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两个清华老教授谈丘成桐(人文清华讲坛丘成桐)

两个清华老教授谈丘成桐(人文清华讲坛丘成桐)中国如何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丘成桐先生表示,一个大科学家的成长首先要有博古通今的视野,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既要学好学科历史,了解历史上各位大师学问的脉络,也要以当今世界一流的学者为师。在工具使用上,既要掌握最基本的学科工具,也要理解学科内历史重大成就使用的工具,还要掌握跨学科前沿工具,拥有学科融合能力。而发现重要的问题是最重要的一步,发现问题以后努力解决,即使无法解决,也可以尝试找到新工具、新方向。中国的基础科学想要实现突破,要能够发现重要问题。怎样才能解决问题?解决大问题需要好工具,工具不断发展,不断精益求精,每一个新工具的出现都是一次突破,推动学问新的发展。在做学问的境界上,他引用了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训“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来勉励大家。他希望年轻学子发掘大自然蕴含的真与美,这样才可能成为具有开创性的学者。追寻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就是“寻天人乐处”。做学问,不只是为评院士或拿大奖,

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中国如何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中国人如何做出一流学问?9月22日晚7点,“人文清华”讲坛,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教授发表演讲《学“问”》,指出中国基础科学只有引领世界发展方向,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学问,中国才能成为科技强国,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一流的学问始于一流的问题,想要在本土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就从鼓励年轻人发现有价值的重要问题开始。

两个清华老教授谈丘成桐(人文清华讲坛丘成桐)(1)

线上线下约1268万观众跟随丘成桐先生一起思考一流的问题应该怎么问,一流的人才应该怎么学。

丘成桐先生指出,中国高科技发展面临“卡脖子”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核心科技跟着人家走,因而受制于人。中国基础科学只有引领世界发展方向,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学问,才能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

如何做出一流学问?丘成桐先生强调,勤奋很重要。一个科学家无论天分多好,都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做研究,正如牛顿所言,“站在巨人肩膀上”。今天中国人如果想引领世界潮流,必须将前人学问弄清楚,因而勤奋绝对不可少。

在做学问的境界上,他引用了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训“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来勉励大家。他希望年轻学子发掘大自然蕴含的真与美,这样才可能成为具有开创性的学者。追寻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就是“寻天人乐处”。做学问,不只是为评院士或拿大奖,而是为了在科学历史上留下重要的痕迹,所以要“拓万古心胸”。

两个清华老教授谈丘成桐(人文清华讲坛丘成桐)(2)

学问除了要学,更重要的是“问”。丘成桐先生表示,自己在数学界做研究五十多年,始终不断发掘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乐此不疲。他指出中国科研人员习惯答问题,不大爱提问,必须要改变这种情况。一个学科的重要性体现在问题多不多,好不好。好的问题就像是长江里的一块大石头,石头被挪开,水流就会非常通畅。解决一个大问题后,所在领域里很多问题都会随之解决。一流问题的特征是:有深度、有趣、简洁、美丽。一流的问题影响深远,例如数学上的庞加莱猜想、他证明的卡拉比猜想等等。简洁有力的定理使人喜悦,牛顿、爱因斯坦都是用简单的方程总结大自然里很多很美的现象。

一流问题从哪里来?丘成桐先生指出,历史上,大学问的完成常常是不同学问之间碰撞出来的火花。比如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外尔在量子力学和几何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路径,作出了一批很好的数学内容。

怎样才能解决问题?解决大问题需要好工具,工具不断发展,不断精益求精,每一个新工具的出现都是一次突破,推动学问新的发展。

中国如何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丘成桐先生表示,一个大科学家的成长首先要有博古通今的视野,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既要学好学科历史,了解历史上各位大师学问的脉络,也要以当今世界一流的学者为师。在工具使用上,既要掌握最基本的学科工具,也要理解学科内历史重大成就使用的工具,还要掌握跨学科前沿工具,拥有学科融合能力。而发现重要的问题是最重要的一步,发现问题以后努力解决,即使无法解决,也可以尝试找到新工具、新方向。中国的基础科学想要实现突破,要能够发现重要问题。

丘成桐先生表示,希望训练出一批能够发现重要问题的年轻人。目前他在清华求真书院的教育模式正在实践此事。求真书院旨在培养世界一流的数学科学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通才”培养引领数学基础学科发展的理念。目前,学院不仅开设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还设有“数学史”“宇宙中的寂寞心灵”“书法艺术的审美实践”等书院通识课程,以及“求真大讲堂”“科学史”等系列通识讲座。

丘成桐先生提倡以大师来培养未来的大师,在他的邀请下,菲尔兹奖获得者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等大师级学者相继走进求真书院的课堂,他本人也亲自为学生授课。丘成桐先生表示中国数学要发展出自己的流派、要在科学史上留下痕迹,必须在中国本土培养自己的一流数学家。他希望清华“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同学从本科到博士的8年内都留在国内。“现在跟从前不一样,我们有能力训练他们。我们的师资不比美国最好的学校差。”

两个清华老教授谈丘成桐(人文清华讲坛丘成桐)(3)

“中国要做领先世界的国家,科技一定是最重要的。科技成功一定要有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理论科学,而理论科学里最重要的是数学。中国一定要成为数学强国也是这个原因。”为此,丘成桐先生提出了一个十年目标:“我希望中国在10年内,能够在基础科学尤其是数学科学上追上世界强国,希望中国的数学能够与世界强国平起平坐。”

丘成桐先生对实现这一目标很有信心:“假如每年有100个学生进来,8年后就有800人,就算只有30%成功,也有200多人。如果我们能培养200多个世界第一流的学者,那也差不多达成目标了。”

教育界一直流传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中包含的对于高等教育如何培养一流人才的忧思,一直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而丘成桐先生在清华培育世界一流数学科学人才的创新,或是一种破解模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