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京剧中的三个国粹(来看看国粹京剧的前世今生)

京剧中的三个国粹(来看看国粹京剧的前世今生)昆曲当然,京剧的诞生是一千年以后的事了。话说世事变迁,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大大促进了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当时流行的戏曲种类很多,除了昆曲,其他广泛传唱的地方戏包括高腔、秦腔、弋阳腔,柳子腔等等。依照朝廷对各地戏班的分类规定,除了“百戏之母"的昆曲被称为“雅部”外,其余这些杂七杂八的都通通归为“花部”。“龙者,纷乱繁杂也,所以花部也叫“乱弹”。无论是情调上还是文学性无法和昆曲相比。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有尊奉的祖师爷,大多听起来都十分不靠谱,比如打铁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捏泥人的祖师爷是女娲,蒸馒头的祖师爷是诸葛亮,杀猪的祖师爷是张飞,等等。戏曲行的祖师爷是唐玄宗李隆基。据说从前戏班还会供着这位祖师爷万岁的画像,祈求祖师爷多多赏饭吃。李隆基是个才子皇帝,有很高的音乐修养,琴棋书画无所不能。那时在唐朝首都长安城光化门外的禁苑中有座梨园,梨园中有梨园亭一座,

京剧的英文名字叫作Beiing Opera 或者PekingOpera。这个翻译不知始自何人,实在不够准确。因为京剧既不是北京产的,也和国外的Opera (歌剧)完全不同。

京剧不是“北京歌剧”。

那京剧是什么?这还要从京剧的形成说起,从过去说到现在,前世今生说完了,诸位也就明白了,简单得很。

京剧中的三个国粹(来看看国粹京剧的前世今生)(1)

京剧早年间鼎盛时期的“同光十三绝”

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有尊奉的祖师爷,大多听起来都十分不靠谱,比如打铁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捏泥人的祖师爷是女娲,蒸馒头的祖师爷是诸葛亮,杀猪的祖师爷是张飞,等等。戏曲行的祖师爷是唐玄宗李隆基。据说从前戏班还会供着这位祖师爷万岁的画像,祈求祖师爷多多赏饭吃。

李隆基是个才子皇帝,有很高的音乐修养,琴棋书画无所不能。那时在唐朝首都长安城光化门外的禁苑中有座梨园,梨园中有梨园亭一座,是进行音乐演奏的场地。除了自己亲自演奏过瘾之外,唐明皇李隆基还招收了300多名学生在梨园学习音乐,培养音乐人才,把梨园打造成了如假包换的大唐皇家音乐学院。直到现在,戏曲界还被称作梨园界、梨园行,戏曲演员叫作梨园子弟。唐明皇本人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戏曲行的祖师爷。

京剧中的三个国粹(来看看国粹京剧的前世今生)(2)

唐玄宗李隆基

当然,京剧的诞生是一千年以后的事了。话说世事变迁,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大大促进了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当时流行的戏曲种类很多,除了昆曲,其他广泛传唱的地方戏包括高腔、秦腔、弋阳腔,柳子腔等等。依照朝廷对各地戏班的分类规定,除了“百戏之母"的昆曲被称为“雅部”外,其余这些杂七杂八的都通通归为“花部”。“龙者,纷乱繁杂也,所以花部也叫“乱弹”。无论是情调上还是文学性无法和昆曲相比。

京剧中的三个国粹(来看看国粹京剧的前世今生)(3)

昆曲

可是,文人钟情于昆曲,大多数老百姓可做不到。昆曲的声腔优美,唱词更是典雅之至,肚子里没有点墨水,实在难于理解。而花部不同,它通俗活泼,演的大多是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不用“十年寒窗”也能欣赏,而且唱腔明快,曲调上口,所以愈加兴盛起来。

1790年,一个在戏曲界划时代的事情发生了。

这一年是乾隆爷八十寿诞,召天下各个戏种到京城祝寿演出,这其中,来自安徽的三庆班深得乾隆皇帝喜爱,于是演出后就在京城留了下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徽班进京”。所谓“徽班”就是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戏班,他们不仅演唱昆曲,还擅长二黄、梆子等地方戏。此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其他徽班也相继赴京,成为名冠京城的“四大徽班”。

正是“徽班进京”拉开了京剧形成的序幕,从此,一批批演员们以徽调、汉调为主,吸收了昆曲、泰腔等其他剧种的特长,经过五十多年的衍变,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诞生了。

京剧中的三个国粹(来看看国粹京剧的前世今生)(4)

徽班进京

京剧从一出生就受到清朝统治者的喜欢,名气最大的粉丝就是慈禧太后了。慈禧喜欢京剧很必然,她最崇拜的偶像乾隆皇帝就喜欢戏曲。

清朝的皇帝,包括慈禧的老公咸丰在内,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戏迷。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城,咸丰皇帝逃到避暑山庄还不忘带上上宫中戏班,每天坚持雷打不动地看看戏。在如此熏陶之下,慈禧太后不可自拔地迷上了看戏,一口气看了半个世纪,看丢了大清朝的江山,却看出了京剧的百年辉煌。

故宫里还保留着数不清的大厦台、小戏台,其中最宏伟的叫作畅音阁。畅音阁是宫中重大节庆演出场地,共分三层,这三层戏台,又叫福台、禄台、寿台,既可以同时上演节目,也可以把三层用天井贯通,演些个上天、入地、成仙、下凡的戏,效果十分逼真。

京剧中的三个国粹(来看看国粹京剧的前世今生)(5)

畅音阁

慈禧可以把当红的名角儿们召到宫里演出,老百姓只能到戏园子去买票看戏。

那时的北京分为内、外两城,套用《游龙戏凤》中正德皇帝的一-句话:“北京城内,大圈圈里面有个小圈圈,小圈圈里面有个黄圈圈.....

内城正南的城门叫作正阳门,就是大名鼎鼎的前门。正阳门外商号云集,会馆扎堆,戏园子也特别多。

以前的戏园子和现在的剧场可不一样。舞台是方的,四角各有一根柱子,前面两根柱子上挂着和看戏有关的楹联一副。 舞台正中间立-幅很大的彩绣幔子,老话称为“守旧”,也叫堂幔,就是分隔舞台前后的底幕。守旧为绸缎或丝绒质地,上面彩绣上各种图案,使舞台显得十分美观。在京剧的鼎盛时期,每一位名角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守旧图案,是个人风格的一种体现,一挂上什么图案的守旧,熟悉的观众就知道是什么角儿该上场了,比如“四大须生”中谭富英的守旧图案是龙凤八宝,马连良的是武梁祠石刻,绣有孔雀与喜鹊的守旧属于“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蓝底红叶则是小生泰斗叶盛兰的标志图案。

京剧中的三个国粹(来看看国粹京剧的前世今生)(6)

古戏台

守旧左右各开一个门帘,上面有字,左边“出将",右边“入相”。出将入相的原意是"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京剧舞台上演绎的尽是历朝历代的忠臣良将,这样大大的字挂在两旁,看上去总有那么点儿人生如戏的味道。

演员从挂着"出将”的帘子上场,从“入相"的帘子下场。台上布置极少,大多只有一桌一椅,都蒙着同样色彩图案的桌围椅披。

和现在的大剧场相比,传统戏台是小了点,可是京剧本来也不是比排场、比布景的艺术,所以大小也还合适。更重要的是,演员在传统戏台上演出可以用真身肉嗓,不需要麦克风来帮忙。

当年各地在北京建立的会馆中有大大小小十七座戏楼,其中正乙祠、湖广会馆、安徽会馆、平阳会馆并成为京城“四大戏楼”。直到现在,在北京南城还可以看到传统的戏台,湖广会馆每个周末都有演出,有空不妨一去。

现在看戏的选择多得很,戏迷比慈禧太后还幸福,喜欢原汁原味的可以去传统戏楼,北京就有湖广会馆、梨园剧场、畅和园等好去处。现代剧场的选择更多,比如北京的长安大戏院,虽然不是其实年前西单的原件,可到今天仍然是最能代表北京的艺术场馆之一。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也久负盛名,多少角儿在那里一夕成名,现在叫上海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

京剧中的三个国粹(来看看国粹京剧的前世今生)(7)

天蟾逸夫舞台

如果没有时间去剧场,还可以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上网...只是京剧是现场的艺术,真正坐在剧场里看戏的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

在京剧形成的这两百多年间,众多负有惊世才华的艺术家横空出世,从唱、念、做、打、服装、舞美、道具、剧本等各个方面对京剧进行革新和发展,使得并不古老的京剧最终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1930年,梅兰芳访美演出,第一次将京剧带出国门,让世界见识到了中国戏曲的美。从那时起,京剧不再只是中国的一一个剧种,对于世界而言,京剧已经,成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最佳代表。

这两百多年间,京剧也在不断地和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合作。

1905年,北京泰丰照相馆的经理任景丰,在琉璃厂的土地祠院子里,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拍摄了京剧《定军山》中的片段,作为谭鑫培六十大寿的贺礼。虽然是无声黑白片,却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这部影片曾经在北京大观楼和吉祥戏园放映,万人空巷,让那些没有机会亲眼见到谭大老板的人也能过过戏瘾。

京剧中的三个国粹(来看看国粹京剧的前世今生)(8)

《定军山》拍摄

无独有偶,1933年谭鑫培之孙谭富英与著名坤伶雪艳琴合演的京剧电影《四郎探母》,是中国第一部有声戏曲影片。这两部中国之“ 最'的影片,都与京剧合作,都出自谭门,不能不说京剧与电影实在太有缘了。除了电影,京剧与电视剧、歌剧、舞台剧、话剧、交响乐、歌曲、舞蹈、诗歌、动画、时尚设计等各种艺术形式广泛合作。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京剧其实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中的三个国粹(来看看国粹京剧的前世今生)(9)

京剧衍生品

最后为大家安利一个短小的京剧视频:2014年央视春晚《同光十三绝》,各大视频网站都可以搜到,大多是快板流水,演员都是京剧界顶流大咖,欢迎开心入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