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马克思写给玛丽的情书(有谁生来愿意孤独)

马克思写给玛丽的情书(有谁生来愿意孤独)但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发现这段友情的背后,有着对各色“边缘人”的关怀。如“恐旷症”患者、“同性恋”等。从表面上看,这部电影讲的只是一段单纯的、动人的友情故事。如:200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中的水晶熊奖-青少年电影最佳长片奖  2009年亚洲太平洋电影奖的最佳动画长片奖等等。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细节颇多,耐人寻味。


马克思写给玛丽的情书(有谁生来愿意孤独)(1)

《玛丽与马克思》电影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澳大利亚黏土动画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它曾荣获多个奖项

如:200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中的水晶熊奖-青少年电影最佳长片奖

  2009年亚洲太平洋电影奖的最佳动画长片奖等等。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细节颇多,耐人寻味。

从表面上看,这部电影讲的只是一段单纯的、动人的友情故事。

但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发现这段友情的背后,有着对各色“边缘人”的关怀。如“恐旷症”患者、“同性恋”等。

然而第三次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才明白,这是一场救赎与自我觉醒。


01

为什么说影片体现了救赎与自我觉醒?

在说出我的观点之前,我想说一下剧中人物关系。

虽然,影片的主角是玛丽与马克思,剧情也是由两个人之间的书信往来而展开。

但是,有另外两个人在玛丽与马克思的交往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们不但间接地推动了玛丽与马克思之间友谊的发展、还成了玛丽与马克思各自心灵的成长不可少的因素。

同时这两个人也完成了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救赎与成全。

他们一个是玛丽的邻居莱恩,另一个是玛丽以后的丈夫达米。

02

先从玛丽与马克思说起。

玛丽是一个被人骂作“便便脸”的“丑”女孩,没有一个朋友。父亲除了工作就是制作鸟类标本,她的母亲整日醉酒。


马克思写给玛丽的情书(有谁生来愿意孤独)(2)


马克思是亚斯伯格症患者,与人交往有障碍,整个世界在他看来混乱不堪。


马克思写给玛丽的情书(有谁生来愿意孤独)(3)


一次机缘巧合,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笔友。

马克思耐心地回答玛丽问出的各种古怪问题,玛丽也乐于倾听马克思描述他的生活。



有一次,玛丽写信问马克思,送什么样的礼物可以让达米做她的男朋友,这样,他们就可以相爱,并且生宝宝。

注意这里,玛丽说的是想要达米做她的男朋友,然后相爱。这说明,玛丽并不是因为爱达米,才会想到要送达米礼物,而是因为玛丽渴望与人产生亲密关系。

之所以选择达米做男朋友,是因为达米是唯一一个向她笑着打招呼的同龄人。(这固然是达米本质良善,但也因为达米有口吃的缺陷)。


马克思写给玛丽的情书(有谁生来愿意孤独)(4)


玛丽的这种对温暖家庭的渴望,在电影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每当画面切换到有她的场景的时候,色调为棕色。这源于玛丽喜欢的一部动画片—《阿诺一家》,阿诺一家都是棕色的,玛丽喜欢这部动画的理由是,阿诺一家有许多许多朋友。

现在暂时放下达米,说回马克思。在电影中,马克思的世界是黑白的,这象征着马克思非黑即白的世界观。他与玛丽一样,喜欢动画片《阿诺一家》,缘由是,这部动画片中,人物的社会关系明确。

玛丽的这封信引发了马克思的焦虑症,信的内容勾起了马克思不好的回忆。马克思读不懂别人的表情,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极度的思考给他带去了沉重的压力,为此他在医院呆了八个月。


然而,正是这封信,让马克思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因为这件事,马克思重新检视了自己,对自己的病有了新的认识。

他咨询了他的精神科医生,听取了医生的建议,经过慎重考虑后,写信给玛丽,将自己的病情告诉了她,详细地说了自己的症状、心理感受和自己对病情的看法,他告诉玛丽,他接受并喜爱现在的自己。这是他的第一次觉悟。


马克思写给玛丽的情书(有谁生来愿意孤独)(5)

然而,当时的玛丽只是个少女,对马克思的来信,她只记住了马克思的病,对马克思的内心世界却很难有深刻的了解。

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马克思与玛丽恢复了正常的交往,但是两个人对于友情的理解,应当是存在着偏差的。

恢复书信往来,对于马克思来说,是新的一章。而对于玛丽来说,不过是重续前缘。

为了了解她唯一的朋友马克思,后来上了大学的玛丽,选择了研究精神疾病。她专攻亚斯伯格综合症,并以马克思为研究对象,据此,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马克思写给玛丽的情书(有谁生来愿意孤独)(6)

研究成果印书成册,并大量发行。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马克思,颇有信心地安慰马克思,这类病迟早会被治愈,并且准备分一半的版税给马克思,她以为马克思会跟她一样地高兴。

就在她动身的前一刻,她收到了马克思的一封信,信里一个字也没有,只有一支打印机上M键的配件。

玛丽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她太不了解马克思,也不懂友谊。

真正的友情,不是通过科学研究产生的,它没有公式。它是心与心的交流,不矫饰、不功利,尊重对方的隐私、理解对方的喜好。

她重重地伤害了马克思。


马克思写给玛丽的情书(有谁生来愿意孤独)(7)

沉思良久,她把她所有的成书全部粉碎。并写信向马克思道歉。

迟迟等不到回信的玛丽,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与自责中。

04

现在说回达米。

在马克思与玛丽的友情进行时中,达米与玛丽的爱情也在进行。

在文章前面,我已经说过,玛丽对达米的爱,更多的是需要。她需要爱、需要家,达米是仅有的合适的对象。

那么,达米爱玛丽吗?

爱的。

但并不是爱情。

影片中,达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动握住玛丽的手,是在玛丽母亲的葬礼上。那时,达米并不知道,他对玛丽的爱是有同情的成分在。

达米与玛丽一样也有一个交往了多年的笔友,是一位新西兰的牧羊人(注:是位男士)。


马克思写给玛丽的情书(有谁生来愿意孤独)(8)

面对玛丽的暗示,达米的兴趣显然在这位新西兰笔友的信上。

当他亲眼目睹玛丽的消沉,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时,他开始审视自己与玛丽的关系,认清自己的需求之后,他选择了离开,去和那位牧羊人共同生活。

他在给玛丽的分手信中写到:

“ 玛丽,你在精神病领域的探索是令人尊敬的。但你不是神奇的美容霜,给世界抹上一层,就能消除皱纹。”

这番话,与其说他是写给玛丽,倒不如说是写给他自己的。

爱情不是怜悯。

初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说实话我是不喜欢达米的。

不但隐瞒了自己的性取向,还在玛丽最困难的时候离开了她。虽然解不了玛丽的心结,但他至少可以陪伴玛丽。

在把影片反复揣摩之后,对达米的看法有了改观,首先,最初达米认为自己是爱玛丽的。在与玛丽越行越远的时候,他看清了自己,也认清了自己与玛丽的关系。

然而,他却看不清玛丽。所以才会在信里劝解玛丽,教玛丽不要把自己当作“神奇的美容霜”。离开玛丽,对他来说,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他认为自己帮不了玛丽,也想给自己一个交待。

04

在纽约,马克思的生活看似平静,但他面对打字机上的M键,仍然无法稳定情绪。

在为打字机配墨的路上,遵守规则的马克思终于向一个乱丢烟头的乞丐爆发了。乞丐的一句“对不起”让他想起了与玛丽相处的美好时光。

他终于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除了黑就是白。人无完人,是人都会犯错。这是马克思的第二次觉悟,对世人的理解。

他决定原谅玛丽。

这里附上马克思写给玛丽的原谅信(选摘):

亲爱的玛丽:

随信附上我全套的阿诺玩偶收藏,以示我的原谅。收到你书的那天,我脑子里的情绪,像被丢进了烘干机,互相猛烈地冲击着,那种疼痛堪比我小时候,不小心用订书机订了嘴唇。

我原谅你,因为你并非完人。你有缺陷,我也有,全人类都有。我小时候,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我们无法选择自身的缺点……,然而,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条长长的人行道,有些道路平平坦坦,还有一些,比如我的,会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


对生活失去了热情的玛丽,打算结束自己生命。挽救她生命的,其实是两个人,一个是马克思,另一个是莱恩。

马克思的信是由莱恩交给了玛丽。


马克思写给玛丽的情书(有谁生来愿意孤独)(9)


这意义重大,因为莱恩是一个“恐旷症”患者。

玛丽与马克思初为笔友的时候,玛丽为防止母亲阻挠,将莱恩的邮箱作为信件中转站,(因为莱恩的病情使他害怕出门,平时都是由玛丽替他取信),所以,莱恩对玛丽与马克思之间所发生的事,应当是略有知晓的。

莱恩与“恐旷症”斗争了40年,屡屡失败,最后却出于对玛丽的关心,鼓足了勇气冲出家门,敲开了玛丽的门,使玛丽及时收到了马克思的信。莱恩救了玛丽,也救了自己。

玛丽、马克思、达米、莱恩,四人各有各的人生道路,机缘巧合,他们的人生有过或深或浅的交融,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虽然不能改变各人人生的种种缺陷,但却使他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促使他们的人格逐渐走向了健全。

一年之后,玛丽终于能去看望马克思了。

在纽约,马克思的公寓里,玛丽握住马克思的手,望着镜子上嵌着的、她第一次给马克思写信时,附赠的稚拙的自画像,以及天花板上贴着的所有的她写的信,流着泪笑了。


马克思写给玛丽的情书(有谁生来愿意孤独)(10)

感谢,我们可以选择朋友。

附:

亚斯伯格综合征,是神经发展障碍的一种,一般被认为是没有影响智商的自闭症

其病征包括人际关系的障碍,对其他人心理的推测力等。对特定范畴会特别执著,运动机能也会有轻微障碍,但不似弱智的自闭症一般带有语言障碍与智力障碍,对视觉和背诵方面的表现普遍良。

他们对环境中的应激物高度敏感,具有强烈的交友意愿和希望拥有更积极的社会生活,却通常自我描述为孤独者。(此知识点来源于网络)

猜您喜欢: