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字为什么叫佛(字在日本被写成)
佛字为什么叫佛(字在日本被写成)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写的《正字通·人部》中保存了大量俗字异体。其中就记载:“仏,古文佛”。“仏”字最早产生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这个“仏”多见于那时的碑刻中。而且从那时以后的碑刻、墓志、经书中,“仏”已经非常普遍使用和常见了。1、一个梵语。“佛陀”的意思,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一个简称。2、“佛教”。指的是佛教及和佛教相关的佛事,如仏家。仏寺。仏老。仏经。仏龛等。3、一般作名词来使用,专指佛像。4、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仏爷。仏像,借花献仏等。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在日本被普遍使用,有人发现,“佛”字在日本通常被写成“仏”,写错了?还是有其他意思?
其实,佛字写成仏,也是日本从中国学会的,只是我们现在很少用“仏”,大家感到陌生了。
“仏”字是中国古人创造的,这个字同“佛”,也读作仏(fó)。
“仏”(佛)是什么意思呢?
1、一个梵语。“佛陀”的意思,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一个简称。
2、“佛教”。指的是佛教及和佛教相关的佛事,如仏家。仏寺。仏老。仏经。仏龛等。
3、一般作名词来使用,专指佛像。4、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仏爷。仏像,借花献仏等。
“仏”字最早产生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这个“仏”多见于那时的碑刻中。而且从那时以后的碑刻、墓志、经书中,“仏”已经非常普遍使用和常见了。
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写的《正字通·人部》中保存了大量俗字异体。其中就记载:“仏,古文佛”。
日本受汉字影响很大,在汉传佛教传入日本时,这个六朝俗字“仏(佛)”字的写法也随之传到了日本,并被广泛使用至今。
有人不解,已经有了“佛”字,古人为何还要再造个“仏”字呢?
人们普遍认为“厶(si,私)”是一个省文的符号,是古人用来替代普通的偏旁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符合当时人们的写字简化习惯而已。因此,“仏”字就是“佛”的简化字或简写方式。
也有人认为佛字被写成仏字,也是有一定意义的,仏字就是一个会意字,这个“仏”就是一个从“人”从“厶”的会意字,也许是当时人们为了某种避讳心理而创造的。因为“仏”字主要是用来特指称“佛陀”。
还有人认为,佛字被写成仏字,是对佛的尊敬,也更形象。“厶”字就像一个打坐念经人的形象,用它来代表佛,很恰当。
那么这个“厶”字在“仏”这里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厶(sī)”有“自我环绕”,意思是“以自我为中心”,与“公”字相对,今有“大公无私”一词。
小篆为“私”字,“私”从禾,厶声,本义是一种禾类植物。后来因“厶”作偏旁用,就假借“私”字来表示“厶”的意义,本义逐渐消失后。隶书、楷书字形承袭篆文,没有改变。《说文》:“禾也。从禾,厶声。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意思是说:私,禾谷。字形采用“禾”作边旁,“厶”是声旁。
所以,《說文》中认为是“厶”是“私”的初文。就是最初,最早的字样,是“私”的古字。意思为自营,为自己利益 不择手段去营求,与“公”相对。
《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 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但也有不同意见,据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涌泉先生在《韩、日汉字探源二题》中考证:“厶”字在六朝时期,用作“某”的意思。为此,他举例子说:
《穀梁傳·桓公二年》中:蔡侯鄭伯會于鄧,晉·范甯注:鄧,厶地。”唐·陸德明釋文:本又作某。不知其國。故云厶地。
这里“厶”就被解释为“某”。
黄征先生在其《敦煌俗字典》中认为“厶”来自“牟”的省略写法,而日本片假名“ム”也许就来自“牟”的简略写法。
《宋本玉篇》中记载:厶,相咨切,姦邪也。今爲私。又亡后切,厶甲也。
这里说的第二个反切“亡后切“指向的就是“某”的音义。
所以,《宋本玉篇》中的“厶甲”,就是“某甲”。多用于不方便直呼他人姓名时使用,也用于避讳,有时也用于自称。
“某甲(厶甲)”外,“某乙(厶乙)”也有类似的用法。
《敦煌變文集·長興四年中興殿應勝節講經文》:沙門厶乙言。
蔣禮鴻通釋:厶乙,是一種“寓名”,可用於自稱,也可用於他稱,而且貴賤男女通用。
因此,张涌泉教授认为:仏,西域哲也,从人从厶。厶,读若某,表示避讳。
为了证明其说法,张涌泉教授还举了另一个旁证说:“佛”在敦煌写本中可以直接省为“亻”,这就是属于省笔避讳。这和把“佛”写成“仏”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有把“拂”省略为“払”的写法,那么“佛”省写为“仏”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管怎么说,我认为“仏”就是“佛”,是个通假字。古人把“佛”写成“仏”,就是一种简写,“厶”字在这里也只是一个省略写法的一个符号,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