮剧专业演出团体,使我们这些淮剧爱好能够亲眼欣赏、亲耳聆听淮剧大师筱文艳、何叫天、马秀英等人,以及淮剧名家王志豪、陈德林、梁锦忠、戴建民、秦玉莲、王锦宜、凌顺武、梁国英、裔小萍、黄素萍等人的靓丽风采和精彩演出。在那个舞台音响效果、灯光效果十分局限的年代,他(她)们全靠着精湛过硬的表演,韵味十足的唱腔,惊艳四座的绝活,给我们带来了顶级的淮剧戏曲大餐,带来了丰富无比的精神享受,倾倒了无数的淮剧戏迷和爱好者。后经查询相关资料得知: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苏北里下河地区流传甚广的地方戏

周末晴空午后,幕府山风景区半山腰环山步道休憩平台一隅,相对于城市的喧嚣,这里有一种久违了的静谧,忽闻一花甲淮剧男票友,在一板一眼地清唱着淮剧《牙痕记》选段“十年不见亲娘面”。那如诉如泣的唱词,抑扬顿挫的淮调,声情并茂的表演,使其周边早已簇拥的听众如醉如痴,一曲刚停大家都情不自禁地为其鼓掌喝彩。此情此景,将我的思绪迅速拉回到三十多年前,对淮剧曾经的“狂热”、“发烧”状态。

淮剧再苦也要撑下去(烙在骨子里的乡恋)(1)

我与“淮剧”最初的结缘,也许是从小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她虽然识字不多,但似乎有副好嗓子,对于淮剧《珍珠塔》、《莲花庵》等剧目的唱段,能不假思索信口就来。每到夏天晚上乘凉,都会受乡邻所邀清唱几段,并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夸赞。八十年代初,城镇刚时兴“唱片机”,我家当时的经济状况虽然还很糟糕,但一家人省吃俭用,专程从上海买了一台唱片机和许多的淮剧戏曲唱片。之后,便开始逐步“痴迷”淮剧了,往往一盘唱片放了N遍,滚瓜烂熟了还意犹未尽。

淮剧再苦也要撑下去(烙在骨子里的乡恋)(2)

后经查询相关资料得知: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苏北里下河地区流传甚广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地为淮安、盐城一带,盛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它是由“下河调”、“淮蹦子”、“僮子腔”等逐渐演绎而来,逐步形成“拉调”、“淮调”、“自由调”三大主调。淮剧唱腔具有豪放、粗犷、朴实的音乐风格和乡音土调,多以唱功表演见长,犹如域外天籁,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淮剧再苦也要撑下去(烙在骨子里的乡恋)(3)

1950年11月,由著名淮剧大师马麟童先生首先在戏单上打出“淮剧”字样,1952年10月,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出席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淮剧”其名被正式载入国家级文件档案,1953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国家将这个剧种正式命名为“淮剧”。“淮剧”自此便名正言顺登堂入室,作为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多次参加全国各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江苏省盐城市联合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江苏省淮安市、泰州市联合申报的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被扩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剧再苦也要撑下去(烙在骨子里的乡恋)(4)

八十年代中期,沐浴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春风,神州大地掀起了“振兴地方戏曲,为民送戏下乡”的热潮。那几年,家乡的柳堡大会堂陆续邀请了当时被称为盐城市淮剧团、建湖县淮剧团、滨海县淮剧团、阜宁县淮剧团、涟水县淮剧团、泰州市淮剧团、兴化县淮剧团、天长市淮剧团、金湖县淮剧团、宝应县淮剧团,还有大牌的上海市淮剧团、江苏省淮剧团等淮剧专业演出团体,使我们这些淮剧爱好能够亲眼欣赏、亲耳聆听淮剧大师筱文艳、何叫天、马秀英等人,以及淮剧名家王志豪、陈德林、梁锦忠、戴建民、秦玉莲、王锦宜、凌顺武、梁国英、裔小萍、黄素萍等人的靓丽风采和精彩演出。在那个舞台音响效果、灯光效果十分局限的年代,他(她)们全靠着精湛过硬的表演,韵味十足的唱腔,惊艳四座的绝活,给我们带来了顶级的淮剧戏曲大餐,带来了丰富无比的精神享受,倾倒了无数的淮剧戏迷和爱好者。

淮剧再苦也要撑下去(烙在骨子里的乡恋)(5)

那时我刚二十几岁,对淮剧曾经的“痴迷”不亚于现在年轻人的“追星”,总是想方设法托人找关系,提前打听大会堂全年度邀约淮剧团的计划?下一个来演出的是什么地方淮剧团?来演出的具体日期?计划演出几天?计划演出那些剧目?有哪些淮剧名角?能不能预先搞到戏票?等等,基本上头头是道了如指掌,并且每个淮剧团演出的每个剧目几乎一个不落。甚至还多次赶到宝应、沙沟等地,重复观看淮剧名角的演出。

也许是应了“久疾成医”的俗语,随着戏看(听)得多了,我慢慢地琢磨出,淮剧古装剧目大都以悲情戏为主,将戏曲人物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阴晴圆缺等情节,串联成有声有色的戏剧故事而融进舞台,从而赢得观众的情感共鸣。

至今还能慢慢回忆、梳理起,那几年里所看过的淮剧古装剧目竞有二十多部:《琵琶记》、《牙痕记》、、《骂灯记》、《合同记》、《白蛇传》、《打金枝》、《孟姜女》、《窦娥冤》、《莲花庵》、《珍珠塔》、《打金枝》、《探寒窑》、《血手印》、《柜中缘》、《香罗恨》、《告御状》、《哑女告状》、《蔡金莲告状》、《秦雪梅吊孝》、《吴汉三杀》、《三女抢板》、《团圆之后》、《屠夫状元》、《孔雀东南飞》、《十把穿金扇》等等。

淮剧再苦也要撑下去(烙在骨子里的乡恋)(6)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每次回忆起当年的“追剧”时光,总是百感交集唏嘘不已,总是感叹随着我们青春岁月的消逝,它们也已一去而永不复返。

淮剧,是盛放于苏北江淮平原上的一株绚丽璀璨的艺术之花,是里下河地区人民喜爱的地方戏曲,也是我这个异乡游子烙在骨子里的乡恋和落叶归根的驱动力。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2020年4月26日完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